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新闻稿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专家冀打破封锁加强全球科技合作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2-12-04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在交织叠加,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全球年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峰会”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就可持续发展(包括绿色金融、碳中和、ESG等)背景下,世界各国怎样更好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各国之间怎样互相学习和协调合作?分享全球先进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及政策等诸多问题展开探讨。
2021年9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一年多来,这个倡议广泛凝聚国际共识,获得了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为破解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彭华岗就工商界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凝聚全球发展共识,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贡献工商界力量。“发展是解决人类挑战的总钥匙,我们愿意和各国的工商界一起聚焦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加强合作,把企业的发展融入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助力所在国转型发展,产业变革,促进全球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彭华岗指出,工商界还要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助力全球更可持续发展。要破解发展难题需要敢于创新,大胆创新,“我们愿意和各国工商界一道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债务负担问题,不断的丰富和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实行非债务一揽子的项目合作模式,立足投资先行,不增加所在国负债,通过规划引领,项目聚合,产融融合,多方合作,形成系统化解风险的解决方案,以高质量,负责任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IFF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吴晓青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各银行机构纷纷加大绿色信贷投资力度,整体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3万和5.5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不断提高。
吴晓青说:“对金融行业来说,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依托新的技术孵化新的融资模式,这不仅需要金融界内部的对话与合作,更需要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有众多专家集思广益,共同应对,增加更多元化、多样性的产品,去满足实现生产的需求。”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安青松指出,2021年2月中国政府宣布脱贫共建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证券行业探索普惠金融的新模式,从扶贫向扶智,从输血向造血,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形成了全业务链参与帮扶,全方位发挥优势,全领域整合资源的普惠金融新实践。截至目前证券行业102家证券公司绝对帮扶了343个脱贫县,占全部脱贫县总数的41%,其中59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79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占县域总数的49%。
安青松表示,中国证券行业普惠金融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示范实践和特色做法:打造绿色证券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绿色发展。2021年50家证券公司作为绿色公司债主承销商或绿色证券化产品管理人共计承销和管理了102只债权,合计金额达到1376.46亿元,同比增长了52%,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探索证券业普惠金融新路径,促进可持续发展。行业机构注重挖掘当地的资源禀赋,发现价值,组织交易,管理风险,投研并重的专业特长,综合应用股权、债权、产业基金、期货+保险,场外期权,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资本市场工具,面向广大农村,面向不发达地区,面向新脱贫地区探索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新路径。2021年证券行业机构在结队帮扶县扶持IPO10家,融资70.45亿元,服务县域企业在新三板挂牌6家,通过股票增发、债权等其他方式服务脱贫县企业直接融资609.07亿元,服务实体经济通过绿色债权及创新创业公司债权融资1720.40亿元,公益性支出合计达到9.10亿元;拓展“志智双扶”公益平台,服务协调发展。一年多来,共有63家证券公司加入了促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承诺投入资金共计3.5亿元。
香港联合交易所碳市场及绿色治理(ESG)产品发展部主管赵健能指出,香港特区在绿色金融及碳市场具有独特定位。通过了解投融资的决策和趋势,我们可以看到ESG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数据显示,香港特区2021年绿色金融市场规模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5倍,达到321美元。今年10月28日,香港交易所正式上线香港国际碳市场,这个市场是一个国际性自愿减排市场,旨在打造一个便于机构接入,一站式的综合性碳市场交易平台,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国际碳权,如:实时交割结算,托管及注销功能,自香港国际性碳市场正式上线运营以来,市场的反映非常热烈,并成功吸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机构成为首批参与者。过去4周,香港国际碳使臣已经促成来自超过20家企业及金融机构进行超过30多个项目的40余万吨碳权交易。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指出,中国在过去这十年,在经济转型和绿色转型上的投资是世界最高的。中国的绿色转型中有很大部分是通过产业政策来进行的,国家需要制定一些最终的计划并且通过最终的目标来限制行业在某一些传统的高耗能方面的投资,并且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市场方式来引导资本进入绿色的低碳的新兴行业。中国绿色投资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在对内这一块,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在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和风电,产生了一批世界级,有世界竞争力的光伏企业。这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的决心,在对外投资方面,尤其是“一带一路”项目上,中国在2020年9月中国宣布海外不再新建煤电项目,也是反映世界主要国家退出煤电的总体趋势。
王丹认为,在融资方面绿色债权是最大的亮点,中国现在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权市场,2021年差不多有90%的绿色债权在国内用在可再生资源、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上面,而最大的金融支持来自国开行、国家电网和国家电投。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尤其是绿色转型,在未来20年会定义一个全新的工业局面,我们需要在企业层面,在银行层面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
气候相关风险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主要中长期风险,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在近年来显著增加。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表示,虽然有一些积极承诺,实际脱碳进展远远不够。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2022净零排放经济发展指数"看到,从2000-2021年,全球年平均脱碳率仅为1.4%。而为实现巴黎协定1.5℃的目标,到2030年前全球年均脱碳率需要达到15.2%。所以这里面的差距非常之大。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框架下,世界各国需要更好协调合作,发挥好市场和政府各自的作用,加速推进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倪清分析出如下趋势:目前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绿色框架的进一步完善;正在建立中的一套全球高质量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基准性的标准,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一些经济体已经开始见到逐步建立法律法规,提出强制披露要求。
在这三个趋势下,倪清指出,更好推动实体经济可持续转型发展,各国政府和市场需要共同推动可持续金融框架,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可持续监管立法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立法,建立框架性的要求,建立金融支持的体系和严格的执法来防范洗绿风险。市场主体则可以通过更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来不断提升他的ESG管理,甚至是高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的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展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价值。
针对全球高质量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基准性的标准,国际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 ESG全球负责人Jeremy Osborn表示,明年年初,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将发布IFRS-S1和IFRS-S2的实际标准。如果这就是全球的基线,还有欧盟正在领导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区域性倡议,这就是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 欧盟CSR指令将于11月由欧洲议会批准,而且对于拥有超过250名员工的和营业额超过4000万欧元的公司,从2024年将开始强制执行这些标准,这大大扩展了早期版本的CSR指令,也就是非财务报告指令。它极大地扩大了该早期指令的影响,据估计,在欧盟范围内,可能有5万家公司要要求根据CSR指令做报告。
 Jeremy Osborn指出,欧盟CSR指令有12个标准,涵盖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环境角度上来看,有气侯变化、污染和水,从社会角度上来看,一个公司的员工多样性如何,以及公司通过其运行对当地社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有从治理的角度上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如何支持公司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欧盟CSR指令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双重重要性的概念,单一重要性,也就是ISSB的前两个概念的基本基础,着重于投资者的需求,双重重要性说的是投资者的需求是重要的,但社会的需求也同样重要,因此,一个组织必须从E、S和G的角度报告对其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信息,同时也要报告对更广泛的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信息。
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会长李文表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ESG的责任投资已成为国际主流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统计,目前全球签约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的机构已达到5200家,其管理的资产最规模已超过1200万亿美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签约UN PRI的机构已达到119家,其中有21家是公募基金公司,累计发行ESG公募基金超过了200只,慈善管理规模近3000亿元。
李文指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对ESG投资的意义和共识也有待提升,投资者是ESG投资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进一步增强ESG投资理念,尤其是增强养老金等长期基金对ESG投资的关注和理解,充分发挥其作用资金方的遴选机制,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在ESG责任投资方面的考察和评估,进而推动全社会来树立ESG投资理念。从资管机构的角度来看,资管机构对ESG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化,ESG投资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在ESG责任投资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优化ESG投资研究体系,完善ESG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丰富ESG产品供给,加快ESG投研团队建设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也要发挥行业合力,积极开展ESG投资教育。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孙洪表示,从1992年联合国公布了21世纪议程,到2000年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制定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议程。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持续加大科技的投入,构建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技术体系,特别是在当前针对气侯变化和双碳目标,来构建碳中和的技术体系;加大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的发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全球可持续的发展。
孙洪指出,目前在国际的科技合作方面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我觉得这只是暂时的。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特别是减缓气侯变化,大家也看到在COP27,各个国家逐渐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一致,特别在设立“损失损害”基金方面等取得了进展。在双碳方面未来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合作方面,特别是在气侯变化,包括零碳电力方面的合作,燃料原料跟工业过程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CCOS和负碳以及碳汇方面的合作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还是有信心的,未来国际合作会获得大的发展,通过国际合作也会极大推动全球有关气候变化方面所达成的一些目标。
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太平洋养老金与投资协会前首席执行官玛莎·万德博格表示,在未来的30年中,全世界要投资100-150万亿美金来对抗气候变化,其中半数的资金用在亚洲。除了我们面前面对的这么多挑战,还有很多机遇,国际金融论坛所做的工作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沟通,让大家找到解决方案,让大家建立一个网络,旨在找到潜在的解决方案,把大家的意见集合在一起,可以找到集体的智慧,可以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使各国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国际金融论坛能够发出重要的声音,让国家和政府把世界推向积极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合力去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认为IFF现在正在向这个方面发展。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非营利、非官方的独立国际组织,2003年10月由中国、美国、欧盟等G20国家、新兴经济体,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领导人共同发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领域高级别常设对话机制和多边合作机构,被誉为全球金融领域的“F20(Finance 20)”。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