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大变局:共生与重构”为主题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全球年会于12月2日-4日在广州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在2日晚举行的“‘二十大’后的中国政策与经济展望”中,IFF学术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就二十大报告进行解读,在谈到二十大之后的中国经济展望时,他指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将构成未来中国经济的三大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做主题报告时,张燕生首先对二十大报告,尤其是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新概念进行解读。他指出,当前要了解中国经济,就要掌握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三新一高”,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并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过去的四十年,中国为了发展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通过参与国际大循环来推动改革开放进程。这样的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国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培育起中国的国际新优势。
为此,中国需要在以下六方面进行战略部署:首先如上所言,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次,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第三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实现乡村振兴;第五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最后要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六个方面重要的战略部署其实就构成了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也就是下一步着力的重点”,张燕生说。
在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提法引发外界的高度关注。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张燕生看来,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下一步‘中国式现代化’要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点非常重要”;另一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此中国要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萨缪尔森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推动中国和世界在科技、产业和金融领域的挂钩不脱钩、合作不对抗、开放不封闭,真正实现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随后,张燕生专门谈到了二十大之后的中国经济前景。他认为,二十大以后的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要如何跳出历史的周期率走向现代化,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也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前行。同时,中国还要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性经济的新体制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这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二十大报告中还提出中国下一步要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量的增长要求中国经济要运行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而质的提升则需要提升中国实体经济的韧性、弹性和柔性,夯实扩大内需和提升供给质量,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以及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
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危与机同生并存。张燕生认为,身处其间的中国不仅要推动新的全球化前行,把握数字技术革命的机遇,同时还要推动区域一体化,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二十大以后的中国经济,有三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创新, 第二个就是绿色,第三个就是要推动共同富裕。”至于三者的优先顺序,张燕生指出,始终要把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要把技术进步用来为绿色发展服务,并为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做好蛋糕。
最后,他还从机遇的角度谈及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根据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有望接近美国和欧洲。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的工艺重心和创新重心都将出现东移,这就要求中国始终坚持开放推动、市场推动、合作推动,从而使所处地区的发展更具活力。为此,中国的制造业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不动摇;坚持有方向性的基础研究;坚守现代金融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开放;不断培养、留住、吸引人才,同时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三十年,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也就是因地制宜,这是发展的关键”,张燕生表示。在报告的末尾,他总结道:“二十大以后的中国经济有三个主题词很重要,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数字经济,还有一个就是实体经济。”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非营利、非官方的独立国际组织,2003年10月由中国、美国、欧盟等G20国家、新兴经济体,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领导人共同发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领域高级别常设对话机制和多边合作机构,被誉为全球金融领域的“F20(Financ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