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年会新闻

News

年会新闻

特里谢:疫情以来欧盟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和趋势(二)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0-12-01

国际金融论坛(IFF)顾问委员会主席、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特里谢通过连线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7届全球年会政策对话会:“新变局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上的讲话。



在当前疫情和危机之下,政府出台各种应对措施,全球做出各种不同的调整。这次疫情跟以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很不一样,它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有四方面原因,使得此次危机跟以前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有着完全不同的新格局。

第一个原因,我们的经济出现了剧烈、突发的休克或者冲击,而且跟金融角度毫无关联,这次危机的触发因素是前所未见的。第二个原因,中长期的危机解决方案,其实并不跟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太大的关系,应该说从某种角度上,关键还是取决于医学的发展、疫苗的有效性,这才是关键。第三个原因,现在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就是经济的休克。因为不管是供应端和需求端都同时遭到了疫情的重挫,很多经济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特别是第二季度的数字,比如美国GDP降低了9%;欧洲也降了9%-11%;在印度实际上是萎缩了25%。这样的冲击是前所未见的。

最后一个原因,为什么说这次疫情是一次深远的危机,而且让人们有非常深刻的忧虑呢?是因为这次危机出现的时候,发达经济以至全球经济其实刚好处于一个脆弱的时期。在发生疫情之前,发达经济体就已经出现了衰退的苗头,美国就呈现这样的趋势。二战以来美国保持了长时期的经济繁荣,在危机中美联储会通过改变他们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同时,危机也可能也暴露出市场中金融的薄弱环节,金融市场可能本身就存在一些弱点、存在一些泡沫。全球经济体包括发达经济体,现在处于特别脆弱的时期,而疫情又突如其来的爆发了,所幸各国央行在这方面的动作还是相当迅速,政策应对还是恰如其分和非常有效的。

政策调整的目标是首先要避免重大的金融危机,来确保市场的流动性得到保持。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更加要保持市场的流动性,不要出现流动性紧缺的问题。同时要确保融资能力,能够在危机中尽量地做到正常融资。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美国的经济其实70%的融资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完成的,欧洲70%的融资也是通过银行来提供,所以银行面临了很大的压力。

毫无疑问,大西洋两岸都出现了强烈的货币政策调整需求。对于各国央行来说,需要实施更多的经济刺激和货币宽松政策。鉴于市场确实有非常大的压力,所以央行还是有必要在货币上继续出手。  

接下来再谈一下欧洲央行的应对,总体来看,欧洲央行应对危机的力度、广度、速度,都是非常有效、有用的。举例来说,欧洲的应对有几个方面,首先加大债券购买力度,通过运用了APP线上销售购买的机制,马上扩大到1200亿的规模,同时又推出了两个阶段的救助计划,两个计划加起来有1万亿至1.5万亿欧元的刺激规模,这也是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在欧洲、在整个世界来说都是非常少见的。 所以说欧洲央行非常重要,在欧洲大部分资金是银行提供的,同时对长期融资资金的目标利率重新调整。这些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规模都是空前的,对于应对疫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政府在政治框架、监管等领域也出台了应对政策。同时还可以看到一些公共融资赤字,现在是-10%,比之前正常的水平低了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说公共融资赤字将达到-18%。所以就欧洲来说,可以通过各国的国家政府之间的努力,去降低公共领域的融资赤字,同时也需要给出一些保障的政策,比如说保障大概7万亿欧元国家水平的贷款。同时,欧洲还有两个救助计划,其中一个是7500亿欧元的复苏基金,这些计划的推出,可以说是过去的35年当中,欧盟所做出的非常重要的决策。

最后,还有几点,第一就是数字化,数字化颠覆了整个世界,同时它也在加速颠覆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第二就是绿色革命,在疫情期间,气候变化方面仍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绿色转型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个转型正在加速。第三,社会不平等正在加速,有很多因素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速,比如疫情就加速了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分化的现象,但有些国家经济体非常有韧性,比如说中国,而其他欠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则正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情况。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疫情期间的表现是非常不一样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2020-2021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有非常快的正增长。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欧洲在接下来的几年经济将会是-1%到-3%的增长。

欧盟在自身建设方面、在应对疫情方面还是做得不够的,所以需要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来深化欧盟自身内部的建设。同时不应该去拒绝全球化,全球贸易需要非常谨慎的措施来避免全球价值链以及供应链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不同的国家面临经济的问题可能是不一样的,就比如说不平等的情况,或者一些不同领域的改变,所以需要继续推行多边主义以及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这是当前亟须做的,通过采取措施,让全球化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再回到之前正常的状况。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战略支持机构
战略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