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年会新闻

News

年会新闻

陈晖:金融科技助力地方绿色金融——湖州案例分享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1-01-13

北京寰宇普惠科技有限公司CEO 陈晖 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7届全球年会金融科技峰会上的发言。
 
 
我们作为一个金融科技公司,来分享一下我们最近三年在中国金融创新领域,也就是绿色金融领域的一些实践。
 
在具体汇报之前,我想先稍微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2015年被称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元年,在这一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系体制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明确提出了要构建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由人民银行、发改委、银保监等七部委在这样的总体目标之下提出了关于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同年,在杭州的G20峰会上,作为轮值主席国,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绿色作为一个议题纳入到了G20的讨论中,贡献了我们中国的绿色金融的智慧。2017年,由人民银行牵头,发布了关于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同时在全国五省八地,包括广东、浙江、江西、贵州以及新疆等五省下辖的八个地市成立了国家级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由这八个地市结合本身的产业特点进行相关的实验创新。特别是今年9月份,习总书记提出了我们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注入了更强的动力。
 
在中国绿色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尤其是这种在全球范围内由国家推动、自顶向下的建设历程里面,地方政府作为顶层推动力,如何开展绿色金融的改革实验?如何推动地方绿色经济的转型?下面就以我们改革实验区里的一个代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的湖州市——作为一个案例,向各位领导和各位来宾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首先,想先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地方如何建设其绿色金融体系,如何创建其绿色金融的生态。从17年开始,在绿色金融领域我们经过了三年的助力过程,逐步在湖州打造和构建了良好的绿色生态,形成了被我们称为的“三个圈子”:
 
第一个圈子,我们称之为市场主体的圈子,也就是产业跟金融的圈子。其中包括地方企业、商业机构以及和绿色金融、绿色技术相关的第三方公司。第二个圈子,是监管主体的圈子,以地方金融办、金融监管局以及人民银行、地方分支机构、银保监会、地方派驻机构为代表的三架马车,共同推动和指导地方绿色金融的发展。我们认为湖州能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这个圈子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第三个圈子,湖州除了建设地方的监管主体和市场主体之外,还充分地连接国内外的资源,从院校、研究机构、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共同助力湖州的绿色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特色化的绿色金融生态。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金融科技如何支持湖州地方性绿色生态里的各个主体,如何建设绿色金融科技的基础,又如何最终形成了一个绿色金融的数字生态。各个主体的建设基本上是同步的。在2017年、2018年,从商业银行,从银保监会、从人民银行包括到地方政府、金融办等同步推进三系统一平台的建设。
 
首先,我们讲一讲商业银行,以湖州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构建了绿色信贷的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构建充分运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什么?我们知道2018年初的时候,在我国绿色金融落地时,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识别绿色项目、绿色信贷的专业能力比较薄弱,造成各家银行在绿色项目、绿色信贷方面的识别准确率很低,识别的时效比较漫长,同时所要付出的成本也相当高。但是,在绿色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方式,把多套标准,比如银保监绿色信贷的统计制度、人民银行专项统计制度甚至包括人民银行绿债的目录等等,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地方标准都纳入绿色项目、绿色信贷的识别标准中。
 
不仅如此,今年有一些商业银行有国际合作,比如和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引入美元绿色转贷基金,因此,除了要符合我们中国的绿色金融标准之外,还要再兼顾海外的标准,包括今年三月份欧盟发布的可持续金融的分类法。通过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方式引入,第一,该系统可以快速实现一个项目是不是绿色信贷、绿色项目的认定,包括它是否能够按照人民银行、银保监的统计制度分类,甚至详细到它的三级或者四级分类的具体结果。第二,该系统可以按照银保监的要求实现这些项目的环境效益的测算。第三,该系统还可以实现项目在对公客户、信贷客户的环境和社会责任风险的分类,并帮助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整体的披露。这相当于构建了从贷款企业到金融机构统一的绿色信贷数字化系统,这个系统也可以跟原用的信贷业务系统高效、无缝地对接,实现为信贷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全流程中绿色金融的专业赋能。这是在商业金融机构方面的创新。
 
另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的两大监管主体,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在监管机构里也是通过一个实时的平台,我们从技术上称作T+1,明晰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数据的采集。它不仅满足了对业务监管,而且符合细密度、高频率的监管要求。通过这样的业务监管,能够帮助地方的监管机构对地方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有一个全面的数字化的了解。在这样明确的业务监管基础之上,相关的政策制定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同时这些政策的落地,尤其是像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落地,能够实现精准的对接。
 
在业务监管、政策对接这两步的价值基础之上,未来也可以针对每家金融机构测算它在金融活动里面,给这些企业、给这个社会所创造的环境效益的贡献值,最终实现环境效益贡献值的一种交易,这有助于从监管体系角度实现整个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接着,再来看由地方政府牵头建设了绿色金融的综合服务平台。
 
第一,这个平台实现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银企对接。银企对接虽然并不是绿色金融的范畴,在各地都做了非常多的银企对接的落地工作,但是,在这个平台里也运用了科技手段,把原来线下的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的认定进行线上化、前置化以及智能化。举个例子,湖州的一家企业在平台上注册以后,第一步就可以实现对这个企业的绿色认定。怎么认定呢?因为湖州的地方大数据做的还是相对比较领先的,地方的大数据局已经汇集了涉及企业有关的政务数据,大概有近600个数据项,我们可以从中抽取主要的58项数据,这样就有了针对该企业的精准的企业经营行为指标,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又可以再结合116个技术指标构建它的ESG评级和企业画像,通过ESG评级能判断这个企业是否绿色。如果是绿色,它是深绿、中绿还是浅绿。企业提出融资需求的时候可以结合它的资金用途,利用到人工智能的智能识别方式,对它进行是否符合监管机构的绿色标准的智能认定。所以在这个平台上,相当于实现了传统的银企平台的绿色赋能。
 
第二,在企业信贷全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环境表现全程的监控。从2018年到现在,尤其是2018年1月1日我们国家实行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其实已经有非常多的案例在提醒商业银行,在评估放贷企业时不仅仅要从财务风险去考虑,而且还要从环境风险、从ESG角度去考虑它可能会造成的超越传统风险考量的损失可能性。
 
通过多个系统的建设,最终在2020年将这些系统整合,打造了湖州的数字整体生态。我们仍以平台为例,讲一讲它如何能够实现产业和金融的协同发展。一家企业提出了融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先判断这家企业是否是绿色的,以及它的融资是否是绿色的。在这种判断的基础之上,地方政府继而通过该平台也能够实时地了解相关信息,为地方政府的奖补政策落地实现精准的对接。接着,商业银行在接到了这样的融资需求以后需要进行信贷的处理,信贷业务的处理过程通过实时的T+1对接,让监管机构第二天就能看到商业银行所做的这笔信贷业务的数据,监管机构之后可以对其绿色信贷行为进行再认定和再预算。后续,再贷款政策又可以精准对接到金融机构,尤其是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为了让再贷款政策直达到企业,并且让监管机构实时了解到再贷款政策的应用,湖州创新性地把再贷款政策落地到了地方的综合服务平台之上,也就是说要求所有商业银行根据再贷款政策在平台上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企业就可以在平台上直接选择这些再贷款支持的绿色金融产品。
 
通过整体的数字生态建设,我认为湖州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去年6月底人民银行绿色信贷信息管理系统在湖州上线的时候,湖州全辖绿色信贷的余额具体数字我不能透露,但是可以告诉大家其量级是不超过500亿的。到目前为止,整个湖州的绿色信贷的余额在去年6月底的基础之上增长了一倍。这也说明了,金融科技在助力地方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方面大有作为,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大大帮助了地方的绿色金融更好地落地和发展。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战略支持机构
战略合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