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全球化遭遇逆风与未来愿景、制度探索

作者:王晓红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0-06-22

“未来全球化愿景和制度设计”这个题目非常有价值,尤其在疫情之后非常值得研究。

一、当前全球化遭遇逆风

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包括这次疫情之后,全球化遭遇了逆风,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第一,2008年以来,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更加严重。虽然每次人类经历一次大危机之后,各国都提倡要联手、要互助、国际宏观政策要协调,金融危机那个时候也是这样呼吁,这次疫情也提出各国要联合抗疫。但是,我觉得实际情况是恰恰相反,就是每次遇到大危机或者疫情大灾难,恰恰是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2008年以后实际就是这样,保护主义加剧。
有些数据可以说明。2015年全球保护主义的措施一共是736项,较2014年增加了近50%,2017年又增加了837项,现在实际上是越来越多,不断地出台,数字贸易的保护主义措施也是一路走高。可以看到,虽然在强调开放,但是保护主义的限制越来越多。从发达国家来看,在贸易、投资、创新、产业这些方面不断地出台一些新规则和标准,尤其是许多限制措施是针对中国的。应该说,美国是逆全球化的引领者,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后贸易保护主义有增无减,尤其是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以公平贸易为由频频发动贸易摩擦,加重关税、非关税壁垒、投资限制等。WTO的多边体制遭遇到严重挑战,全球的价值链体系也受到严重的影响。

比如,美国对中国就是公平贸易为由发动的贸易摩擦。当然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的还不仅仅是美国。我们是遭遇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9年国外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是83起,涉案金额是116亿美元,美国、印度、阿根廷都是发起贸易救济比较多的国家。

投资限制主要是国家安全审查为由。比如,美国对外资进入国防、航空、海运、电信、金融、能源、资源开发、原子能开发、制造业等都有限制性的措施。欧洲议会2018年5月份通过对部分关键领域和行业的投资进行安全审查,通过了新的议案。范围由安全和公共秩序领域扩大到媒体、能源、供水、交通网络等等,另外还有汽车、铁路、航空航天、信息技术都被列为关键和战略技术。这个议案还把欧盟企业是否在外资来源国享有对等的市场准入作为安全审查的先决条件,要求对等开放。在疫情之后又提出了对国外投资的补贴问题进行审查。这些非常明显是针对中国。我前年带课题组到美国和欧盟进行了一些调研。美国和欧盟在对待中国的限制,国家安审的限制,包括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等看法大体是比较一致的,包括要求中国扩大开放服务业等等。

第二,美国霸权主义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空前挑战。美国现在不断地退群。在美国优先战略的驱动下,采取了一系列的退群行动。2017年以来,美国先后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协定》《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共同全面行动计划》《中导条约》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万国邮联和WHO,主要都是基于美国优先的理念,认为在这些国际组织中都吃亏了。
    我前年到美国调研,了解到美国为什么退出万国邮联,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小包裹把美国的邮政市场搞乱了,美国的邮政市场是国企,政府要给很多的补贴,我们的跨境电商很多是通过万国邮联的渠道,增加了美国国内邮政的负担。所以美国觉得吃亏了,认为中国的小包裹把秩序给搅乱了,所以它也不愿意干了。

另外,美国公然违背WTO规则,挑战多边体制。特朗普认为WTO完全是一场灾难,美国在这里吃了大亏,中国占了大便宜。现行国际经济制度和规则发达国家不满意,发展中国家也有意见。美国之所以不满意,核心的一点就是认为吃亏了。他们认为,全球化发展最大的受益国是中国,最吃亏的是美国,基于这样的理念,美国不断地挑战,颠覆现有的秩序。在各种条约、国际组织中减少承担义务,给国际治理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事实上削弱了多边平台的协调效果。结果是它自己建立起来的战后秩序,自己不断地挑战,不断地自我颠覆。

第三,产业链的内化和经济下行等加剧了逆全球化态势。最主要的一点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内化和区域化倾向,这大概是未来产业链和供应链重组的方向,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大家会吸取这次疫情的教训,涉及到民生、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可能会拉回到国内。更多的可能会把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一个区域内,比如说,在亚洲、北美、欧洲三大板块区域内来进行配置,这样的概率可能会增大,实际上会削弱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长周期低速增长,将来会进一步导致逆全球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GDP、贸易、跨国投资的平均增速是2.3%、3.4%和-4.8%,都是非常低速的增长状态。新冠疫情之后进一步下降。IMF在4月《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0年全球增长率下降到-3%。美国为-5.9%、欧元区为-7.5%、中国为1.2%、印度为1.9%。世界贸易组织4月8日发布的贸易统计与展望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将可能导致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大幅下降13%-32%。此外,投资动能减弱和引资竞争的并存。这个将来可能会是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希望更多的产业链、供应链回到本土,发展中国家也会带来更多的引资竞争。

二、未来全球化的愿景与制度协调前瞻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未来全球化的愿景是什么?

我认为,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两大主题,寻求和平和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包容、普惠、平衡、合作、共赢是未来全球化的主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未来全球化的中国道路和理念,这应该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命运共同体其实是基于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不可阻挡。因为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这就是当前时期有别于最初时期全球化的本质区别。全球以中间品贸易为主的结构决定了各国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依赖性,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成为公共产品这一本质特点,这种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紧密依存和相互联系从客观上决定了全球化不可逆转。
新技术的发展将对全球化的治理体系、规则、标准等变革产生迫切的要求,尤其是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贸易规则、技术标准、制度标准都将产生根本的影响,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变革主要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产生的。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要求更多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过去二战刚刚结束后的情形不同。那时,发达国家占主流地位,发展中国家很弱小。但是,现在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接近40%。根据IMF的数据计算,2018年E11的GDP增长率约为5.1%,“金砖五国”GDP占全球比重的24.3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到2035年全球城市化率将达61.7%,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预计到2025年新兴市场将消费全球近2/3的制成品,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消费总量的50%以上。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世界仍然是极其不平衡的,而且矛盾更多、更充分、更复杂。因为,发展中国家追求的是发展权,发达国家追求的是主导权,也就是维护二战以来的秩序和地位,改革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去进行,尤其是在新规则构建方面仍然希望谋求主导地位,这是矛盾的主要原因。但是,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无法让任何一个国家回归到闭关锁国的时代,这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只有坚持包容、普惠、平衡、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才是人间正道,才能使经济全球化稳步前行,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