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副理事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前司长梁维特:发挥澳门独特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1-05-30
在5月30日上午举行的“丝路国际联盟大会: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由贸易”分论坛上,澳门前财政司司长梁维特通过连线发表主旨演讲。
当前全球正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同时多边主义加强合作的呼声愈加强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正好适应了当今时代发展以及全球治理变革的需要。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3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共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这次疫情更加凸显了人类命运与共,未来人们应该加强经济、金融、医疗、健康等各领域的合作,共建开放共赢的多边全球治理机制。然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探索不同制度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实现机制的创新,人们需要一个具有参考价值、可控、可操作的机制。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作为创新的试点,特别是探索如何将中国效率、中国速度的优势跟国际标准有机结合,助力“一带一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有5.6万平方公里,8000多万人口,去年的经济总量超过11万亿元,不到中国0.6%的面积却创造了中国12%的GDP,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发展最强的地区。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条件下建设的,是“一国两制”下前所未有的区域合作市场。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粤港澳合作、环珠三角区域合作,完善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要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具体目标。
韩正副总理在日前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到,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好港澳独特的优势,共同推进大湾区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备多项优势,第一,有科技创新的服务业和先进的制造业基础,产业完善,上下游配套齐全。第二,有对外联系广泛趋于成熟的贸易体系,相应的网络遍布亚太地区以及全球。第三,具备成熟的金融体系,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平台。
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在“一国两制”制度下,澳门特区的经济运行模式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西方国家较为相似,而且随着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可以进一步促进体制机制跨制度的融合创新,有助构建横琴、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打造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通过总结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国效率、中国速度如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模式有机融合,从而加快区域经济合作。
第二,有加快澳门经济多元发展的政策优势。“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支持澳门丰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框架、中国与葡语国家项目合作服务平台活动功能等内容,并且首次在国家五年规划层面提出支持澳门发展包括特色金融在内的产业,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以及深入并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内容,这当然是中央对澳门的信任,也是澳门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根据澳门未来的发展、定位和方向,相信通过用好、用足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能够为探索有机结合的积极因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实现共享提供多种不同的可能性。
第三,经济体量小,风险可控。澳门经济体量虽然小,但是其正在加强外向度高、拥有自由港、高度开放而稳定的金融体系的优势。澳门之于大湾区,正如卢森堡之于欧盟,卢森堡的成功经验证明,澳门要抓紧国家给予的功能定位,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共同合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试验田的功能。
第四,是澳门的归侨侨眷资源以及多元化的共融优势。澳门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其拥有不少的归侨同胞,是亚洲文化最早集中的汇聚地之一,也是亚洲多元文化共存、共生、共融之地。澳门正在积极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侨商的资源和多元文化优势,是有力充分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国效率的积极因素,更有助于向外推广成功经验。
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促进治理创新的试验点,并且以澳门作为抓手,重点推动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创新,既可以在中国新一轮高质量改革开放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同时也能让中国效率、中国速度优势与国际标准、国际规则以及不同的经济模式有机结合,为助力建设“一带一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