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中国及世界造成重大冲击。全球市场动荡不安,美国、欧洲疫情及经济现状如何?中国经济未来会怎样?该如何应对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挑战?
2020年4月8日晚,国际金融论坛(IFF)研究院召开IFF2020年第3次云端学术会议:“疫情中的全球市场动荡与中国经济”,邀请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邢自强,IFF研究院副院长兼华盛顿中心主任、世界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王燕,IFF学术委员、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IFF学术委员、IFF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巡视员陈炳才,IFF学术委员、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原主任宋敏,就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美国、欧洲的经济形势以及政府救助措施,中国经济的现在及未来进行研讨,为决策者、企业和个人提供参考意见。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主编刘星主持会议,IFF学术委员、IFF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对专家报告做了总结点评,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苏州、台湾、香港以及美国的200余位嘉宾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的专家来自世界不同的机构,聚焦不同问题,分析疫情对全球、美国、欧洲和中国经济、金融以及就业的影响,给出最新的研究结果和对策建议。报告质量很高,很有启发性。首先,对于此次疫情冲击会不会带来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问题,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全球经济会经历衰退,欧美经济低迷将超出预期。这次经济衰退可以称为全球新冠大衰退(GCR),但不是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系统性危机,也不是1929年开始出现的三至五年深度衰退的大萧条。此次经济对疫情的反应特点是深V型的迅速下跌,U型的缓慢恢复。预估今年全球经济下降接近2%,呈深V迅速下跌。根据模型计算,美国到2021年底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GDP水平,欧洲要到明年三季度恢复到2019年底的水平,欧美经济将停滞两年左右。
为什么这次危机不会出现像1929年经济危机那样的“大萧条”?各位专家讲了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因为有政府强力的反危机、反衰退的干预。世界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王燕介绍、点评了美国出台的史无前例的2.2万亿美元救助计划,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分析了欧洲8000亿欧元纾困计划,专家们评论了中国的诸如“新基建”等各种帮助企业发展和振兴经济的计划。各国政府以及欧盟应对危机的措施、反衰退的计划,对稳定世界和相关国家经济形势起到了很大作用,得到了各位经济学家的肯定。大家认为欧美政府和央行反应快、力度大、针对性强,对稳定经济至关重要。而且这次纾困的中心是救企业、救人民,不像2008年那样主要救助银行和金融机构,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赞扬。
但是,当前各国政府和央行应对危机的措施是否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经济学家们认为还会有进一步的干预计划。美国和欧洲将有新的力度更大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出台。美国国会目前正在讨论新一轮至少1万亿美元(有可能到1.5万亿美元)的救助方案,核心是给个人发钱和纾困中小企业。欧盟可能提供更多贷款与信用担保,以及发行欧盟抗疫债券或基金,并利用共同预算和欧洲投资银行,向成员国及经济部门为中小企业和雇员提供支持。另外,将允许成员国对银行业的救助,增加成员国财政纪律准则执行灵活度。但这些政策方向、精准度还有讨论的空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Stiglitz认为,国家的救助是纾困而不是为了刺激经济。
中国在抗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该怎样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并结合自身特点,提出更加适合有力的政策?比如,欧美一些国家实施的直接给百姓派发现金的“直升机撒钱”做法,有人讨论中国是不是也要这样做?邢自强提出中国可考虑发行规模较大的特别国债,用于基建和公共卫生开支,弥补企业和个人疫情期间的损失。可以采取“三免一退一发”的做法,即:免租、免息、免社保和五险一金;退税;发消费券或现金。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认为中国应采取大对冲,而不是大刺激政策。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采取精准扶持,如给中小企业就业补贴,保持消费水平,打通供给端和需求端。要精准纾困,不大水漫灌。同时,要大力发展数字金融等,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这次疫情百年未遇,战胜疫情,政府创新非常重要。有人提出要采用“战时财政”、“战时货币”等非常规政策。IFF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巡视员陈炳才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政策在当前紧急状态下使用可以,但未来能否长期采用?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次世界经济受到的冲击来自于金融系统以外,但经济和社会自身没有问题吗?王燕说美国应对疫情见证了市场的失败(market failure)和政府的失败(government failure)。市场失败表现为应对传染病,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不够,同时在经济、金融上有很大泡沫,很脆弱。所以未来要重视非市场作用。
那么,政府未来应该怎么做?就是强力的金融和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可以没有边界?央行可以无底线的印钱,无上限量化宽松吗?陈炳才院长指出这一更深层且涉及未来发展模式的问题,就是世界在疫情之后,中国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现在有人讨论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未来怎么走?陈炳才认为大的方向是都需要创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是2050年建立现代化强国,必须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