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年会新闻

News

年会新闻

方风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是发展前提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0-12-07

IFF理事、厚朴基金创始人兼董事长方风雷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7届全球年会,“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与发展圆桌会议”上的讲话。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的伟大构想,我认为这是继收回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政策以后的合理延伸,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取得伟大成绩以后,这两个区域的合理结合。

谈到粤港澳大湾区,我们时常会想到把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拿来做对比。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很简单的事实,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先天的特点,与其他湾区明显不同,就是在我们这三个地方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法制、不同的税收。也正因如此,五个要素的流动基本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我认为,经济要素的流动性是衡量一个湾区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所以如何解决经济要素的是我们一定要解决的问题。这可是一篇大文章,如何破题、如何破局,我觉得可以从最近这几十年来一个很新兴的经济学科—空间经济学中找一些灵感。

空间经济学和结构经济学是构成发展经济学的基础,也是当代经济学家对整个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最早提出空间经济学的是沃尔特,我认为中国最好的学者是朱家明,他在维也纳大学当了13年教授以后,在台湾台大研究所主持空间经济学的研究。他最近就讲到,大湾区最大的问题就是要素流动困难,所以他在横琴提出了一个观点:通过数字金融、构建数字经济,用数字经济包括生命科学,从而把各区域连通起来。从空间经济学来看,在全球化的情况下,哪里要素流动顺畅哪里就可以发展,要素流动决定了该地区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因而也决定了该地区能否成为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决定其国际化程度。

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大湾区要想破局,必须从传统的思维走出来。经统计,现在全球共有130多个自由港、2000多个自由经济区,最为成功的也就是新加坡、香港、迪拜、瑞士、日内瓦和卢森堡。这些成功的地区有着共同特点:单一形态,小型经济体。那么在大湾区如何赢得成功?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的哲学思想、按照主席的思路,还得做试点,我的建议是:大湾区要找试点,就要找能保证要素充分流动的试点。例如,澳门跟横琴紧密合作,建立澳琴自由港;香港跟南沙紧密合作,建立港沙自由港。

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倘若无法建立这种体系,大湾区便难以协同发展。并且,这种体系在“一国两制”体制下是可以实现的,也是“一国两制”中应有之意。这其实也是以海南为参照。经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给海南搞了一个自贸区法规,类似的或许也可以给澳门横琴自由港、香港南沙自由港制定一个法规,保证其经济要素充分流动,为大湾区注入蓬勃活力。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战略支持机构
战略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