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国际金融论坛第17届全球年会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全体大会。国际金融论坛(IFF)大会主席、第十二届中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通过视频致辞。
周小川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市场在性质上就是一种金融市场,它也是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二氧化碳排放分配使用的一种机制,更多是以供求关系为基础,涉及到多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定价市场,更是一种跨区配置投资,以及风险管理的市场。因为实现碳中和或者说实现净零排放,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投资去谋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在未来获取碳减排或者碳沉降的配额收入来回收投资,其中有大量的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也有许多和其他绿色金融相交叉,相合作的内容。
第一,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要明确主要依靠什么样的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应该来自于碳市场。第二,未来的碳中和计划需要许多行业参与进来,需要给各个行业有关碳排放和未来减排的计划以及有关新技术、新工艺的减排效果制定参数。第三,在碳中和的后半期,注意力更多的要转向碳沉降,这样才能确保在未来实现碳中和。第四,需要比较两种主要的激励机制,一个是二氧化碳排放市场,一个是碳税。第五,每个国家除了要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计划,还需要对一些跨境的二氧化碳排放做出一些必要的努力。中欧之间、亚欧之间的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很大的必要性。
关于金融市场合作方面,周小川表示,一是碳市场要进行连接,全世界的储蓄和投资本来就是流动性的,气候变化的投资更是如此,如果投资有收益,也是全球性的收益。在此基础上,还要共同研究使碳价格合理化的机制。第二,建议在中欧之间或者亚欧之间,研究建立一个专项基金,专门处理跨欧亚交通的排放问题,按照碳排放价格将收入交给基金,用于减排、零排放的新型交通或其他减排、碳沉降方面的应用。第三,应该研究气候变化的国际交易,包括货物与服务、设备与技术的交易,应该实行零关税、零壁垒。特别要强调减排和碳中和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设备,不仅应该把壁垒降下来,同时还要利用多种绿色金融机制加以配合和支持,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