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我们做什么>专题>气候变化/碳中和

《IFF2021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解读:2022年全球最大经济风险来自疫情,中国经济增长将达5.6%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1-12-04

 


在2021年12月4日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上,国际金融论坛(IFF)发布了《IFF2021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IFF首席经济学家、亚洲开发银行前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对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IFF2021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旨在分析和预测全球经济趋势和前景,解读金融发展和创新,探讨全球共同关注的长期挑战。今年首期报告包括三章,第一章讨论全球经济展望,第二章报告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和国别排名,其中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是由国际金融论坛(IFF)与中央财经大学共同开发。第三章综述全球碳中和路线图和中国的气候行动。

本届年会由国际金融论坛(IFF)、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及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全球挑战下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变革、合作”为主题,深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积极寻找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和举措,为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全球开放共赢新格局建言献策。

以下为具体具体报告解读内容:

第一章 全球经济展望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全球经济展望几个要点:202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强劲反弹,占世界经济80%的20国集团GDP总和同比增长7.7%,但下半年由于德尔塔变异病毒的流行和供应链瓶颈制约,全球增长势头有所减弱。

2021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5.9%,其中发达国家增长5.2%,发展中国家增长6.4%,中国增长8.2%。2022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4.7%,其中发达国家增长4.2%,发展中国家增长5%,中国增长5.6%。

经济复苏导致许多国家物价上涨。今年全球消费价格指数预计将增长4.5%。随着供需缺口的缩小,明年全球通胀预计将回落至3.8%。上述展望存在几个下行风险。最大的风险来自疫情,包括病毒出现新的变异,比如最近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病毒,以及疫苗接种进展缓慢,从而导致疫情的反复;还有通胀加剧,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再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影响经济复苏。

为了应对全球经济挑战,报告呼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加快疫苗接种的推进,消除疫苗鸿沟,确保货币政策的平稳过渡,结束贸易紧张局势,促进绿色复苏,加强对低收入国家的支持力度。

第二章 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指数和国别排名

首先看一下全球绿色金融的发展近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各国需要迅速过渡到绿色增长道路,大量投资于绿色基础设施和科技。大规模的绿色投资需要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本的共同参与。预计2015年到2030年,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的资金为每年3.9万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预计GDP总和的11%。在《巴黎协定》1.5摄氏度气温升幅目标下,2016年到2050年,全球能源投资需求预计每年为3.26万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绿色投资需求,需要公共资金和私人资本的共同参与。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私人和公共资金流向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高效利用资源的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这是报告对绿色金融的定义。

为什么要发展绿色金融?绿色投资需要长期融资,具有高风险、高社会收益和低财务回报的特点,但传统金融往往过于关注短期财务收益,导致绿色投资不足。而通过政策干预,绿色金融可促进私人资本流向绿色投资。

近几十年来绿色金融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绿色金融以社会责任投资为主。第二阶段:90年代开始,气候融资被纳入国际政策讨论议题,推动了多个多边气候融资机制的建立。社会责任投资也进一步扩大到环境、社会和治理等领域。第三阶段:2015年以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的通过,带动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

现在绿色金融规模有多大?由于尚无涵盖所有绿色金融产品的数据,很难估计全球范围内的总体规模。但已有的数据表明,绿色投资需求远超绿色金融规模。比如,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的数据,2014年以来,尽管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每年增长46%,截至2020年底累计也只有1.047万亿美元。

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和国别排名的目的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并且受到信息、分析能力以及政策和监管不确定性的制约。提供有关绿色金融发展连续和可比的信息有助于促进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更多行动。

国际金融论坛(IFF)和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联合开发这个指数,目的是要用客观的国别数据衡量国家层面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差距,希望为政策制定、金融服务和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指数(GGFDI)用客观的国别数据,对全球前55大经济体的绿色金融发展进行定量评估。

指标体系和方法:GGFDI由四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有三个,分别衡量绿色金融发展的三个关键方面:政策与策略、产品与市场、国际合作。每个一级指标由两个二级指标构成,每个二级指标由若干个三级指标构成,每个三级指标又由若干个四级指标构成。

四级指标总数为53个:14个定量指标,5个半定量指标,34个定性指标。每个四级指标的权重均为0.01887(即1/53),用的是等权重。指标选定的原则:数据透明、客观、可比、逻辑严谨,同时兼顾数据可得性。数据截至时间:2020年12月31日。

政策与策略的两个二级指标分别是绿色发展政策与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其三级指标有绿色发展战略、气候减缓承诺、绿色金融总体政策、绿色金融产品相关政策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相关政策。这些大多数都是定性的指标。产品和市场的两个二级指标是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发展,前者的三级指标包括各种绿色金融产品,绿色债券是定量指标,其他一些绿色金融产品,比如绿色贷款、绿色保险都是定性指标。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发展主要是衡量各种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和服务。国际合作主要是衡量监管部门,如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及市场主体参与国际绿色金融网络和倡议的程度,如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赤道原则等,部分是定性,部分是定量指标。

这是55个经济体指数得分与排名结果。图中(加PPT图)蓝色是政策与策略得分,中间橙色是产品与市场得分,上面灰色是国际合作得分,黄色是总得分。根据指数总得分,排名前十的国家依次分别为:法国、英国、德国、中国、荷兰、日本、瑞典、丹麦、西班牙和美国。排在中位数之上的国家大多数是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但也有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得分较高。如中国排名第4,墨西哥排名第15,智利排名第17,巴西排名第21。部分发达国家的排名低于中位数,例如加拿大、新西兰、希腊和澳大利亚。
在G20国家中,总得分最高的是法国、英国、德国、中国和日本,得分在70分以上。这些国家三项一级指标排名也大致相当。中间组为美国、意大利、墨西哥、韩国、巴西、加拿大和南非,总得分在54~66之间。得分较低的第三组有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土耳其和沙特,总得分在20~50之间。

总体上说,各国绿色金融发展很不均衡,55个国家的平均分为50,发达国家平均分为6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分为39。从地区来看,欧洲平均得分最高为64,其他依次为北美、拉美、亚太、非洲和中东。政策与策略的国别差异最小,产品与市场的国别差异最大。这表明即使GGFDI排名较低的国家,政府也在政策方面做出了努力。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绿色金融的发展也受到欠发达的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制约。

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全球绿色金融指数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首先,我们利用公开数据确保了指数的透明度,但是缩小了信息的覆盖面,可能对结果造成偏差。比如有些国家得分低,可能是信息没有披露。其次,用于衡量政策和战略的大多数指标都是定性的,只能衡量国家是否出台了特定的政策,但不能衡量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在衡量产品和市场的指标方面,不同国家绿色金融的定义存在差异,这反映了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但也会影响到GGFDI的准确性。最后,无论其金融体系的成熟度如何,GGFDI对所有国家都采用了统一的标准;在评估绿色发展政策时,也没有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同责任。由于这些局限性,指数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本章的结论是,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包括各国发展不平衡,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不足,绿色金融定义和披露标准的不统一,新冠肺炎疫情对绿色金融的负面影响等。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需要持续的政策行动。本报告强调了以下政策重点:建立支持绿色金融的有效政策框架;推动金融创新,发展更加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金融定义和信息披露标准的统一;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第三章 全球碳中和路线图与中国的气候行动

中国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近几十年来,中国采取了各种气候行动,包括节能降耗、投资可再生能源和开展碳市场试点等,最近还启动了全国碳市场。

2005年到2020年之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8.4%,超过对外承诺的40%~45%。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比重合计超过32%,中国目前在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以及植树造林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根据现有研究,我们收集了5个关于中国碳中和路线图的最新研究,包括清华大学、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家电网、国金证券、国际能源署。根据这些研究,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系统需要深度转型,比如在电力部门,非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目前是32%,2030年要增加到49%~56%之间,2060年要增加到90%以上。燃煤发电的比重现在是61%,2030年要减少至40%~50%,2060年要减少至5%。

实现如此深度的转型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持和全民的参与。报告对这些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包括促进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加强绿色投资,加强排放监管,充分发挥碳定价和排放权交易的作用,发展绿色金融,加强公众绿色转型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