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规划研究中心刘世伟:中国银行正在开发碳现货和碳金融衍生产品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1-12-05
由国际金融论坛(IFF)、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及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F20峰会)于2021年12月3至5日在广州举办。本届年会以“全球挑战下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变革、合作”为主题,深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积极寻找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和举措,为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全球开放共赢新格局建言献策。
在此次年会上,中国银行规划研究中心总经理刘世伟发表演讲。他认为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合作,构建全球通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在介绍中国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时他透露中国银行正在积极开发碳现货和相关碳金融衍生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一站式碳金融解决方案。
以下为刘世伟具体演讲内容:
近年来,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球共识,《IFF2021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聚焦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和国际合作,相信必将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借此机会,我结合中国银行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加强国际合作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必然途径。
应对气候变化、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绿色金融同样需要全球各国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
在标准制定方面,我们应致力于努力构建全球通用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在兼顾国际关切和参与方实际的前提下,力争实现绿色金融工作方法和成果的互认互信,建立公平、透明、有序、开放的绿色金融市场。正如庄老师在大会报告及发言中所提到的,目前很多绿色金融产品的全球数据还无法获取。以中国为例,中国已建立明确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信贷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但大部分国家还没有建立相关标准,导致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的绿色信贷成果难以得到客观量化的评价。
在产品创新方面,金融机构可围绕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资产管理、绿色直投等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减污降碳。例如中国银行今年在市场上创新发行了全球首只可持续发展再挂钩债券,票面利率与底层可持续挂钩贷款的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间接挂钩,得到了全球投资人的积极响应,也间接推动了ESG挂钩贷款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在支持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方面,金融机构应精诚合作,共同开发本国及第三方市场,特别是加大对一带一路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关注与支持,因为这些国家能源转型市场空间巨大,对外部资金的需求更高。近年来,中国银行与金融同业合作支持了世界最大光伏电站—阿布扎比1.5GW太阳能光伏电站、世界最大光电综合体—迪拜950MW光热光伏一体化电站等项目,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风险管理方面,针对环境气候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报告,环境气候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声誉风险转化路径等前沿问题上,全球金融机构应发挥各自特长,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索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转型发展路径方面,尽管各国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但全球金融机构都共同面对着如何走出传统资产组合舒适区、积极稳妥实施资产结构转型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全球范围能源紧张的局面让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推动人类彻底摆脱传统化石能源之前,我们还需要以清洁高效的方式利用好化石能源,全球金融机构应加强相互理解与包容,以降低单位融资对应的碳强度为目标,研究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线图,实施既有压力又有可执行性的转型措施。在此方面,中国银行将推动中国境内对公棕色行业信贷余额占比逐年下降,2021年四季度起不再向中国境外的新建煤炭开采和新建煤电项目提供融资。
第二,支持政策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发展绿色金融的长期目标已经形成共识,但由于各国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差异,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惯性,资产结构调整转型对于任何金融机构而言都是艰难的抉择。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转型的初期,内外部政策支持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中国为例:目前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以及绿色信贷统计、绿色债券管理制度,明确了绿色金融的业务方向;制定了绿色金融考核评价机制,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投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水平等角度对金融机构进行综合评价,并不断扩展评价结果运用场景,指导金融机构了解自身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低成本资金以支持金融机构对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较优惠贷款;先立后破、不搞运动式减碳,逐步明确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的节能减排标准,指导金融机构有序调整对这类项目的授信支持,支持其转型升级。这些政策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绿色金融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也应主动将绿色金融纳入战略规划,加强政策指引和宣导培训。目前,中国银行已颁布了《“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计划》,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绿色金融相关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
第三,加强全球碳市场合作。
以往,全球碳抵消市场由于双重计算、标准不一等,可信度、认可度不高。在COP26大会上,各国就《巴黎协定》第六条规则中的国际碳市场框架技术细节达成共识,将推动国际碳市场建立更为透明的问责机制和报告机制,为国际碳市场合作提供稳定的会计框架,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式推动全球碳中和目标。未来,国际碳市场标准化产品将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可,各国政府与私营部门会更多地通过国际碳市场进行自愿减排量交易,相关的碳减排产品将更加具备商品化、贸易化属性。全球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客户、信息、产品、融资、服务渠道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建设,助推相关产品标准和交易规则的完善,为本国和全球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的碳减排金融产品和交易银行服务。目前,中国银行已对相关碳排放产品交易规则进行了研究,正在积极开发碳现货和衍生金融产品,希望与全球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为政府、交易所、客户提供更为完善的一站式碳金融解决方案。
以上是我们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一些思考。未来中国银行希望与金融同仁、各界朋友携手并肩,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