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副主席、新开发银行副行长 祝宪 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7届全球年会,“全球资本市场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会议上的发言。
当前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应该和十多年前金融危机遇到的情况有所不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国际经济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遇到了程度巨大的不确定性。在应对不确定性的同时,政府、企业和市场都在积极寻求新的机会,使资本市场不至于走向崩溃;并寻找更多的可能,在中长期阶段恢复到过去的有序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在各种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恐怕大概率的确定性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全球经济可能面临着两低一高的趋势,两低就是低增长、低利率,一高就是高债务杠杆。
由于防疫的要求,各国政府现在基本上都是通过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来维系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一方面经济活动的收缩导致了财政收入的下降,另一方面为了维系就业和社会稳定,财政的开支大幅度增加,各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攀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20年度全球公共债务可能创下历史新高,达到全球GDP的近100%。与应对10年前金融危机开出的药方不同,多边金融机构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并不认为,主要经济体应该马上执行严格的纪律控制财务率上升。对大多数国家而言,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大幅度降低了政府的融资成本,经济增速反弹后也有助于债务率的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5年的债务率会稳步下降。
各个主要经济体在债务上升的情况下,特别是货币政策处于比较宽松的条件下,保持低利率水平就成为政策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目前大多数经济体在如此之高的公共债务之下,还得以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目前全球市场上相当规模的国债交易是在零利率或者是负利率的水平上,其结果是,一方面极低的利率使得公共债务付息率下降,降低了财政开支中的付息开支;另一方面极低利率也降低了政府为赤字进行新融资的成本。
就主要经济体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是主旋律,目前全球经济恢复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利率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恐怕仍将维持低位。全球经济潜在增长下降,增长动力不足,收入差距还在扩大,人口老龄化以及产业结构等长期结构性的因素也成为全球低利率的重要原因。
就企业而言,在需求方面,盈利下降,应急需求增加,使得企业对信贷的需求增多,企业急需贷款维持经营;在供给方面,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持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具体表现在:一是兼并收购、回购与鼓励支付等需求让位于流动性需求;二是投资级和非投资级债券发行均有上升;三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比如能源耐用消费品、餐饮、住宿等服务也获得较高比例的融资;四是中小型企业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救助。虽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缓解了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帮助企业筹集资金和降低借贷成本,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平等获益,大公司在公开市场上较容易获得资金,中小企业则缺乏同样的渠道。
虽然目前来看全球经济仍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危机中仍然有发展的机遇。因为疫情必将逐步得到控制,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也为新兴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机会。
抗击疫情为疫情后实行更加绿色、更具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首先,从资金来源方面看,虽然应对疫情导致债务负担增加,但低利率在相当程度上也缓解了企业和政府的付息压力。其次,最近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透露,国际社会包括各类主要债权人都在积极探讨如何面对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还债计划。因此,只要谋划得当,在妥善安排抗击疫情和人们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前提下,适当超前投资于未来的一些可持续发展项目可以起到事倍功半、化危为机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复苏、绿色复苏。
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紧密相连。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交通、通讯领域之外,新基建成为投资的重点,像数字基础设施,疫情期间数字化使居家办公学习成为全球新模式,保证了很多企业实现持续正常运转,也保证了学生在网上继续学业,数字化手段协助公共部门提供关键服务,这些情况在疫情之后可能成为常态。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绿色发展,在全球对气候变化热切关注的背景下,这将是今后可能逐渐形成的共识。核心部门、核心利益催生出新的投资和进行债券和股权投资的新机会,使绿色经济在今后的数年内帮助和改善环境,也同时起到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