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新闻稿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新路径

作者:陈炳才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19-06-25

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其中会有很多风险和挑战。如本币汇率大幅度贬值,不仅会带来汇率危机,也会导致境外不愿意持有人民币。境外市场拆借利率过高,人民币就没有市场;如果离岸汇率、利率波动国内不能控制,就可能引发汇率、利率危机乃至资金大幅度跨境套利或转移。

陈炳才 国际金融论坛(IFF)研究院执行院长

2018年5月8日,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要求各国在11月前停止对伊朗石油进口,否则将受到制裁。11月5日美国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正式生效,但给予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希腊、意大利、土耳其和中国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180天豁免期,豁免期后也必须退出与伊朗石油交易。很多企业不得不退出伊朗市场,如果不退出,这些与美国企业做生意,或者在美国有上市公司、有资产的企业,将面临制裁。美国制裁所以能够生效,就是因为全球美元跨境资金交易走的是SWIFT系统,美元资产都在美国金融机构的账户上,美国可以监管乃至冻结资金账户。欧洲、俄罗斯、伊朗等在考虑不用美元结算和支付,但要实现并不容易,这涉及到货币国际化的制度安排和支付清算体系设计。

2009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跨境业务持续不断发展,但要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时间过程,也需要好的制度设计。本文将探索货币国际化的路径、经验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途径。

一、货币国际化的途径与经验

(一)货币国际化的四条道路

既往货币国际化有三个路径。

1.自然而然形成的货币国际化

如黄金作为国际计价、交易、支付结算、储藏手段,乃至作为国际货币,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且成为人们的长期习惯。

2.通过战争或者殖民地建立起来的纸币国际化

这种货币国际化通常以黄金为信用,并建有黄金清算体系,如很多国家将黄金存放在美国、英国或法国央行。早期这些货币国际化与经常账户和资本管制和开放关系不大,因为纸币的使用是强制的,同时也有黄金为保障。但纸币成为国际化的货币以后,非储备货币国家要获得这种纸币,就必须通过出口或者借用外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才能获得,自身不能生产出来,因此而对进口和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进行账户限制、管制乃至对交易本身进行限制和管制。其根本原因在纸币国际化以后,货币的地位不平等。

3.契约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

如欧元,契约国家都放弃了自己的货币主权,契约货币在各个国家之间自由流通,计价,结算等,没有账户的限制和禁止。海湾六国和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尝试建立区域货币,但没有成功。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曾经建立不同的货币区,日元曾经建立自己的货币区。

4.纯纸币的国际化

既往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对于我国来说,基本不适用。我国目前探索的货币国际化,是纯纸币的国际化,既不与黄金挂钩,也没有本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历史,需要进行新的探索。日元是国际货币,虽然也是纸币,但日元的地位远远不如美元、欧元。

在三种货币的国际化道路之外,探索第四种货币的国际化道路,需要付更多的努力,也需要更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在探索的过程之中,会有很多的挑战,压力乃至风险和危机,需要研究既往货币国际化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二)英镑、美元国际化的一些经验

1.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经验

英镑作为国际货币,虽然有战争和殖民地的因素,但基本是以黄金为后盾的,英镑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也在于英国经济的强大。

一是军事强大。英国的崛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军事强大,因此而不断扩大殖民地。英国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凭借强大的军事和海军力量,打败了法国、荷兰等,成为世界一流的殖民国家,并不断扩大殖民地,1871年英国殖民地面积2250万平方公里,1883年英国海军舰队比其他所有大国的总和多,1914年其殖民地面积扩张到3350万平方公里,是本土面积的110倍。

其次是工业革命带动其科技、经济走向强大。从1782年至1852年,英国工业生产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1850年英国的铁产量比1800年增加了八倍,原煤产量增加了五倍,布匹产量增加了六倍,而这些商品在1800年的产量已远远超过了1760年。1830年英国原煤产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七十,布匹和铁产量各占百分之五十。

最后,凭借纸币与黄金挂钩,英国把英镑的汇率定得很高。如1913年1英镑就可以兑换5美元,对其他货币更高,这便利获得廉价的资源和消费品。

2.美元取代英镑的经验

美元取代英镑是1914-1924年的10年期间,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美元能够在短短的数十年之内,超越英国,乃至替代英镑,也在于美国的技术创新及其运用走到了英国前列。1825年英国出现了第一辆实用蒸汽火车机车,但很快推广普及的是美国。1837年英国发明了电报,但实用电报机的发明和运用则属于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1]。1862年美国钢产量不足2万吨,1864年采用先进的贝塞麦炼钢法,1868年改用西门子-马丁敞炉炼解法,钢产量大幅增长,1890年达到427.7万吨,世界第一。1899年,钢产量占全球43%[2]。以致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用说:“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各方面战胜了他们”。

1890年美国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到1904年美国的国民财富1701亿美元,远远超过1903年英国730亿美元和1908年德国778亿美元的水平。1913年美国工业产值是英国、法国、德国之和。1913-1919年,美国黄金储备增加了1倍,战争中的国家从美国进口物资,向美国借债,把在美国的资产出售给美国。战后1919年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40%,财富5000亿美元,超过欧洲之和。1945年英镑在计价货币中,虽然仍然占40%,但英国的实力显然无法维持英镑的国际地位。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占全球黄金储备的75%

军事上,1897年英国的主导地位没有了,美国、日本的军舰都超过了英国。经济上,美国上升,而英国衰退。1870年英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30%,1900年20%,1910年15%不到,同期美国从20%提高到25%。美国煤炭出口从1860年代开始,40年增长了7.6倍,而英国发展缓慢。1913年初,英镑兑换美元1:5,英国的失业率不超过3%,1914-1918战争期间,英美成为战略伙伴关系,到1920年,战争使英国债务沉重,而债主是美国,借债合同的利息是战前利息的3倍,英国开支的1/3是偿还美国,英镑对美元下跌了近50%,1921年英国失业率达到15%,黑色金属产量下降3/4。

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哪些条件

本币国际化就是推进人民币在国际社会的计价、结算、流通、储藏和融资等,推动人民币走出去,让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与储备货币进行竞争。人民币加入SDR,在国内开展以人民币计价、黄金结算的国际石油期货交易,鼓励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投资等,都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

这些还不足以解决问题,根据储备货币的经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政策上需要做到:

(一)人民币在境外必须成为合法货币

人民币必须能够广泛用于双边、多边国际贸易、投资和融资,而且必须自由进出。人民币不能自由流动,人民币就不可能成为国际化的货币。人民币能够自由进出。货币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一般不允许外币在国内计价、结算、流通和融资等,只有得到东道国的法律承认,人民币在境外才能成为合法货币。解决这个问题有几个思路:一是双边政府之间签署协议,允许双方的本币跨境计价、支付结算、流通和融资,不单方面推进本币国际化;二是本币持续稳定升值,其他国家的机构自然愿意持有人民币;三是本国对外宣布或者承诺,任何持有人民币的国家和机构,可以随时兑换为储备货币或者黄金。

(二)保持货物贸易大量逆差

货币国际化,本币必须能够大量出境,有两种途径:一是经常项目即货物贸易大量逆差,其他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大量顺差,境外机构、企业能够大量持有人民币,从事人民币的存款、贷款、贸易信贷、融资等活动;二是资本项目大量逆差。货物贸易不能逆差,资本项目必须逆差,人民币直接到境外投资、融资,这要求利率必须低于储备货币的利率水平,资金成本低,其他国家愿意使用。而且人民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必须升值,至少是稳定,他国才愿意使用,否则利率获得收益,汇率可能有损失。

(三)开放人民币账户

资金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就是本国政府能够开放本币账户,让境外机构持有的人民币能够享受国民待遇。首先要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直接开设人民币账户。出去的人民币必须回到国内才能产生和支付利息,才能有流动性便利和市场,因此必须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直接开设人民币账户,犹如美国允许中国的企业、银行在美国自由开设美元账户一样。不允许自由开设账户,甚至需要通过清算银行资金才能进入国内,资金成本大大提高,大家都不愿意使用资金成本高、流动不便利的货币。其次要允许境外机构享受人民币的国民待遇。允许开设账户以后,限制投资领域和范围,不能享受国民待遇,实际就是资金管制和限制,国际化的资金、资本是不愿意受到行政限制和管制的,而且在这个问题上,政策要保持相对持续稳定,不能以金融形势压力为借口,限制、冻结资金流动。如果美元、欧元资金在美国、欧洲经常进行管制、限制,各国就不愿意持有美元、欧元。

(四)要建立起人民币国际化的授信体制

中国的商业银行与境外的商业银行,以及境外商业银行与其客户之间都必须有人民币资金的授信,没有授信,就不能开展国际贸易中的信用证、保函、融资业务,人民币也无法国际化。各国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流动性,既需要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即在出现流动性短缺乃至危机时,有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或人民币贷款,也需要商业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拆借,这意味着银行间的货币市场需要对境外商业银行开放,或者吸收境外支付结算行作为会员单位。

(五)建立市场化的国际支付清算体系

一个国际化的货币,必须有自己的清算体系,黄金之所以能够成为储备货币,就是因为英国、美国曾经集中了全球黄金储备的主要部分,而且大部分国家以美元进行贸易投资,清算在美国、英国,因此,国际黄金储备都放在美国或英国的中央银行。纸币作为清算支付货币,比黄金便利多了,有清算银行和清算体系就解决了相互之间的差额问题。但目前的国际清算体系走的SWIFT系统,人民币国际化如果走这个交易系统,那就算不上是国际化的货币,在与美元竞争中,也不可能强大起来,很容易被美国打击。

各国中央银行在国内都建立了本币支付清算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进行跨境支付和清算,但这些支付清算体系没有联网,而且都是政府掌握和控制的,比起SWIFT系统来其风险更大。SWIFT系统尤其是其中的美元交易系统,先于美国央行成立,在国际上也是独立于政府的全球资金跨境支付结算系统,而目前欧洲、俄罗斯以及我国探索建立的跨境支付结算交易系统,都有政府(至少是央行)的身影,难以为客户保密,很难成为国际化的支付清算体系。要打破SWIFT系统的垄断地位,必须联合多个国家建立一个市场化的支付清算体系与其竞争,政府可以对市场化的支付清算系统予以监管,但不能直接掌控。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

从上述条件来说,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远远不够成熟,需要付更多的努力,也需要更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不宜急于求成,要看到本币国际化是以经济强大、领先为基础,以科技优势地位为支撑,以军事实力绝对强大为最终保障的,重点要做好这三方面工作。同时,要力戒避免引发金融战,防止通过全球支付结算交易系统的账户冻结、限制和剔出,使得资金和交易无法完成,从而使业务和货币流通中断,货币国际化的信用体系受到破坏。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不成熟,并不是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出于金融安全考虑,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货币国际化的思路。

1.在国际上倡导和推进主权货币国际化

各国货币在国内都具有计价、计算、流通和融资等功能,而出了国门相互都不信任,而信任第三方货币,这是理论认识错误。必须清楚,各国货币都具有国际支付和结算、融通功能,关键在于相互信任,在国内相互立法承认,同时建立相应的支付、结算和授信体系。

2.以亚投行、金砖银行为支撑,推进主权货币国际化

亚投行、金砖银行都是以美元出资的,其总体规模不大,想做大做强不容易。如果将亚投行、金砖银行出资改变为以成员国本币出资,各成员国以5倍乃至10倍规模等值美元本币资金扩大资本金,就可以迅速做大做强亚投行、金砖银行。其实,也可以倡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改变出资方式和资金结构。根据英国《中央银行》杂志的问卷调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以本币出资很感兴趣。

3.鼓励企业使用亚投行、金砖银行成员国的本币贷款

为什么商业银行在境内都可以实行规模扩大,而组建的国际金融机构规模难以扩大?问题在于其资金使用机制。建议亚投行在以本币出资以后,亚投行、金砖银行的资金,可以用于贸易融资,也可以用于各种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投资、设备购买、企业兼并等。运用本币资金贷款,与成员国商业银行合作,相互开展授信,或者当地商业银行参与贷款,或者组建银团贷款,监管风险也大大减小。当然,这些项目必须明确,要有政府信用担保,或者有本国的商业银行、信用机构参与进行业务担保,政府对项目的风险承担一定的监管责任,政府也可以推荐项目和企业。各国金融市场包括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对国际金融机构开放。

4.建立成员国本币清算体系

为便利本币出资和结算的便利,应该建立成员国之间的多币种货币清算体系,以与swift系统并存,防范单一美元清算支付结算体系的风险。甚至在区域内、双边之间都可以建立起跨境支付和结算体系,这一方面可以避免汇兑风险,也可以避免单边主义利用美元交易系统强制买卖的风险。避免和防止与伊朗石油交易被美国制裁的出路之一就是建立新的清算体系。

5.探索总额和余额控制的资本账户自由开放

多币种清算体系的建立,需要成员国之间开放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乃至证券等市场,以确保资金的自由流动,获得风险收益。为确保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可控,在不完全开放债券、货币、证券市场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贸易差额和资金需求,设立本币开放的总额或者余额,允许额度内的资金到本币成员国市场进行各种投资,享受国民待遇。由于出境的本币资金和回流规模相对国内比重很低,因此开放不会有风险。账户开放可以双边谈判,也可以多边谈判。但注意,这一开放原则上只对非储备货币,对于储备货币,因为其金融资产规模和交易规模远大于本币,依然要采取管制,或者总额不突破。

6.人民币国际化,从我国的交易需求强项试点

我国对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铁矿石、黄金、铜等)的需求是全球最大的买家,可以建立起本币计价、支付、结算和融资的国际化货币体系,与有关国家谈判,希望他们接受人民币,允许人民币到其国内投资,给予有关国家的机构在境内开设人民币账户,享受人民币国民待遇。同时,建立起双边贸易结算的扎差机制,双方都用本币进行贸易投资和融资。此外,周边国家也可以谈判。一旦非美元的计价和清算、融资使用达到数千亿美元的流量,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会很大,主权货币的地位将因此提高,人民币在主权货币的竞争中将走向国际化。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要注重防范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一蹴而就实现的,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其中会有很多风险和挑战。如本币汇率大幅度贬值,不仅会带来汇率危机,也会导致境外不愿意持有人民币。境外市场拆借利率过高,人民币就没有市场;如果离岸汇率、利率波动国内不能控制,就可能引发汇率、利率危机乃至资金大幅度跨境套利或转移,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关闭了本币离岸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是纯纸币的国际化,与黄金作为保障的纸币国际化不同,它基本是以美元为信用保障的国际化,又要去替代美元,进行国际竞争,这其中会有很多挑战和预料不到的风险。

境外制造假币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巨大的挑战。据说,美国人在全球任何一个地点发现制造假钞,可以在两小时内炸掉这个据点,美国有着全球的军事布局优势,我国不具备这个条件,一旦海外大量制造人民币假币,甚至假币与真币难以区分,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很大的威胁。此外,中国美国经济和金融较量的实力不对称,人民币与美元竞争过程中,美国可能会直接使用支付清算系统的剔除、账户冻结和网络中断等手段限制金融交易和资金跨境流动。对于这些风险,需要提前研究对策和措施。

国际货币不仅是信用,也是国家实力,经济、技术、军事实力的体现,而且科技和军事是最先和最后的保障;同时,也是国际监管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体现。国际化的货币未来需要新的技术,更需要便利。从美国经验和大国竞争的实力地位变化历史看,人民币国际化不能急于求成。

[1] 黄安年《美国的崛起》,243-24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 同上,354页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