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峥嵘:中国产业链不会大规模外迁,但也不能闭环运行

作者:IFF研究院

来源:IFF研究院

时间:2020-05-21


 
4月22日晚,国际金融论坛(IFF)研究院召开第一期视频学术研讨会——中国产业链的风险、挑战与对策,邀请专家研讨中国产业链断裂或外迁问题。以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所常务副所长廖峥嵘的发言实录:

各位好, 按照主持人的要求我先跟大家分享几点我的看法。

首先谈谈疫情前产业链的突出变化。一是随着全球分工深化,产业链一方面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国家,产业链在拉长、延伸,如东亚,先从像日本转移延伸到四小龙,然后东南亚,后来又是中国的崛起,雁型分布不断地递延,这是过去的情况。大约在金融危机后情况出现变化,它某种程度上在缩短,随着数字化新经济的出现,生产要素的有些跨界流动变得不那么必要,出现了一种区域化、本地化和分散化的态势,这是在疫情发生前,全球产业链发生的变化。区域化的表现是比较明显的,随着中国在东亚代替日本,全球形成了三大制造业中心,在北美以美国为中心,在欧洲以德国为中心,在东亚是以中国为中心,我们整合了区域的产业链。所以产业链从全球来看有缩短的趋势,从区域讲,我们中国又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

就中国本身来讲,我们的产业链已经出现了外迁的趋势,我们为了成为这个区域的中心,产业转移主要在区域内,移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这个趋势就出现了,到2017年这个阶段,对应美国奥巴马那一届政府,迁移的主要考虑还是成本,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升,所以美国向越南这些地方转移,因为越南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2017年以后,增加了新的因素,那就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政策,以及对国际贸易的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能光考虑成本了,政治因素、关税,都成为考虑企业外迁的重要因素,他们要预期中国市场还有多大,在中国生产的这些产品能不能卖到全世界,他们要考虑未来市场的可能性。

疫情发生前,对这种迁移的实际效果,各种调研结论不尽一致,总的来说,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还是考虑观望的多。大规模迁移的现象并不普遍,企业只是把部分生产环节迁出,以规避原产地比例要求等等,周边和东南亚出现所谓“中国+”模式,主要生产环节还是在中国,只是最后的环节转移到周边完成。技术含量较高、对配套产品要求高的产业仍然离不开中国。

第二谈谈这次疫情的影响。疫情还在发展,定论很难讲。这次疫情跟以前的几次全球大流行病不同,以前的流行病没有对国际格局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是短期冲击,疫情过去后,回到原有的轨道继续走。这次不太一样,冲击力度很大,比本世纪以来前三次大流行病冲击大得多。IMF(世界货币基金组织)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世界经济将萎缩3.0%,这将是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关于长期变化,联合国贸发会议近日发布《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1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大幅下降30%至40%。这是非常严重的收缩,将对产业链形成重大打击。不光对中国,对全球产业链,打击都将非常沉重。

经济进入衰退是肯定的,但是不是萧条还在争议。我个人认为不是萧条,1929-1933年的大萧条持续了四五年的时间,持续时间太长。但这次不一样,大萧条时没有货币政策对冲,信贷缩减了30%,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这种认识。现在货币政策无限量的宽松,这会避免大萧条,但是深度衰退难以避免。不管是不是大萧条,对社会结构冲击都是非常大的。除了对经济、贸易冲击以外,还对经济结构产生冲击。当年大萧条导致国际社会结构发生极端变化,德国政治结构和制度巨变,希特勒和纳粹被捧上执政地位,并且长期化,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希望这次不会出现大萧条,更不要出现极端的社会政治变化。

但是,即使能够避免最坏的极端情况,这次疫情仍会对各国经济政策、经济结构以及社会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很大影响。疫情发生后,原有的货币政策条条框框的限制都被突破了,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走的还要远。前几年主流经济学认为荒谬的现代货币理论(MMT),现在正在实践。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已经实践过,现在是跟着中国走。还有,全球化理论和规律是不是也会变,目前大家都在观望。既有的这些规则、原来的规律也不知道会不会有用,目前已经显示出一些趋势和苗头,原有的控制、管理整个社会的规则和秩序,可能都要变。至少将来各国卫生防疫体系和公共安全政策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美国已经提出,医疗器械严重依赖外国,特别是中国,影响到它的国家安全。它想把中国甩出这个供应链,想跟中国脱钩,加强自供比或者自给率。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领域从高技术扩展到医疗产品,将来还会继续扩张。公共卫生安全将成为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至于大家是愿意共同合作应对,还是更强调自身安全,要有待观察,目前看形势不太乐观。

以往遇到大流行病的时候,不管各国政府之间处于什么样的敌对状态,基本上都能暂时停止对抗,合作应对天灾。冷战时期,美苏曾经共同抗击天花。我看到过一个资料,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发生过瘟疫大流行,当时交战双方也实现了暂时停火,形成一种默契,大家一起救灾。这是以前疫情的特点。这次非常奇怪,,疫情对美国的创伤很大,但其采取的措施不是合作,而是非常敌视的态度和政策。

疫情之前,美国在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打击中国的供应链。第一是提高关税;第二是加大投资限制和出口管制,惩罚对中国的高技术转让;第三是运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利法》来威胁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你要来华投资,我想办法抓住你的把柄来治你。最好撤出中国。无论今年美国大选结果何,这些政策不会倒退。这将对外企,特别是美资企业的预期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同时,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两国民意的对立。既然美国在这么需要合作的情况下,仍然采取如此敌视的态度和措施,预计即使疫情平复,对华遏制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中国在疫情之前面临的政治环境恶化还会加剧。总的来说,中国的产业链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既有政治环境变化造成的压力,也有关税成本造成的压力,其中,外资企业外迁压力更大。另外,疫情还带来一个压力,外部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出口需求在一两年时间内将大幅度收缩,外来投资也会大幅度收缩,这个都会影响到产业链,出口环境、对外投资环境都会变差。

疫情目前还在发展,短期冲击可以看今年一季度刚出来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初步核算结果,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仔细分析,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第二产业目前占GDP之比在40%,第一产业占53%,第二产业降幅最大,拖累了整体增速。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与出口关系比较大。与出口数据一对就知道,一季度,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一季度进出口里面是出口下降最大,那就是制造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这跟美国不太一样,美国是第三产业占比大,外贸占比小,受影响最大的是服务业,包括娱乐、酒店、零售等,与进出口关系不大。我们的服务业受到的影响看起来也不小,但数据证明,制造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我们进出口占比大,出口主要是制造业,意味着我们产业链受创比较重。

前面讲的是情况在恶化的一面,当然也有有利因素。从一季度数据看,降幅在三月末减少,说明情况已经开始好转。另外,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有利条件大家都清楚。一是营商环境在不断改善,我们吸引外资的条件在变好,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继去年从此前的78位跃升至46位,今年再度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成为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第二个,我们有不可替代的环境配套优势,我们的产业门类齐全,随时可以找到合适的零部件,这是一个大优势。还有一些因素,中国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市场还在不断的扩大,消费在不断升级。这些条件不仅不受疫情影响,而且还在变好。未来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会变好还是不会变好,不完全取决于外界,我们并不完全是被动方,还有一定的主动权。今年4月19日公布的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联合民调显示,在全球收入超过5亿美元的25家在华美国企业中,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其业务产生了影响,但约70%的企业没有搬迁计划。3月份进行的这项调查还显示,约40%的受访企业宁愿保持对中国的长期供应链战略不变。

我认为目前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恰当应对。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一个是我们在数字经济、电商这些方面有一定竞争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来实现全球化转型,继续推进全球化,虽然制造业会受到一些影响,我们以全球化转型的方式帮助将来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的全球化。第二是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和小企业,这次中央提出六保,第一个保就业,就业从哪儿来?就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保民营企业除了保就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走出去,促进对外投资和进出口。全球化的主力军是企业,在中国,是民营企业和外企。民营企业生存能力和克服贸易壁垒的办法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即使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时候,他们都能够走很远。我认为这是我们可以依托的一个力量,现在则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支持。2019年,民营企业已经首次超过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外贸主体。将来经济全球化转型还要靠民企为主的力量去推动。第三是利用好我们的大市场。一季度的数据,我们进口需求并没有大幅下降,只下降了零点七,市场还在,而且这个市场的前景很可观,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这是我们将来继续做好全球化,经营产业链很重要的一个优势。这个市场是面向全球的,可以成为东亚产业链的依托。

最后想强调一下,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产业链会不会大规模外迁,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迁移的成本太高,周期太长,跨国企业基本上不会做出这种选择。虽然美国在政治上很希望这样做,但企业会有自己的战略需要和选择,全球化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会完全围绕政治设计转。目前斗争的焦点是在产业链当中往高端的位置上走,这正是美国最担心的,也是他卡我们的原因,想把我们压制住,让我们永远处于微笑曲线比较痛苦的那一段,这样他才放心。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核心就是要继续提升竞争力,继续向产业链中高端挺进,越往上走产业链的韧性越大,越往下走分工越细,对上游的依赖度越大。我们要往高端走,别人就不容易左右我们。  

对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产业链的影响,我想补充两点。第一点,机器人不会完全替代人,人将来会转去做创造性更强的工作。未来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人在工作中需要的是创新才能。使生产活动与消费更加贴近,根据消费者个性提供产品和服务,需求更加灵活多样,随时可以用新材料,新工艺,比如3D打印等,实现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产品的形式与内容高度可变,适应不同的对象。这些需要大量的新型劳动力,我们的人才要从这方面去培养。可重复的、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将由机器承担。但是不会存在机器代替人的情况,而是各司其职,机器干原来人工干的简单的重复性和标准化的工作,人去从事高度可变的创造性的工作,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产业不能搞全产业链,一家独大,自己形成闭环,跟世界没有关系了,这可能会活的不错,但从别人那儿吸取不到营养。明朝、清朝有一段时期闭关锁国,那时候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不知道外面的发展速度比自己还快,那一代人可能活的还不错,但最终落后挨打。我们周边有十四个邻国,地缘环境复杂。而且,我们的能源等发展资源高度依赖进口,并没有达到闭关自保的条件。美国有两大洋作为天然屏障,资源丰富,或许可以搞孤立主义。我们只能走开放和全球化之路。产业链布局要有国际观,该出去的产业链,该分给越南的要适当分给人家,不需要高中低端,所有门类全占着,没有必要。我认为重点还是搞资源优化配置,我们尽量往高了走,就可以掌握主动权,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有风云变幻的时候,我们就有更多的主动权。如果全都搞,全都自给自足也不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我们应当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