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生:全球化不会逆转,要设计好未来愿景、秩序和制度

作者:王军生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0-06-22

一、全球化不不会被逆转

全球化有一个基本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说全球化就是指全球不断增强的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基础上发展的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相互依存。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扩张,影响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引发了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也是见仁见智,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个双刃剑,会使本土文化的内涵和自我更新能力模糊和丧失。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全球化实际上是指经济全球化或者资本全球化。
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和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的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球化的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的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的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和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是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化拓展的第三波,是全球化时代真正的到来。总的来看,近几百年,全球化尽管有重大的挫折,依然不断深化和向前发展。

当前全球化是不是遇到了问题?20世纪基本上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现在看,美国还在主导全球化。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导演了逆全球化。中国目前是否具有引领全球化的能力?中美关系是影响未来全球化走向的核心要素吗?对于这些问题的理性分析和预测十分重要。

这一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大家都看到了,特别是新冠病毒的爆发,使得已经紧张的中美关系更加恶化。有一些思潮,在制造双边的对立,值得警惕。

太空时代,海洋、工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逆转全球化,把贸易争端说成是逆全球化,可能不切实际。看一看天上的星际链,互联网,全球化谁能逆转呢?我觉得是不可能逆转的,美国人也不会去逆转。欧洲、亚洲、非洲,谁能逆转人类发展的过程呢?中国的发展也确实令人有目共睹,但是中国目前在科技领域,在关键领域方面承担国际事务的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在科技、文化、法制方面的建设发展中与发达国家,与美国差距还是很大,而且差距还是很远的,必须继续把握好中美关系大局。

中美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我比较悲观,新冠之后中美关系会面临一场新冷战,包括在经济层面上的对抗,地缘政治上的对抗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全面对抗。中美两个大国应当确实需要管控好分歧。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把中美贸易纷争说成是逆全球化或者引领全球化的关系,这也是误导中美关系走向的。

全球化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大事,不仅是中美两国关系的事,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底线的漫天制造概念,受伤的只能是中美两国人民,别的国家就会看热闹了。

二、未来世界的愿景、秩序和制度

统领未来全球化的愿景是什么呢?全球化既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统领全球化的愿景就不能说只是人类自身的一个诉求意志。人类生活在地球和大自然中,必须共同把握好自然和人类进化的总规律,规律是不可违背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周期、大规律,既要回望历史,吸取教训,还要面向未来,面向太空,看到人类自身的渺小和人类创造力的伟大。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走向和平共享,共同发展,走向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这或许是统领未来人类全球化发展的共同愿景。

与统领未来全球化适应的秩序和制度是什么?百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呼吁,周恩来总理早就提出了影响世界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这些秩序理念进行制度设计,中国和世界还有很大的融合空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如果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未来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来预测的话,最直接的路径设计与经济全球化的上层建筑的秩序必须是实现世界文明的互鉴,政治的互融,经济的共享,责任的共担,要把科学与民主作为升级世界秩序的两大基本元素。

当今世界制度的主体仍然是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联合国机制,联合国机制也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催生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管理成果,两次世界大战也被认为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和调整的时期。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曲折和调整是产生升级版的国际秩序和制度的沃土,但是21世纪世界各国都十分懂得必须同心协力,避免用剧烈的振荡的手段解决国际秩序升级问题,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中国的先贤们很早提出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愿景,但今天看来光有美好的愿景还是不够的,必须经过不断的制度、规则设计与调整、适应,才能造福人类社会。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球愿景的协调

司马迁有一句古话讲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尊重利益是国际经贸的基本前提,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全球化并不代表每个国家都能够从中受益,利益分配是否相对均衡也取决于国际规则的制定,绝对均衡是不存在的。在现行的国际制度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全球化给它们带来的影响肯定不同,希望也不同。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以其领先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国际规则制定占到了优势,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利益大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发达国家也认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因产业转移、就业、移民等问题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认为发展中国家违反了国际规则的行为,破坏了国际市场体系,因此出现了对全球化的逆反现象。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提高经济开放程度,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了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市场资源,实现了经济的赶超梦想。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转移,大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牢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总体比较落后,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产生国内波动。发展中国家还面临一个局面,随着GDP的增长,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带来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恶化。经济全球化也会导致和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离不开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因此也希望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要求发达国家让利,谋求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在新的体系下应当继续深化国际合作。

如何协调呢?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都是没有用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经济对策,趋利避害,推进新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切实加强自身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人才,提升科技水平,改变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发达国家应当用好规则的话语权,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该让利的让利,该维护的维护,制定出有利于合作共赢发展的国际规则。

四、如何改革现行的国际化制度和机构

各种区域性的联合体很多,政府间组织,区域性组织,全球性国际组织琳琅满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联合国仍然是国际社会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推动全球化问题解决的最重要的多边机构和平台。当前国际社会还没有达到超越国际范畴设计新世界经济秩序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调整国际规则,仍然是现代世界交往的主旋律。联合国以外再造一个全球化制度和机构不太现实,着眼改革联合国建立一个真正强有力的世界组织,进一步改革联合国机构和执行制度是当前最现实的维护世界发展的一个路径。联合国改革是长期话题,安理会的改革,经济社会理事会的改革,维和救援,疾病医疗救助,解决贫困等制度和改革举措都势在必行。当然,改革联合国是适应国际社会发展,适应国际力量格局变化的需要,也是联合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改革,不断地适应,联合国才能体现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当今最大的、涵盖面最广的国际组织,尽管它不完美,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联合国宪章为主导,积极整合那些国际组织以及职能,使这些组织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提高效率,我相信一个新的务实的世界新秩序,将会出现,并逐步走向美好的未来。

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应当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改革与创新,推动符合联合国发展的改革,作出建设性的贡献,使得联合国在各种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发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

总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方面的新秩序和新制度,建立公平、正义、合作、和平的全球新秩序,最终可以实现共存、共融的全球化美好愿景。

(作者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