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年会新闻

News

年会新闻

梁锦松:发挥香港地区优势,助力大湾区发展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0-12-07



我想从香港的角度出发,集中谈谈香港在大湾区发展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大湾区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应该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引擎之一。大湾区人口总量规模较大,共约8000万人口,跟西欧的大国差不多。而且很重要的是,大湾区中的9个城市、2个特别行政区,除了体量很大之外,每一座城市在功能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其实竞争并不多。特别是香港跟深圳,两座城市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而深圳是一个创新的中心,香港则是一个金融的中心。

正是由于这种互补性,所以在过去二十几年里,我一直呼吁和推动五个要素在大湾区里的流通,这五个要素分别是:人流、货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五个要素怎么样在“一国两制”的制度前提下加强流通,是我们需要一起去思考和推进的。我认为香港能够在大湾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乃至对于全国做出贡献。

大家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赋予了香港“一国两制”,香港地区现在的法律为普通法系。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香港地区拥有全球最自由的经济,在金融的监管方面尤为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香港地区采用比较简单的税制,税率比较低,港币也可全自由兑换。在医疗方面,美国的彭博社声称香港地区的医疗制度最为有效,并且香港地区的人均寿命也是全球最长的,这里的生活方式能够吸引人才。

在我看来,香港的经济地位或者定位应该是曼哈顿plus。曼哈顿是全球几大金融中心之一,也同时存在着多种经济。我认为主要有两个领域,能体现香港是曼哈顿plus:一是高等教育;二是医疗。

首先,高等教育方面。一直以来,香港有4所大学全球排名100以内。特别是在大湾区内,只有香港的这几所排名靠前,当然我也注意到大湾区其他的大学的排名一直都在上升。排名不一定是绝对的,但是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展示香港地区的科研能力。正如习总书记经常强调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而科研是推动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因此,我希望大家能一起思考,怎么利用香港地区的大专院校更好地为祖国吸引全球的高端人才。目前,在中国的政策和政府的推动下,很多在美国或其他地区做研究、在高等院校任教的人才都在思考是不是应该回国来,在这方面我觉得香港地区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相比较而言,香港地区的生活习惯等可能更能够被美国等地的归国人才所适应。当然,每年也有非常多人才回到内地的大专院校任职任教。

最近,香港的科学院、科技创新园区做了一份研究指出,香港可以依托大湾区内强大的市场和生产制造能力,在以下6个方面加强科研的力量:一是医疗科技,二是大数据跟人工智能,三是机械人,四是新材料,五是微电子半导体,第六个是金融科技。尤其香港与深圳在地理位置上相邻,深圳的科技应用、专利数量等在我国名列前茅,而香港的大学的基础研究、论文发表成果也颇丰,如果能把两地优势相结合,我们的综合能力可以在全球跻身前三名之列。基于此,我相信香港的高等院校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

第二,医疗方面。香港和深圳可以优势互补。香港地区拥有全球最有效的医疗体系和前沿人才,但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相比之下,深圳是一个颇为年轻的城市,但其优质的医疗机构规模还比较小。我们可以一起考虑,如何利用香港的医学院和医疗机构,为深圳乃至整个大湾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第三,金融服务方面。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在金融服务方面,我认为有三点值得大家思考和重视:

首先,香港地区可以在资本金和券商融资方面助力中国企业发展。最近几年,由于特朗普政府颁布的新条例,一些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几年之后得回到祖国的市场。这种情况下,考虑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可以帮助他们更便捷地吸引国际投资者。

其次,香港地区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创新金融服务。上海和深圳现已建立起科创板、创业板,香港也有创业板。可以考虑在香港地区进行一些金融创新,例如,今年的美国市场一半以上IPO都是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在香港监管充足的前提下,引入SPAC上市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多一种融资选择。我认为这种金融创新是可以助推中国的创新企业发展的。

最后,香港地区可以帮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我们要走的坚定不移的道路,可以借助香港市场,比如在香港发行更多的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容许人民币的对冲产品,包括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我认为这也是可以考虑的有力措施。

自从人大通过了《国安法》之后,大家也能看到,香港业已恢复稳定、和平,希望大家能统筹考虑各种机会,运用香港地区的优势来为大湾区服务、为祖国服务。我深信香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会更好。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战略支持机构
战略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