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专家建议加强全球科技合作
新华财经北京12月5日电(王菁)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在交织叠加,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2月4日,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全球年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峰会”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就可持续发展(包括绿色金融、碳中和、ESG等)背景下,世界各国怎样更好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各国之间怎样互相学习和协调合作、分享全球先进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及政策等诸多议题展开探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彭华岗在发言中指出,2021年9月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一年多来,这一倡议广泛凝聚国际共识,获得了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为破解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彭华岗就工商界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凝聚全球发展共识,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贡献工商界力量。发展是解决人类挑战的总钥匙,我们愿意和各国的工商界一起聚焦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加强合作,把企业的发展融入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助力所在国转型发展,产业变革,促进全球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彭华岗指出,工商界还要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助力全球更可持续发展。要破解发展难题需要敢于创新,大胆创新,“我们愿意和各国工商界一道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债务负担问题,不断丰富和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实行非债务一揽子的项目合作模式,立足投资先行,不增加所在国负债,通过规划引领,项目聚合,产融融合,多方合作,形成系统化解风险的解决方案,以高质量,负责任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IFF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吴晓青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各银行机构纷纷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项目的贷款分别为8.3万亿元和5.5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4%,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对全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不断提高。
吴晓青说:“对金融行业来说,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依托新的技术孵化新的融资模式,这不仅需要金融界内部的对话与合作,更需要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有众多专家集思广益,共同应对,增加更多元化、多样性的产品,去满足实现生产的需求。”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安青松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证券行业探索普惠金融的新模式,探索从扶贫向扶智,从输血向造血,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形成了全业务链参与帮扶,全方位发挥优势,全领域整合资源的普惠金融新实践。截至目前证券行业102家证券公司绝对帮扶了343个脱贫县,占全部脱贫县总数的41%,其中59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79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占县域总数的49%。
安青松表示,中国证券行业普惠金融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示范实践和特色做法:打造绿色证券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绿色发展。2021年50家证券公司作为绿色公司债主承销商或绿色证券化产品管理人共计承销和管理了102只债权,合计金额达到1376.46亿元,同比增长了52%,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探索证券业普惠金融新路径,促进可持续发展。行业机构注重挖掘当地的资源禀赋,发现价值,组织交易,管理风险,投研并重的专业特长,综合应用股权、债权、产业基金、期货+保险,场外期权,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资本市场工具,面向广大农村,面向不发达地区,面向新脱贫地区探索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新路径。
数据显示,2021年证券行业机构在结队帮扶县扶持IPO企业10家,融资70.45亿元,服务县域企业在新三板挂牌6家,通过股票增发、债权等其他方式服务脱贫县企业直接融资609.07亿元,服务实体经济通过绿色债权及创新创业公司债权融资1720.40亿元,公益性支出合计达到9.10亿元;拓展“志智双扶”公益平台,服务协调发展。一年多来,共有63家证券公司加入了促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承诺投入资金共计3.5亿元。
香港联合交易所碳市场及绿色治理(ESG)产品发展部主管赵健能指出,香港特区在绿色金融及碳市场具有独特定位。通过了解投融资的决策和趋势,可以看到ESG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数据显示,香港特区2021年绿色金融市场规模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5倍,达到32亿美元。今年10月28日,香港交易所正式上线香港国际碳市场,该市场是国际性自愿减排市场,旨在打造一个便于机构接入、一站式的综合性碳市场交易平台,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国际碳权的交易,如:实时交割结算、托管及注销等功能。据介绍,自香港国际性碳市场正式上线运营以来,市场反应非常热烈,并成功吸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机构成为首批参与者。过去4周,香港国际碳市场已经促成来自超过20家企业及金融机构进行超过30多个项目的40余万吨碳权交易。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在经济转型和绿色转型上的投资是世界最高的。中国的绿色转型中有很大部分是通过产业政策来进行的,国家需要制定一些最终的计划并且通过最终的目标来限制行业在某一些传统的高耗能方面的投资,并且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市场方式来引导资本进入绿色的低碳的新兴行业。王丹指出,中国绿色投资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在对内这一块,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在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和风电,产生了一批世界级,有世界竞争力的光伏企业,这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的决心;在对外投资方面,尤其是‘一带一路’项目上,中国在2020年9月宣布海外不再新建煤电项目,也是反映世界主要国家退出煤电的总体趋势”。
王丹认为,在融资方面绿色债权是最大的亮点,中国现在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权市场,2021年有90%左右的绿色债权在国内用在可再生资源、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上,而最大的金融支持来自国开行、国家电网和国家电投。“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现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尤其是绿色转型,在未来20年会定义一个全新的工业局面,我们需要在企业层面,在银行层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气候相关风险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主要中长期风险,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在近年来显著增加。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表示,虽然有一些积极承诺,实际脱碳进展远远不够。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2022净零排放经济发展指数”显示,从2000-2021年,全球年平均脱碳率仅为1.4%。而为实现巴黎协定“全球变暖限制在1.5℃”的目标,到2030年前全球年均脱碳率需要达到15.2%。
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会长李文表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ESG的责任投资已成为国际主流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文指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对ESG投资的意义和共识也有待提升,投资者是ESG投资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进一步增强ESG投资理念,尤其是增强养老金等长期基金对ESG投资的关注和理解,充分发挥其作为资金方的遴选机制,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在ESG责任投资方面的考察和评估,进而推动全社会来树立ESG投资理念。“从资管机构的角度来看,资管机构对ESG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化,ESG投资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在ESG责任投资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优化ESG投资研究体系,完善ESG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丰富ESG产品供给,加快ESG投研团队建设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也要发挥行业合力,积极开展ESG投资教育。”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孙洪表示,从1992年联合国公布了21世纪议程,到2000年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制定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议程,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技术体系,特别是在当前针对气侯变化和双碳目标来构建碳中和的技术体系;加大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全球可持续的发展。
主办机构
承办机构
战略支持机构
支持机构
媒体合作平台
官方指定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