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作者:张凡

来源:中国贸易报

发布时间:2022-12-06

       “我们看到很多国际组织都下调了对于2022年和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最近我们也收集了不同组织的观点,各方共识是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会是3.1%,对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是2.8%。这是一个大幅的下调。”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全球年会上,IFF学术委员、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介绍了《IFF2022年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相关内容。

       这份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受多重因素的冲击而显著放缓,这些因素包括通货膨胀快速上升、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向、俄乌冲突、部分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持续的全球供给侧瓶颈等。今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增长3.1%,其中发达国家增长2.4%,发展中经济体增长3.7%。2023年,在全球货币政策和金融状况继续趋紧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复苏仍然比较疲软,预计增长2.8%,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2%,发展中经济体增长3.9%。报告还指出,中国第三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9%,高于市场预期,中国经济2022年全年预计将增长3.3%,2023年预计将增长4.6%。

       报告认为,2023年通胀压力预计仍将持续,但市场普遍认为全球通胀因多种原因将有所缓和。首先,全球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放松将减少供应链的瓶颈。其次,由于需求增长放缓,明年商品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最后,全球货币政策的收紧将遏制通胀继续上升。市场预期2023年全球消费者价格通胀率将降至6.4%,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7.1%降至2023年的4.1%,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将从10.5%降至8.2%。

       具体到各个国家,情况也有所不同。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通胀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8.1%降至2023年的3.6%,欧盟将从8.8%降至6.3%。在发展中经济体中,阿根廷和土耳其的通胀率因面临的宏观经济挑战预计将继续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而俄罗斯通胀率则将继续受到俄乌冲突和西方制裁的影响。巴西和印度的通胀率预计将分别放缓至4.7%和5.2%。中国的通胀率将继续保持在低位2.3%。

       宋敏介绍说,全球经济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风险,俄乌冲突对全球市场和经济的影响可能大于预期;全球金融状况的收紧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发展中经济体陷入更深的债务困境;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再次恶化。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推出的去全球化政策,例如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将制造业转移到本国,以及受这些政策影响的国家采取对等反制措施等,都具有通胀效应。如果这些情况继续,全球通胀可能不会很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我们目前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方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宋敏说,报告提出了五个建议:一是科学应对疫情;二是促进全球经济软着陆,各经济体央行应该确保货币紧缩要适度并加强政策沟通,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停止贸易战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四是加速绿色转型,绿色经济给全球经济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新的需求、新的力量,推进技术的进展,各方需要重视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五是加强国际合作来应对多项挑战。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