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涛:产业链外迁有压力,但谨慎乐观

作者:IFF研究院

来源:IFF研究院

时间:2020-05-21


4月22日晚,国际金融论坛(IFF)研究院召开第一期视频学术研讨会——中国产业链的风险、挑战与对策,邀请专家研讨中国产业链断裂或外迁问题。以下为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洪涛的发言实录:

各位专家,大家晚上好,特别高兴能听到大家这么多真知灼见。简单说几句,首先,制造业回流、制造业转移一直在发生。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政府一直在推行制造业回流,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效果并不明显。特朗普上台采取贸易战、大幅减税等强力干预政策,制造业回流效果也远不如预期。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数据,2008年,制造业在美GDP占比为11.39%;11年后,2019年,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为11.01%[1]。中美贸易战的政策收紧,使得我国产业链竞争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此次疫情加剧了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未来,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全球化的趋势是曲折、反复的,本次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一场硬仗,提高制造业产业链的健全性才是我们的关键。

第二,各国在疫情期间考虑构建安全的产业链体系,也使得很多跨国公司考虑构建更加完善的、平衡的产业链体系。比如说日本的跨国公司接受采访说,原来是在一个国家找两个供应商,现在一个产品就在两个国家找两个供应商,供应链体系会更完善、更安全,可能会形成全球制造业多中心化,有的中心会向东南亚、拉美、南美等国家转移。刚才各位专家也说了,向东南亚转移的比较多,这种多区域平衡发展,对我们国家来说,竞争压力也会更大,意味着我国的整个外部竞争环境更加严峻。

第三,跨国公司会不会搬迁产业链?这是公司层面的决策。资本一定是非常冷静的,而且资本是最聪明的,是逐利的,完全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进行抉择。比如,特斯拉在特朗普上台之后,在严厉的让制造业回流政策压力下,仍然在上海重新建厂,把在美国本土根本没有办法实现量产的工厂建到上海,这表明我国在产业链上还是比较健全的,尤其针对特斯拉,我国在新能源和汽车产业链是非常健全的,它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国产化。据 《科创板日报》报道,特斯拉上海工厂2019年底下线车辆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了 30%,2020年年中可达 80%,年底有望实现接近 100%国产化[2]。可见,产业是否搬迁并不是政府一声令下,企业都会趋之若鹜,企业全部搬走,这是不太现实的,毕竟政府的管制措施是暂时的、特殊时期的一个政策,而不是长期、持续的政策。跨国公司即使有搬迁的,也是短期、少量的,大部分公司会根据全球产业链布局和配置来安排。我们去年调研了贸易战影响下的企业产业链转移情况,大部分公司说不会搬迁中国的工厂,只是把订单转移到国外工厂,这样的话,可以规避增加关税的影响。企业会计算每个决策对它带来的影响,我认为政府的强力干预难以阻挡企业自己的决策行为

第四,产业链搬迁一般会根据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一是产业链复杂度,上下游合作的紧密度。产业链的分工越细、越复杂,搬迁起来越难。二是产业长度,产业链上下游带动的企业数量,企业上下游供应商更多、厂家更多,搬迁也更难。三是产业链构建的成本,它是企业的生态链,重建要考虑一个产业链带来多少成本,而并非某个企业的搬迁成本。政府决策考虑有点单薄,一个企业搬迁成本只是一个产业链构建的小部分成本,而不是整个产业链搬迁的成本,二者不能相提并论。四是不可取代性。例如苹果手机生产在中国工厂,美国苹果总部图纸上的一个改动,我国工厂24小时之内就可以把产品生产出来,在其他各国都不会达到这种效率。这是我们国家在这种产业链的不可取代性,我们可以争取到订单的重要方面。五是我国的市场是各个跨国公司不可忽略的,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特斯拉,搬迁到中国很大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国内市场,他做得非常好。2019年我国整个汽车产量、销量都在下滑,特斯拉的产量逆势上涨。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中国汽车和新能源车销量分别完成2576.9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8.2%和4.0%[3]。而中国地区特斯拉注册用户从 1.6 万升至 4.2 万,增加了 161%,预计 2020 年中国销量将翻两番[4]。因而,产业链的复杂度、长度、搬迁的成本、不可取代性、市场,这几个因素决定了产业链搬迁并不是轻易就可以实现的。

第五,这次疫情带来了我国企业和政府对新基建的关注,疫情让企业更加注重运用非接触开展业务,如远程办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5G等。将来,企业会考虑在这些领域拓展发展空间,让数字化生产制造顺利落地,这也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而印度、东南亚等地区和我国企业没法比。我国政府不但重视新基建和智能制造,而且在很多领域已经付诸实施,取得了一些进展,未来会加大投入。

最后,我国经济环境安全稳定,会加大经济保障力度。刚才有专家说我们是诺亚方舟,在世界一片大乱的情况下,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环境在稳定恢复。中央提出了六稳和六保等政策,经济稳定才能保证一切经济活动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跨国公司才会来。目前我国的首部《外商投资法》今年刚颁布执行,很多跨国公司都非常关注这个法律怎么具体执行,以保障他们的权利。在该法律执行中,营商环境在平等、法治化、国际化等方面有非常大的飞跃和提高,这些微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跨国公司更加关心的。另外,影响企业生存的其他方面,我国也在持续推进中。例如降成本,相信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举措。根据世界银行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实施了创纪录的8项营商环境改革,排名较去年提升15位,跃居31位,连续第二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前十名[5]。为了让企业有更好的营商环境,我国一直在持续改进。

整体来看,在这次疫情影响下,对于产业链的外迁,我们总体应保持谨慎乐观,一方面要看到外部经贸环境更加恶化、更加不确定且长期如此,产业层面的竞争和压力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我国的优势也在积累,有利于加速提升我国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1] 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BEA),https://www.bea.gov/data/gdp/gdp-industry
[2] 特斯拉国产化报告:国产化率从30%到100%的机遇,2020-02-21,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09844?from=timeline
[3] 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同比下降 产销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2020-01-13,http://www.chinanews.com/cj/2020/01-13/9058857.shtml
[4] 年销量增长 161% 2019 年特斯拉在中国销售超 4 万辆,2020-01-20,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relnews/us/2020-01-20/doc-iihnzahk5283544.shtml
[5] 世界银行集团《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排名提升15位,2019-10-25,http://www.chinanews.com/cj/2019/10-25/8988794.shtml

免责声明: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国际金融论坛(IFF)刊发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