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新闻稿

IFF第6期学术会议:新冠疫情下的“一带一路”和全球经济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0-04-30

2020年4月29日晚,国际金融论坛(IFF)与丝路国际联盟(SRIA)联合召开了国际金融论坛(IFF)2020第5次研讨会:新冠疫情下的“一带一路”和全球经济。分别邀请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叶敏副教授、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凯瑞•布朗(Kerry Brown)教授、德信(缅甸)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曾勤博(Bob Tseng)、美国德汇(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孔宏德(Peter Corne)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学者于泽(Shirley Yu),就疫情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及疫情后的发展进行分析与展望。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秘书长、丝路国际联盟(SRIA)联合秘书长、原中巴经济走廊特使扎法尔大使致欢迎辞,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主编刘星主持会议, IFF学术委员、IFF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对专家报告做总结点评。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巴基斯坦近百位国内外嘉宾参加会议。


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叶敏做了 “‘一带一路’风雨:成因、执行和未来”主题报告,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过程,给出疫情后转变的建议。她认为中国“一带一路”的动因是基于本身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疫情之后中国的全球化不会中断,“一带一路”倡议会继续开展。虽然疫情带来了一些冲击,但也为“一带一路”进行务实的调整带来机遇。面对疫情带来的危机,变危机为变革正是“一带一路”所要做的,要重塑“一带一路”的品牌(Re-branding),提出问题的解决机制和办法(Problem solving),支持专业化的民间智库与商业团体(Real professional consultancy)。

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Kerry Brown从历史和政治两方面谈了新冠疫情前欧洲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看法,认为疫情后的“一带一路”各国和中国的关系存在不确定性,中国与欧洲国家间更应加强沟通和交流。

德信(缅甸)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曾勤博从“一带一路”在缅甸的发展历程、疫情对“一带一路”缅甸项目的影响、疫情对中国其他在缅投资的影响三个方面,全面解读了缅甸在疫情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改变。他认为“一带一路”项目推动需要意识到全球格局的变化,在后疫情时代,大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

美国德汇(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孔宏德 从文化和法律差异视角,比较了“一带一路”项目由疫情引发的合同纠纷问题及解决对策。他认为面对疫情,企业可以通过诉诸不可抗力减少损失,但不同国家对不可抗力认定的法律不同,通过激发不可抗力进行仲裁,将面临成本和时间的考验。如何运用好不可抗力的概念?孔宏德建议要发扬中国孔孟之道的文化精神,发挥调解的作用,做好国际商事调解,对疫情后企业减损、与所在国家维持良好关系将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学者于泽谈到了中西方国家抗击疫情、经济救助政策的区别,以及疫情后的世界经济变化,深刻解读了“一带一路”1.0版到2.0版的演进过程。她认为在疫情后,科技对塑造“一带一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基建计划也会给中国和“一带一路”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分析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对世界格局、民主制度与世界和平秩序的影响,于泽认为科技是塑造未来世界最重要的力量,并对5G等新兴科技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尤其是欧洲)未来的改变做了深刻剖析。

本次会议关注疫情后“一带一路”倡议,延续了IFF学术会议一贯的高质量品格,有很多新观点,提供的信息和建议价值很高。专家们从宏观上介绍了为什么进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疫情之后“一带一路”的发展会如何?从专家们的分析看,疫情之后,“一带一路”建设会有调整。因为全球及各国经济、社会和技术都会变化,中国也会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将随之有所不同。

对中国来说,疫情之后,既会有外部变化,也会有内部变化。外部的变化方面有:第一,全球化的变化,疫情将使包括全球供应链、价值链、货物、资金、人员等在内的全球化改变,不再完全是过去的形态,因而疫情将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分水岭;第二,很多国家发展目标的改变。比如缅甸未来发展目标和侧重点会变化,疫情前更注重传统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疫情之后则会更加注重医疗和人的健康;第三,世界经济布局、产业格局的变化,未来经济将更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第四,科技对全球的巨大推动。疫情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中发生,将与科技革命叠加改变世界。随着5G、AI和IoT等很多技术在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掌握,前几次工业革命未能改变的世界南北贫富差距的状况将有望改变。

专家们认为中美大国关系变化将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国自身变化和未来技术也会重新塑造世界。中国面对这次疫情做法与西方国家有差异。疫情后,中国救助经济和社会的政策也将对世界产生影响。这其中机遇与挑战共存,对于“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有新的思考和推进战略。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