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第一副院长梁子谦:
绿色融资——挑战与合作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1-05-30
在5月30日上午举行的“丝路国际联盟大会:绿色丝路”分论坛上,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第一副院长梁子谦参加会议。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该学院是由11个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成员国共同发起,依托亚洲开发银行,在2015年建立的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包含5个运行区域,总部位于新疆乌鲁木齐。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致力于知识分享、能力建设等。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已经签署200多个合作文件,其中包括共同建立“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文件。我们与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这些协议。“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帮助这些国家实现经济的发展。
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国际碳排放交易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2017年期间,“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二氧化碳排放不断上涨。2017年达到220亿吨,占全球排放的63%。现在这个占比可能更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虽然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二氧化碳排放出现了暂时的下降,但21世纪末,全球升温依然会超过3摄氏度,这远远超过了《巴黎协定》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最好是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的目标。而低碳的疫情后复苏可以帮助“2摄氏度温控目标”的实现。
在减排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国家的排放必须大幅减少,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工业结构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较高,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国。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19年该国能源出口的67%为燃料油。而该国在森林、水资源方面较为缺乏,再加上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得情况更加严重。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绿色的融资工具是非常紧迫的。曾经有机构指出,在2030年之前每年全球低碳和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的缺口将会超过3万亿美元。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所覆盖的国家已经在开始考虑绿色融资,例如,中国有两个指南,其中一个是2017年公布的,主要是为了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倡议,而且中国已经将绿色融资当作国家战略,并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绿色债券的发行国。
哈萨克斯坦2012年推出了绿色桥梁倡议,并于2013年开始为绿色经济转型制定行动计划。哈萨克斯坦还制定了绿色融资监管框架,包括绿色债券、贷款、技术和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在2013年通过了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并且建立了基于绿色经济原则的经济发展机制。巴基斯坦的国家银行在2017年引入了绿色银行指南,准备在未来几个月内发行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促进水电项目的发展。
虽然这些国家在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发达国家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优势,而中亚地区很多国家仍遵循自愿披露原则。
绿色融资在绿色发展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减少对错误行业的投资,同时也能够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使绿色金融更加有效。各国需要携手制定统一的标准,减少潜在的风险,并减少总体成本。
作为一个政府间的知识分享机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可以从三个方面支持绿色金融方面的合作。
第一,可以进行联合研究。以中亚国家为重点,与行业智库就绿色融资进行研究。
第二,可以邀请相关专家,组织针对本区域国家政府官员能力建设的培训。
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我们可以采用电子学习来进行观念和最佳实践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