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我们做什么>专题>可持续发展/ESG

亚洲开发银行宾度·罗哈尼: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力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1-12-04

由国际金融论坛(IFF)、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及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F20峰会)于12月3至5日在广州举办。本届年会以“全球挑战下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变革、合作”为主题,深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积极寻找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和举措,为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全球开放共赢新格局建言献策。

 


在5日上午举行的IFF 峰会(2)— 全球气候投融资峰会: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商机讨论会上,IFF 学术委员、亚洲开发银行(ADB)前资深副行长宾度·罗哈尼发表主旨演讲,具体有关内容汇总如下:

非常感谢,早上好。我很高兴看到国际金融论坛(IFF)和保尔森基金会组织这场峰会,正如你们所说,今天讨论的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至今仍记忆犹新,大会探讨了如何找到通向净零排放的途径,以及如何使所有相关行业都加入进来。

在这种情况下,今天我们可能会更多地谈论私营部门的作用。关于这方面,目前有一些好的迹象。我要谈谈对COP26大会的几点体会。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我们已经召开了多次缔约方大会。但是为什么说此次缔约方大会不同于以往?我们能从中收获什么?我想说五点体会。

首先,我看到了能源争论的深化。我们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淘汰煤炭或者诸如此类严重的话题。能源行业的脱碳,乃至整个实体经济的脱碳,发电、交通、食品、热力部门以及涉及大量商品和服务的私营部门的脱碳,都出现在了这次缔约方大会的议题中。

但不论是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必须进行辩论的一件事是脱碳的议程。这是非常深刻复杂的问题,也是通往净零排放道路所需要的。这个问题将引发对各行业短期发展的辩论,需要现实地加以展开,这是一场需要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参与的辩论。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创新和气候智能、绿色技术需要扩大规模。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谈论很长时间了,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都在为此而努力。我们都听说过创新,而要实现净零排放,创新是必须的。对私营部门来说清洁技术的创新更难,其投资非常困难,风险和成本都很高。我记得,当年我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的时候,我们想做一个像中国的碳捕获和存储一样的示范项目,需要筹措大量资金。这个项目可能会起作用,也可能不起作用,后来我们知道,它起了部分作用,但当时对于私营部门来说,还不是加入的时机。

所以谁来投资?或者说如何投资?我们是否都能参与?我曾经在多边银行工作,那时资金充裕、调用灵活。但私营部门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提到技术,是因为我看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例如欧洲做的一个研究称,目前85%的碳排放量可以通过已经证明的技术来减少。然而,使用这些技术的路径仍不确定,因此,在我们真正摸索出有效的路径之前,私营部门很难参与其中。所以扩大技术规模,为此提供资源,让私营部门参与进来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可能需要公共部门、金融机构的帮助,这是一个务实的开端。

 

我的第三点体会是,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适应或学会适应气候变化,让未来的发展更具气候韧性,这是一个挑战。无论哪个行业,工业、基础设施,每一项开发工作,我们都必须承诺确保它们的气候适应能力或对气候友好。

这意味着,就如我们当年在多边银行做的那样,必须要适应气候变化。我们要求进行ESG评估、气候评估、脆弱性评估,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但是有时候很难要求私营部门也像多边机构那么做。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已经投入使用,并且在COP26大会上获得了认可。我举一个私营部门感兴趣的例子。几年前,一项研究表明,在2020年至2030年的10年间,亚洲对气候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将达到26万亿美元。而应对气候的投资将达到3.4万亿美元。

我的第四点体会是,现在发展中国家亟需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帮助,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或者说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要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解决。听说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有1000亿美元,但这还不够。调动私营部门的资源变得更加重要。正如主持人所说,我们也注意到了,现在私营部门愿意与政府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一起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公共部门的财政资源应当与私营部门的资源相融合,从而扩大规模,并确定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合作方式,以便私营部门能够安全地进行投资。当然,私营部门希望在取得回报的同时降低风险。发展中国家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缺乏完善的交易市场和退出困难,这些是政府可以提供帮助的地方。多边金融机构也可以提供帮助,他们有多种金融工具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尽管目前有一些金融工具,如债券、绿色债券等等,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更具创造性的融资结构来实现气候方面的公共和私人投资。

我在早期工作中还注意到一件事,即使我们今天有很多钱,也没有足够的可用于银行担保或适合投资的项目。私营部门往往不愿意或没有资源进行成本高昂的可行性研究,因为它们不知道这是否会真正促成投资。因此,政府必须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大量的可用于银行担保的项目,从而吸引私营部门参与并进行投资。

最后,我想说,我对COP26大会持赞成和肯定的态度,私营部门、机构、银行、投资银行、养老基金等的响应似乎更加积极。我在亚行确实有与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和其他私营部门合作的经验。但问题是对他们来说投资回报总是不够好,希望这一次能有所不同。也许这一次我们可以引入其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使其变得更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没有私营部门,我认为我们不会走得很远。谢谢大家。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