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与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者不可偏废

来源:新华财经         时间:2021-12-07

            新华财经北京12月5日电 当前,中国正在转换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从增速优先转向兼顾公平, 提出“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目标,使经济增长、 可持续性、社会公正和公平、和维护各项安全之间更加平衡,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4日晚间的IFF夜话环节, IFF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 FF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原世界银行副行长祝宪,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IFF学术委员、中国国务院参事汤敏等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和讨论了“共同富裕” 目标的政策含义,及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共同富裕包括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这两件事情不可偏废。”IFF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开门见山。何谓“共同富裕”?黄奇帆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共同富裕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没有共同富裕,社会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阶层固化,如果贫富差距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经济运行会出现消费不足、投资过剩,如果出现阶层固化,整个社会就会停滞、撕裂甚至动荡,整体经济循环就会陷入低效率均衡。共同富裕就是要跳出这种低效率均衡,形成多数人群收入达到中等富裕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黄奇帆表示,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应该要兼顾做大蛋糕和与分好蛋糕两件事;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要缩小差距,但不搞平均主义;要体现共同劳动,共同创造;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
            黄奇帆指出,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物质基础,蛋糕不大,分得再好意义不大,对当下中国而言,尽管已经是实现了全面小康,但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人均GDP虽已达1.13万美元,但与北欧发达国家平均的5.6万美元、美国的6.4万美元差距很大, 所以仍要聚精会神搞建设,把蛋糕继续做大。分好蛋糕也是进一步做大蛋糕的基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会自动纠正因种种起点不平等而带来的结果不平等,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增长是必然现象,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无解的,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兼顾分好蛋糕,通过分好蛋糕进一步做大蛋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而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共同富裕应该选择递进的方式进行, 即在继续保持先富人群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加快后富人群的前进步伐,从而缩小收入差距,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增效带动增长的状况。在缩小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刘世锦认为,要素提升第一,生产第二,分配第三,“低收入人群提升了人力资本,增强了他们做大蛋糕的能力,其次是让他们参与增长,勤劳就业、创新创业,做大蛋糕的能力增强了,最后分配的结果自然分得蛋糕就多了。”
            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方面,刘世锦指出,要打通城乡人员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渠道,鼓励农民要进城,同时也要让城里人能够下乡;要补上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重点是通过义务教育、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创业者,缩小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差距;要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更大规模、更为稳定、更高质量的发展。
    第三次分配如何助推共同富裕呢?IFF学术委员、中国国务院参事汤敏给出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的整个捐赠是大概1600亿元人民币;2020年因为疫情, 全社会加大捐助,捐赠是2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次分配能做什么?汤敏表示,第三次分配起作用更多的是在精神上,中国的第三次分配中, 百分之三十多到四十都是在教育领域,重点在农村的教育,而农村的教育能在下一步乡村振兴里起非常关键作用,另外还有农民工的培训,农村医生的培训等。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指出,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公平与效率的平等,共同富裕是为了防止贫富悬殊、防止两极分化,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在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遇到这样的问题。从国际经验上来讲, 至今很难说已经找出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因此中国如果在共同富裕、全面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够走出一条新路,这实际上也是对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实践很好的贡献。
主办机构
承办机构
首席合作伙伴
支持机构
鸣谢机构
媒体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