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刘燕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社会协同全球合作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1-12-05
由国际金融论坛(IFF)、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及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F20峰会)以“全球挑战下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变革、合作”为主题,深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积极寻找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和举措,为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全球开放共赢新格局建言献策。
以下为刘燕华部长的具体演讲内容:
《巴黎协定》之后,有许多专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落实《巴黎协定》,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有三个缺口:1、承诺缺口。目前154个国家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NDC),这些NDC的目标不能够满足《巴黎协定》的目标。2、技术缺口。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技术可以完全替代化石能源。3、资金缺口。今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资金来源在哪儿。为了解决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资金问题,今天我准备谈三点:第一,资金缺口有多大;第二,资金从哪儿来;第三,如何进行碳定价。
第一个问题,资金缺口有多大。许多国际机构研究落实《巴黎协定》,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到底需要多少钱?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进行了预测,他们预测到2050年大致需要110万亿美元,而另一些国际机构研究预测是96万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资金缺口,相当于每年必须要保证3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专家也进行了预测,有的预测是到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100万亿人民币,也有专家预测300-500万亿人民币(可能数字差距很大),也有专家测算需要落实的资金占GDP的0.5%-2%。预测虽然是不一样的,但总而言之,落实《巴黎协定》,实现全球碳中和需要的资金量相当之大。
我们再算一下目前有多少资金可以支持这些计划。我们看到欧盟提出了绿色复苏计划,十年之内提供1.6万亿欧元,美国提出应对气候危机的计划,十年之内要提供2万亿美元,中国也提出了到2025年(5年之内)要提供10万亿人民币用于新基建,以上是主要经济体提出的一个基本方向。我们最近测算,把欧盟、美国、中国准备的资金和其他国家的资金累计在一起,基本上是每年不到1万亿美元,与3万亿美元的基本需求还相差很多。所以我得出结论,目前资金的缺口与实际需求差距很大,起码差一半以上。这是第一个结论。
第二个问题,谈一下资金从哪儿来。一个是国际的资金,一个是各个国家的资金。对于国际资金来说,由于历史的因素,发达国家在12年之前就提出了到2020年每年筹备1000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落实,格拉斯哥会议上明确提出来了这1000亿美元的落实要推迟到2025年,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结论。再计算一下,每年全球总的需求是3万亿美元,发达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到2050年,总共加起来是3万亿元美元,也就是发达国家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可能是国际的总需求的3%。
中国也对实现碳中和进行了资金的筹备准备工作,2021年9月22日,中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资金来源问题已经非常明确,有四个方向。
1.完善投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严控煤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高碳项目投资,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和组织方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投资,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
2.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3.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完善差别化电价、分时电价和居民阶梯电价政策。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行业实施电价优惠。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加快形成具有合理约束力的碳价机制。
4.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加强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综合服务。
我们认为绿色投资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风向标,绿色投资在今后是非常活跃的,这是我们深信的。
第三个问题,如何进行碳定价。碳定价是相当复杂的,目前来说,全球一共有65个经济体开展了有关碳定价的工作,大概有五种形式,我们分析了一下。
1.碳交易。碳交易是政府定配额,由市场来定价,所以碳价是不确定的。目前,欧盟的碳价大概是50欧元/吨上下,中国也开展了碳市场交易,大概的价格是50元/吨。预计到2030年,全球的碳市场交易价格会有大幅度上升。
2.碳税。碳税是由政府来定价,市场决定排放量,碳税排放量是不确定的。最近一段时间,欧盟提出了碳边境调节税,这就引出一些新的问题。碳边境调节税,就是生产排放和消费排放如何分担,再有就是实行了碳边境调节税之后,贸易的成本会发生变化,这会对今后的贸易结构产生一些重大影响。
3.碳信用。我们常谈的CCER和碳汇,新能源抵消的化学能源进入碳市场,这也是比较活跃的,对于中国来说,CCER的碳信用也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
4.碳金融。碳金融也是我们要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金融种类相当多,债券、保险、银行等,碳金融的加入能够为推动碳市场的活跃发挥重大作用。我们也了解到,欧盟的经验是金融机构进入到碳市场之后,它能够对稳定碳价、提高碳价。是为推动和落实应对气候变化而产生的,有重大影响,我们对这一点也表示赞赏。
5.企业内部的碳平价。许多企业出于自愿、长期的考虑,提出了企业内部的碳平价,也是督促企业落实应对气候变化。
目前这五种形式都有,今后在国际上如何去推动,如何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
在谈到碳定价的时候,还要考虑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几个关键问题,绿色溢价,这是美国的比尔·盖茨提出来的。绿色溢价涉及碳锁定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比如说煤电投资可能会受碳锁定的影响。还有ESG,就是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问题,也是我们要考虑的。碳市场的发展就是把碳的配额作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转化成资产。碳的配额可以像固定资产一样,这种资产又可以转化为资本,碳交易市场是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问题、资产问题、资本问题紧紧联系到一起了。
最后谈一下对整个碳交易的理解。碳市场规模和碳定价是解决资金缺口的一个风向标,我们要给予关注。碳定价跟行业覆盖与配额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在制定碳定价的时候要考虑减排的经济成本和减排的社会成本,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今后的成败。我们想强调的是绿色是用钱买不来的,全球只有合作才有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