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的最热4月,且创纪录的高温持续时间将延长,凸显了全球变暖的严峻态势。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刻不容缓。世界知名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资金缺口巨大,亟需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动员全球资源,共促能源转型。
国际方面,5月5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取得丰硕成果,开启了中欧交流互动的新篇章。
中国方面,多项经济数据发布,显示中国消费需求回升,制造业活动持续回暖,经济增长势头在第二季度趋稳,但仍然需要政策刺激持续加码,以巩固经济复苏势头。
IFF会员通讯将持续关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分享最新的资讯及专家观点。
02.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欧良性竞争合作定能共赢
03. 进博会走进联合国 南南贸易合作助力可持续发展
06. 世界气象组织:今年4月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4月
08. 中国多项经济指标回暖,未来须加码刺激巩固增长势头
09. 财政部明确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
10.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把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落细
世界知名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去年全球对能源转型的投资为1.8万亿美元,达到创纪录水平,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能源转型成功所需的投资,该公司预计今后每年新能源投资需求将高达4万亿美元。钱从哪里来?这几乎是世界各地推进能源转型的最大难题。
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在投入大量资金积极发展新能源,以便尽早实现净零目标。但从目前状况看,能源转型停滞不前,去年相关投资甚至出现倒退。俄乌冲突造成的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和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更优先的事项。随着越来越多分析师开始就高利率政策对行业转型的影响发出警告,投资者也开始转向石油和天然气,某些地方又开始依赖煤炭开采。环境投资意愿减弱造成全球能源转型资金缺口严重,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近三分之二的资金来自私营部门投资,而私人领域投资风向经常会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政府政策支持是吸引投资的先决条件,如能源定价政策和市场放松管制。以核能为例,尽管在政策层面做足了功课,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各大投行似乎不愿意为估算的全球核工业发展到2050年所需的5万亿美元提供资金,原因是风险太高。
同时,传统化石燃料产业也在尽力吸引更多投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秘书长海赛姆·盖斯认为,到204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23%,即使世界上许多国家希望将其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2倍,也没有一种可再生能源能够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目前,风能和太阳能仅占全球能源供应的3%,相比之下,化石燃料仍占世界能源供应的80%左右。可见,全球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增长很难在短期内见顶,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资金短缺,成本因素是能源转型的难点所在。2023年,在原材料成本飙升、高利率导致借贷成本上升和供应链受到阻碍的情况下,欧盟国家风能和太阳能等行业举步维艰。据统计,2023年欧盟风电装机容量增加16.2吉瓦,离目标要求的每年增加30吉瓦的风电装机容量还差很远。
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投资增长。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加大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投资刻不容缓。世界各国只有通过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拆除保护主义藩篱,才能抓住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绿色能源转型的重大机遇。(来源:经济日报)
5月5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近5年来首次访问欧洲。这次加强政治互信、推动务实合作、深化传统友谊之旅,对推动中国同三国关系以及中欧关系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对中欧经济合作前景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中欧双方通过良性竞争及共同合作,能够实现共赢。
索尔海姆指出,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中欧经济关系稳定。他建议中国进一步加大对欧洲的投资力度,通过在欧洲建立生产车间,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经济的共赢,还可能改变欧洲市场的竞争格局,提升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各方需要找到互利共赢的方法,”索尔海姆称,“如果欧洲企业能与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展开良性竞争,这将对全球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索尔海姆举例称,中国市场接纳了特斯拉,这催生了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良性竞争,有助于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索尔海姆还提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为欧洲带来的福祉和利好。他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及匈塞铁路项目为例,强调了中国对欧洲发展作出的贡献。
“在中方投资下,比雷埃夫斯港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而目前中国正在推进的匈塞铁路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项完美的项目,”索尔海姆表示。
最后,索尔海姆表达了他对中欧双方在促进和平方面通力合作的期盼。他指出,就缓和乌克兰危机和平息加沙冲突等地区局势来说,中欧携手维护国际和平稳定,将使这些危机和冲突更容易得到妥善解决。(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9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首次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咨商座谈会,介绍进博会在促进南南贸易投资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与联合国机构为此开展的合作项目。与会者认为,南南贸易可发挥出巨大潜力,助力发展中国家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在今年1月发布的《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对于低收入的脆弱经济体而言,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和债务可持续性风险正不断增大。特别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前景将受到沉重债务负担、高利率、日益增长的气候相关脆弱性等制约。
报告警告称,这些制约有可能会破坏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取得的成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让这些成果付之东流。
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法蒂玛(Rabab Fatima)在座谈会上强调,贸易可以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增长引擎。但十多年来,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停滞在1%左右。这些国家需要获得更为强有力的全球支持与伙伴关系,以克服结构性障碍,有效融入区域和全球价值链。在这一方面,南南合作与三角合作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
法蒂玛表示,中国已成为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进博会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认为,进博会通过组织知识和技术交流,帮助这些国家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这样的努力值得高度赞赏。
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哈提卜(Dima Al-Khatib)也在发言中指出,南南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已从2010年的约17%增加到2022年的21%;从贸易额来看,南南贸易在2022年已达到5.3万亿美元。
她强调,必须加强贸易的便利化,同时促进投资,并通过南南合作和三角合作分享信息和知识。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重申中国一直是南南合作的坚定倡导者、支持者和实践者。他强调,中方积极落实联合国关于支持最不发达国家的相关倡议,已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98%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同时,也正是通过进博会,广大最不发达国家的很多商品得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千家万户,继而走向全世界。
他还指出,与进博会同期举办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以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视角,围绕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粮食安全、数字和能源转型等热点难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这些务实研讨与合作项目的核心内容与目标同联合国的发展议程高度一致,联合国机构通过参与或共同举办虹桥论坛分论坛等方式,有力支持了南南贸易投资和综合能力建设。
据进博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举办首届进博会以来,已有来自125个发展中国家的7500多家公司参展,其中包括来自42个最不发达国家的677家企业。据统计,平均每一届进博会都有近30个最不发达国家参与。(来源:联合国官方网站、新华网)
今年以来日元汇率屡创新低,引发多个亚洲货币纷纷贬值,有分析师认为这可能导致亚洲货币大战。
不过也有分析师指出,货币战可能性不大,目前亚洲货币的疲软主要反映的是国内需求低迷和美元强劲。
美国削弱减息的预期,而日本央行缺乏动作。受此影响,今年以来日元对美元汇率已下跌10%,并一度跌破1美元兑换160日元的大关。
辉立Nova策略师林俊杰表示,日元持续疲软增加了出口吸引力,与韩国等经济体相比,日本商品变得相对便宜。面对与日本出口竞争的加剧,区域央行势必面临货币贬值的压力,以促进出口,这有可能引发区域货币战争。
道富(State Street)亚太区环球市场主管郭光城说,如果日元继续大幅走软,目前环境确实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竞争式货币贬值。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经理维吉(Arjun Vij)说,日元若显著走软,会拖累韩元和新台币等货币。
澳新银行(ANZ)亚洲研究主管吴勤力认为,在日元扭转跌势前,韩元和新台币很难从人工智能投资热潮中真正获益。
林俊杰指出,日元走软对中国经济复苏构成了进一步的不利因素。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人民币贬值,将每日定盘价设定在低于预期的水平,这表明中国人民银行可能愿意进一步让人民币贬值,以提高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
中国银河证券新加坡经济顾问宋生文则指出,货币战争的说法,是假设不同经济体出口同样的产品,此外,即便日元疲软,日本生产的机械可能仍然比中国制造的昂贵。
他也指出,本国货币贬值也会使得进口材料价格上涨,未必意味出口就更便宜,这要视具体业务而定。
“货币的走向和经济基本面有关,更重要的是国内需求。日元之所以保持疲软,是因为日本经济不如其他经济体表现强劲。”(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根据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计划”的数据,2023—2024财年,中国超越美国再度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报道称,在2023—2024财年,中印贸易额达到了1184亿美元,印度对华出口和进口均实现了增长,其中出口增幅达到了8.7%。
2023—2024财年,印美贸易额为1183亿美元,印度对美进出口均下降,进口降幅达到了20%。根据印度商务部的数据,2013—2014财年至2017—2018财年和2020—2021财年,中国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在2021—2022财年和2022—2023财年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全球贸易研究计划”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2024财年,印度的进口商品总额是6772亿美元,来自中国的进口额为1018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商品进口额占了印度进口总额的15%,印度自中国进口的产品98.5%是工业品。印度工业品的进口总额是3370亿美元,中国在其中的贡献是巨大的,占据了30%的份额。报告称,在15年前,这一比例还仅为21%,过去15年里,中国产品在印度进口工业品中的占比份额增速超过了整体增速。
数据显示,2023—2024财年,印度进口的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和电器产品达到了898亿美元,而中国大陆单独占比就达到了43.9%。
印度经济学者梅洛塔刊文称,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矿产品、金属等初级原材料,而中国向印度出口的则是电子产品、机械等带附加值的成品。对此,印度一直在推进减少贸易不平衡、增加市场准入、推动相互投资的工作。然而,由于担心中国产品会获得更多印度市场准入,印度拒绝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恶化了印度的贸易赤字。
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表示,造成印度对华贸易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方理解印方关切,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中国市场对包括印度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是开放的,中国欢迎更多适销对路的印度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愿意为印方参与中国进博会、南博会、广交会等平台提供更多便利,愿意协助印度企业对接中国市场需求,挖掘更多经贸合作潜力。
徐飞洪还表示,双方商务人员往来对促进双边贸易是有益的,希望印方也能为中国工商界人士赴印考察提供更多便利。(来源:环球时报)
5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援引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报告表示,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的最热4月,全球单月平均气温已连续11个月刷新同期最高值。
这份报告指出,在厄尔尼诺现象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推动作用下,创纪录的气温持续时间延长。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今年4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达15.03摄氏度,刷新2016年4月创下的14.89摄氏度纪录,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同期平均气温高1.58摄氏度。(来源:新华社)
5月5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开启了中国与欧洲交流互动的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此次欧洲三国之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在合作成果文件的签署方面,中法和中匈分别达成了18项协议,中塞达成了28项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内容涵盖了国际局势、全球性挑战与共同合作、经贸交流与互动、文化传承与融合、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等多方面,展现了双边与多边在多个层面上的深入合作与广泛共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介绍此访情况时说,此访立足欧洲,放眼世界,实现中法关系再巩固,中塞关系再强化,中匈关系再提升,中欧合作再出发,是一次传承友谊、增进互信、提振信心和开辟未来之旅,圆满顺利成功。
一是秉持建交初心,推动中法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相信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法关系将迎来下一个更辉煌的甲子,不断迈上新的更高水平。
二是赓续铁杆友谊,启动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新征程。中塞构建新时代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欧洲的突破,既是中塞铁杆友谊的升华,也彰显了双方共同的价值理念,必将成为中塞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助力两国加快各自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的生动实践。
三是夯实传统友谊,引领中匈关系驶入“黄金航道”。中方愿同匈方以习近平主席此访为契机,谱写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故事,绘就“黄金航道”互利合作新篇章。
四是塑造正确认知,引领中欧坚持伙伴关系正确定位。欧洲是多极格局重要一极,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向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伙伴。
五是彰显大国担当,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方案。在攸关和平与稳定的问题上,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和平正义一边,站在国际道义制高点,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成为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的中流砥柱。(来源:中国外交部官网、中国网)
中国多项经济指标回暖,
未来须加码刺激 巩固增长势头
5月1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这是CPI连续第三个月上涨,且涨幅进一步扩大,显示中国消费需求回升。
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此前出炉的另两组数据也表明制造业活动持续回暖。5月9日公布的4月份进口和出口总值同比增速均转负为正,超出市场预期。4月30日出炉的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虽然滑落0.4个百分点至50.4,但仍在扩张区间,行业景气连续第二个月走高。
多项经济指标改善或维持扩张,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在第二季趋稳。专家分析认为,刺激政策仍须加码,以巩固当前的增长势头。
新加坡华侨银行亚洲地区研究与策略主管谢栋铭分析,尽管4月大型企业PMI略有下滑,但市场更关注的中小企业PMI均稳中有升。此外,带动进出口超预期增长的需求反弹,也与半导体周期见底反弹的走向吻合;若这一趋势能持续,制造业有望加速增长。
在宏观数据回暖提振下,中国A股基准指数上证综指回升至八个月来新高。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亚洲开发银行也相继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30日发布的报告中也指出,由于中国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GDP)超预期增长,接下来可能上调预测。
但当天出炉的4月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下降1.4%,社会融资规模更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凸显商业信心低迷和需求疲弱。
对此,多位专家认为,当前中国通胀明显处于偏低水平,背后是受楼市低迷、疫情疤痕效应等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偏低,扩内需政策仍需加力。
中国政府本月来加速推行消费和楼市刺激政策,通过补贴家电和设备“以旧换新”,以及取消住房限购来提振内需。如5月9日,杭州和西安先后发布通知,全面取消购房限制。
中国经济学者、辽宁大学特聘研究员陈波表示,期待在财政政策上加码发力,例如持续减税和发放更多社会补贴。他也建议中央政府加大力度协助地方政府还债,尤其是此前因防疫开支增加而累积的债务。“地方政府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尽快清理不合理的地方债,有助于缓解当地企业的经营困境,进而改善民众就业和收入。”
谢栋铭则认为,货币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放宽,以巩固经济复苏势头。(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第一财经)
5月13日,财政部披露《关于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明确了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其中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在5月17日(周五)开始首发,期限为30年,付息方式为按半年付息。
从整个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来看,国债发行期限分别为20年、30年和50年,发行次数分别为7次、12次和3次,目前尚未公开具体每次发行金额,付息方式均为按半年付息,发行时间分布在5月中旬至11月中旬。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表示,此次财政部披露国债特别是超长期国债发行计划,一方面便于国债承销团成员根据计划,及早安排相关投标等事宜,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顺利发行,完成资金筹集,以促投资拉动消费稳经济。另一方面也回应了市场对超长期特别国债关切,尤其是投资者及早预判特别国债发行可能对市场利率影响等,安排好相应投资等,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中国决定从今年开始,今后几年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其中今年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此次部署,明确了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为(含)20年以上,多数集中在30年,最高为50年。专家认为,特别国债期限长有利于缓解中短期偿债压力,优化债务结构,增强对长期限项目的保障能力,降低了债务风险。
在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投向上,国家发改委此前介绍,重点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特别国债发行将有利于扩大总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同时,特别国债发行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风险。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地方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来源:第一财经)
5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共五个部分、二十条,分别从总体要求、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银行保险机构职能优势、完善银行保险机构组织管理体系、做好监管支持等五个方面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系统部署。
《意见》明确,未来5年,银行业保险业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相关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产品更加丰富,服务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大幅提升,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监管制度和配套机制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更加健全有效,政策协同性不断增强。
《意见》指出,聚焦卡点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助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银行保险机构结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先行先试,研发专属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有效满足制造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加强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规范开展“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探索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软件首版次安全保险运行机制。
《意见》称,聚焦现实需求加快养老金融发展。养老金融要健全体系、增进福祉,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要求。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支持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等产品发展。扩大商业养老金试点范围。丰富税优健康保险产品供给,让相关政策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探索包含长期护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持续推进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在风险有效隔离的基础上,支持保险机构以适当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现长期护理、风险保障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服务有效衔接。推动金融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体验。
《指导意见》还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监管支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来源:经济日报、第一财经)
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新规
5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新规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为加强对上市证券公司的监管,中国证监会于2009年发布了《规定》,并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进行了修订。
从近年来的监管实践看,上市证券公司仍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在发展理念、投资者保护、内控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距离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标准和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本次修订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从优化发展理念、加强投资者保护、健全内控治理、完善信息披露等方面对《规定》做了修改完善,目的是通过加强监管,督促上市证券公司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一是践行人民立场,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履行好服务实体经济、做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根本职责,强化上市公司姓“公”的意识,把维护各类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相关制度及程序,以积极、认真、专业态度回应投资者关切,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
二是优化发展理念,统筹规范融资行为。要求上市证券公司端正经营理念,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聚焦主责主业,合理审慎融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源更好配置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等重点领域。
三是健全公司治理,强化内控合规管理。要求上市证券公司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与全员合规管理要求,提升现代企业治理的有效性,强化内部制衡,建立股权结构清晰、组织架构精简、职责边界明确的公司治理架构,加强对各类境内外子公司的管控,进一步规范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行为,完善人员管理,优化激励约束,纠治不当激励行为。
四是结合行业实践,完善信息披露要求。要求上市证券公司立足行业功能定位和风险特征,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披露净资本和流动性等核心风控指标和财务运营状况,确保公司运作更加透明,财务报表更加规范。
“整体而言,本次修订体现了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若干意见》《建设一流投行的意见》的细化与落地,有利于促进上市证券公司规范健康发展。”业内人士称。(来源:中国证券报)
5月8日,由世界海关组织主办,海关总署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全球“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大会在深圳开幕。
AEO制度是世界海关组织《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中的核心制度,旨在通过海关与海关、海关与商界以及海关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合作,将海关监管风险最小化,从而促进全球供应链安全与贸易便利化,实现关企互利共赢、贸易畅通。
全球AEO大会是AEO领域最高级别的全球性会议,第六届全球AEO大会是该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大会期间,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商界、学界代表等12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发挥AEO制度优势,促进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贸易”这一主题,展开谈论。
世界海关组织秘书长伊恩·桑德斯在开幕式上说,在当前国际经贸形势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围绕“智慧海关中的AEO制度”“AEO制度全球互认与协调”“AEO制度的未来”等议题展开交流,有助于扩大AEO制度优势,增强吸引力,谱写更加安全、高效和有韧性的全球贸易篇章。
中国海关致力于当好AEO制度的践行者、先行者、推动者,促进关企互利共赢、贸易畅通。大会期间,海关总署分别与布隆迪共和国税务局、冰岛税务与海关署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布隆迪共和国税务局关于中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与布隆迪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互认的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冰岛税务与海关署关于中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与冰岛税务与海关署“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互认的安排》,与澳门海关签署《海关总署和澳门海关关于内地海关与澳门海关AEO企业数据自动交换的合作备忘录》。
据了解,从2012年签署首份互认协议以来,中国已经与新加坡、欧盟、新西兰等28个经济体签署AEO互认协议,覆盖54个国家(地区),互认协议签署数量和互认国家(地区)数量居全球“双第一”。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中国AEO企业为5882家,占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的0.96%,占进出口总额的36.30%,海关对AEO企业便利措施为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海关将以此次全球AEO大会为契机,继续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重要贸易国家的AEO互认磋商,持续扩大AEO互认范围,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来源:新华社、人民网)
免责声明:本产品是在公众媒体或其他第三方公开披露的信息基础上摘编而成。国际金融论坛(IFF)对其承载的信息、图表、数据等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本产品内容不代表IFF的观点和意见,所提供的信息仅供接收者参考,任何人依赖本产品的任何信息、观点、图表、数据行事而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行事者自负,与IFF无关。本产品内容的版权由IFF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