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Bert Hofman)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7届全球年会,“新变局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上的讲话。
货币和财政之间的界限现在越来越模糊,所以在这场危机当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确实紧密相连。目前需要做很多货币政策上的调整,摒弃以前的政策取向,更多侧重于一些财政政策的调整,关键是怎么样能够做出适应和调整?
2004年有人就曾提出如果出现全球危机,会有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当时大家听到3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就被吓坏了。但是今天,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已经付出了18万亿美元的代价,其中基金损失了6万亿美元,另外12万亿美元的损失来源于政府的财政干预。比尔·盖茨说每发生一场病毒疫情就会导致3万亿美元的损失,实际上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的损失已经达到18万亿美元,尽管大家付出了很多努力,尽量减小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未来肯定会出现新冠病毒的疫苗,大部分国家都会拿到疫苗,接种之后又会如何呢?疫情之后,世界将会面目全非,回不到从前。目前很多新技术的发展开始成形,就像我现在用手机跟大家进行虚拟对话,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很多行业已经意识到必须要做出转型,比如对办公室的需求,现在已经和过去非常不一样,现在我办公室所在的办公大楼还是空的,没人去办公室上班,因为上班不一定要去办公室。这就说明未来办公楼的需求会减少,地产生意的需求和供给也会随之减少。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种商品的价格都受到了影响,比如因为大家不去办公室,没有人使用羊毛地毯,那么羊毛价格就会崩溃。面对这样的结果,必须要做出应对。
目前,各国普遍采取货币宽松政策来应对,如给公司提供流动性,提供财政补贴。因为如果不采取此类措施,有些公司就会倒闭,工人就会失业,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财政方面的政策。当然,有的公司该倒闭还是要倒闭,迟早要经历一番资产重组。有一些夕阳行业必须向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可持续性的产业转变,供应链也要重新组织适应这种变化。
所以,在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之后,货币政策非常宽松,资产重组是很必要的。现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很多皮包公司。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想要快速重组,就需要有一个机制,来实现这一点,把企业进行重新分类和资产重组,让符合要求的企业获得成长。同时监管政策和信贷政策也要做好准备,去实现这种结构性的转型,货币政策也应该进一步宽松。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财政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目前发达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非常宽松,利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利率。
美国的政治情况也出现了改变,在过去四年中,共和党都采取非常保守的货币政策。在过去几年,欧盟区执政党也采取非常保守的货币政策,其他党派态度则比较激进,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以分歧的风险是存在的。然而还需要看看新兴国家,中国在加大基建力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投资一些新兴领域,比如高压电线领域、高压充电、电动汽车,以及其他一些新兴领域,都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欧洲和其他国家也应该学习中国的经验,去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货币政策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它对于引导新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并不是源于欧洲,中国才是绿色债券做的比较早的国家,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这种方式来重振经济。对于经济来讲,需要同时实施和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不是把它们分割开。
最后,监管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企业来讲,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让它们在全球化时代中生存下来。同时,还要解决单极化结构,能够让全世界都参与到竞争当中。要防止科技公司的垄断,让Facebook、谷歌等科技公司都能够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并对它们进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