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 李东荣 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7届全球年会,“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与发展圆桌会议”上的讲话。
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特别是金融怎么适应大湾区的发展,促进大湾区更好地前进,我也做了一些思考,在此分享一点我的想法。
第一个观点,想谈的是我个人的想法。
我们要正确认识我们当前所处的形势,深化我们对大湾区战略地位的认识。当前我们正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或者节点上,面临诸多的挑战。在今天上午的会议上,来自各国的有影响力的前政要谈论了很多重要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全球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区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我认为还是很有共性的。
比如说疫情的冲击,短时间内影响还在不断发展变化。又比如气候变化的挑战也连带着碳排放等一系列问题对各国产生影响。还有去全球化,今天上午,有的嘉宾的观点担忧比较大,有的观点还稍微乐观一点。此外,社会分化,以及数字技术时代到来的挑战等等。所有的这些挑战,都将是影响全球或者某个区域今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提早认识到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我们谈到大湾区的建设发展问题,前提是正确地分析形势,以找出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方法。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与时俱进地去完善、深化我们的认知,使我们对大湾区的建设举措都更加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二个观点,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
刚才主持人谈到湾区的发展,金融怎么发挥作用?经济和金融的关系是非常清晰的,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我们的宗旨。实体经济的发展决定金融活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实体经济做支撑,金融发展是无本之源。所以我们要发展大湾区,一定要把大湾区的经济基础夯得更实。
目前,粤港澳三地经济结构各异,也各有特色。但是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有利因素,是这里的环境基础,粤港澳三地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包括市场意识、商品模式等等都有许多接近的地方。大湾区内人口和历史渊源,特别是广东省境内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它的经济正在迎头赶上,加上原来香港很多年所形成的有历史积淀的基础条件,如果能将粤港澳三地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这将是三地将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回过头来说,金融怎么发挥支持作用?首先就是要把实体经济夯实好,才可以为金融的支持找到更准的着力点。所以对于大湾区的建设,三地要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既包括软件部分,也包括硬件部分,例如我们的交通、教育、基本的经济活动相配套的条件,还有金融基础设施等等。
从这些方方面面打造更有机的经济协作结构,将是大湾区在未来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我提出为大湾区真正实现国家战略所赋予的使命提供最有力的支撑,是实体经济。
第三个观点,加快发展大湾区服务业。
要更好地适应大湾区的经济结构及经济社会的特点,为经济活动提供及时有效并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我认为服务业是大湾区的建设蓝图中很重要的一步棋。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境内的经济已经迎头赶上,三地的融合发展也在不断加深,所以我认为大湾区的服务业已经具备进入更快发展的条件了。如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服务业?——把三地的法律、经济、财会、技术各方面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不论人员方面、技术方面,还是基础设施方面、教育方面等等把它们更好地糅合起来,借助金融业在其中起好支持作用,助力这些优势更好地发挥。
刚才我提到我们面临的一些挑战,如果大湾区能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更好地融合、配套,那么我想会给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支撑。其中,我认为金融业应该着力于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这些前沿方向。数字金融不仅仅包含了数字货币问题,还包含我们的支付、结算、征信、信贷等等。使金融服务业更好地适应这个地区快速发展的需求。只要三地能在金融改革方面下好功夫,形成特色和优势,那么一定会奠定这个地区未来强有力的竞争力。
第四个观点,我想专门强调一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我认为这是最为关键的。如何将三地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动员和组织起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人才是衡量一个地区现实发展力和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非常的重要。我建议三地从政府到教育部门,包括各个管理部门要形成共识,加快人才的教育、培养,而且这种教育培养一定要跟这个地方未来的发展特点结合好,为这个地区未来的竞争形成一个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