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我们做什么>专题>绿色金融

中央财经大学王遥:构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助力绿色发展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1-12-05

 


由国际金融论坛(IFF)、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及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F20峰会)于2020年12月3至5日在广州举办。本届年会以“全球挑战下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变革、合作”为主题,深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竞争、变革、合作中寻找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和举措,为构建全球开放共赢新格局建言献策。

在此次年会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就构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发表演讲,具体有关内容汇总如下:

在全球绿色金融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经过与专家们展开多次讨论,包括来自于监管部门、业界人士和国际专家,最终从三个层面,确定了53个指标。从政策和策略,产品和服务,再从国际合作分别做了一些评价。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我们取得的一些成果,对这个指数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以提升的空间,我们自身感触比较深的。现在从全球来看,各个国家发展绿色金融模式很不一样,很难用一套标准来衡量。有些国家可能是自上而下的,有些国家是自下而上的,当然,更多的国家是两者兼而有之。有政府强力主导的,也有市场推动的,因为国家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它的绿色金融表现水平都很不一样。

第二个感受,即数据的可得性。事实上我们第一稿的全球绿色金融指标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后来发现在数据获取方面的困难。我们一共55个经济体,从事国际合作的同事在很多的国家都有合作的智库和实习生,帮助做一些数据收集工作。因为有些数据没办法获得,很遗憾地删去了很多指标。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绿色债券数据,在全球来讲是比较容易获得。虽然在绿色的判断标准上略有不一致,但不管怎么样,还是可以获得全球的数据。但从绿色信贷上来讲,可能只有中国才有。因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从2013年开始就有绿色信贷的统计,所以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是全球绿色信贷最大的国家,但事实上是因为只有中国有这个数据。

数据的可得性就决定了在设置指标体系过程之中,只能够根据这些能够获得的数据来设置。比如说绿色债券,可以获得中国很多数据,总量的、相对的、累积的,还有每年新增的数据。所以我们就会把这个指标设得多一些,而其他的信贷、保险、证券、基金、碳金融等方面,有些可能就没办法有足够多的数据。

我们相信,随着《巴黎协定》各个国家提出自己的碳中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之后,金融支持碳中和,相信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从金融视角上进行统计监测,未来的数据也会更完整,这样也会不断地优化。

至于是不是披露第四级数据,我们做了很多挣扎。我们团队做的过程中非常不愿意披露第四级,因为我们觉得还有太多要完善的方面,但唐丁丁司长说勇敢披露出来,让大家看到我们不是最完美的,但已经是在目前为止尽了最大的可能性。

最后一点感受,关于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从今年IFF的报告中,很显然把绿色金融作为其中最主要的议题。同时也可以看到,它已经是全球金融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这个趋势可能是表现在金融支持经济做绿色低碳转型的。另一方面,从金融体系自身来说,也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这两个方面问题。从绿色金融的发展来讲,不管是从支持经济还是从自身发展来讲,都是它的应有之意。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去发展,包括政策和标准、产品和服务、地方的实践、国际的合作、科技的赋能等方面都是未来需要发展的。

不管是从全球还是从中国的角度,特别是对中国来说,我们目前发现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点。

1、抓手不够,依然有叫好不叫座的现象。绿色金融大家都觉得特别好,人类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它真正地为经济、或者说促进经济转型带来的效益,到底有多少,事实上抓手还是有一些不够。从去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在经济体系自身转型过程之中,金融是越来越多地找到绿色发展的抓手。

2、意识不够。我们经历过绿色金融非常边缘化的阶段,到成为绿色金融圈的阶段,再到现在甚至跳出了绿色金融圈,大家都在讨论,其实却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所以这中间面临着很多能力建设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3、创新不够。现在不管是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都是传统金融工具的使用,只不过是因为它的金融工具、金融基金用在绿色低碳领域。我们经常讨论的就是绿色到底是什么。除了信贷、保险、基金,我个人认为保险是一个远没有发挥它重要作用的金融工具,我们说的比较多的是信贷和债券,还有信托、融资租赁,各种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使用,包括资本市场在支持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的。

围绕第三个议题讲一下转型金融。庄巨忠首席介绍了碳中和路线图和中国的行动,他说非常核心的是能源转型。在当前,我们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的高碳密集型行业如何转型升级。但是由于我们在推动过程之中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甚至一刀切地从高碳密集型行业撤资的现象,所以专家都谈到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可持续发展再挂钩债券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利用转型金融工具去支持高碳密集型行业的低碳转型,它同样是可以把绿色的理念付诸其中的。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