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要了解中国经济,就要掌握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要把握‘三新一高’,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12月2日至4日举办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全球年会上向与会的国内外嘉宾介绍中共二十大后的中国政策与经济展望时这样说。
业界普遍认为,中共二十大以后的中国经济将迎来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过去的四十余年,中国为了发展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通过参与国际大循环来推动改革开放进程。在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国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培育起中国的国际新优势。
在此过程中,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建设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张燕生认为,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共二十大以后的中国经济面临一个很重要的机遇,就是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已然成为大趋势。这体现在全球需求重心东移、全球工艺重心东移、服务重心东移、资本重心东移和金融货币合作重心东移等方面。
“这都会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生产网络、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张燕生说,加之RCEP生效实施,中国申请加入CPTPP和DEAP,都让这个区域充满活力、充满合作的机遇,不断推动着新全球化向前发展。他说,新全球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形成了市场推动、企业推动、地方推动的合作平台和跨境网络。未来,我国要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通过数字推动、绿色推动和创新推动,让新全球化不断前行;也要推动区域一体化,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探索解决亚太地区存在的区域的失衡、区域的不公平、区域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从中国内生动力来看,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进入了由大到强的阶段。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是29.79%,接近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五个国家总和的30.82%。
“在我国制造业构成中,民企和外企的比重超过70%,这说明我国制造业的市场准入是开放的、市场竞争是激烈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张燕生说,下一步就是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制造业由大到强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个基础不动摇,加强创新、重视基础研究,推动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开放,培养、留住、吸引全球人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用一个指标看中国我们能看到什么?”张燕生特别强调创新的作用,若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看中国的话,形成了三个完全不同发展阶段的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这六个省市,这一板块的研发强度已经显著地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这可以说明,这些省市已经形成创新驱动的局面,未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推动全方位国际合作。第二个板块的12个省市研发强度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第三个板块的13个省市自治区一年投入创新的资金还不到广东一个省投入经费的一半,因此第三个板块仍然处于资源驱动阶段。
在张燕生看来,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以上第二、第三个板块省市自治区能不能把握新全球化、新能源革命、新绿色革命、新数字革命的机遇,形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力。他认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将是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关键词。
主办机构
承办机构
战略支持机构
支持机构
媒体合作平台
官方指定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