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会员通讯第44期
发布时间:2022-08-10
编者按
面对正在发生的全球性通胀、能源和粮食危机以及宏观经济失衡等多重危机挑战,世界银行近期宣布了《度过重重危机,坚持长期发展:世界银行集团应对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多重危机》全球危机响应框架文件,其中世行表示将提供最高达1700亿美元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度过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全球粮食危机似乎得到了一些缓解,粮农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7月全球粮食商品价格大幅下降。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表示,粮食价格从高位回落令人鼓舞,然而,不确定性对全球粮食安全仍构成严重压力。
中国7月对外贸易数据亮眼,体现出中国继续在全球产业和贸易链条中扮演重要角色。商务部等27部门针对文化产业出口继续出台推动措施。为应对日益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全社会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提供了重要指引。
国际观察 Global Review
01.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02. 世行宣布全球危机响应方案,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多重危机
03. 英国央行实施1995年以来最大幅度加息
04.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粮食商品价格7月大幅下跌
05. 韩国可能加入Chip4,但担心中方反制
国内要闻 China News
06. 我国前7个月外贸实现较快增长
07. 商务部等部门出台意见 28项任务举措推动“文化出海”
08. 11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0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半年实际增长4.2%
10. 经济日报:筑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防火墙”
01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针对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3日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在联合国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报告发布会上,古特雷斯说:“我们的立场十分明确。我们遵守联合国大会决议,遵守一个中国原则。我们所有的行动都以此为依据。”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他说:“我们以联合国大会1971年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第2758号决议为依据。”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来源:联合国)
02
世行宣布全球危机响应方案,
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多重危机
世界银行集团宣布了其全球危机响应方案的细节,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当下重叠交错、沉重打击穷人和脆弱群体的多重危机。
世界银行集团行长戴维·马尔帕斯表示,发展中国家正在遭受多重危机重创,包括通胀上升、俄乌冲突、宏观经济严重失衡以及能源、化肥和食品短缺等。世行集团的反应兼具速度、规模和影响力,提供资金帮助各国应对粮食不安全、保护民众、保住就业、增强韧性和恢复增长。
方案的细节包含在上周发表的全球危机响应框架文件《度过重重危机,坚持长期发展:世界银行集团应对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多重危机》中。这份文件是2022年4月路线图的后续,提出了2022 年4月至2023年6月这15个月世行集团的业务应对框架。4月的路线图文件已经指出,世行集团将在2022 年4月至2023年6月提供最高达1700亿美元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度过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同国家与议题之间的资源分配将根据具体需求、项目实现的发展目标,以及向民众提供的切实支持力度而定。
这份危机应对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通过支持粮食生产、促进贸易、支持脆弱群体和投资于可持续的食品体系来应对粮食不安全。这方面的行动与2022年5月18日宣布的世行集团应对粮食不安全的措施相一致。
2. 保护民众、保住就业,减轻危机的中长期影响。
3. 找出建立长期韧性的途径并提供相应支持,从而增强韧性。
4. 强化实现更好地重建所需的政策、制度与投资,利用长期政策改善发展结果。
这个框架汲取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以往粮食危机的经验教训。这些史无前例的危机要求世行迅速采取有力行动,帮助各国继续朝着长期发展目标前进,避免出现倒退。
世行集团的业务将继续以其绿色、韧性和包容性发展 (GRID)方法为基础。经与股东国讨论,框架确认世行集团将为应对多重危机提供约1700亿美元融资,其中世界银行(IBRD 和 IDA) 1050亿美元,国际金融公司(IFC)480 亿美元,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近90亿美元。预计另有近90亿美元通过信托基金提供。2022年 4-6月世行集团已经提供约 530 亿美元,用以加强对粮食安全的支持并继续深化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措施。
世行集团还将通过分析、诊断和咨询工作对资金支持加以补充。世行集团将继续倡导并支持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以及根据国情量身定制的发展政策与规划。危机响应方案的实施将通过与客户国和其他发展伙伴的密切协作来完成。(来源:世界银行)
03
英国央行实施1995年以来最大幅度加息
当地时间8月4日,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英国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1.25%提高至1.75%,达到2008年12月以来的最高利率。
此次加息是英国自1995年以来的最大幅加息,也是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第六次加息。数据显示,英国6月通胀率达到9.4%,创40年来新高。英国央行同时警告称,英国经济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陷入衰退,并将持续到2023年底。这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长的衰退。
此外,英国央行的预测显示,英国家庭能源费用将在10月份大幅攀升,推动通货膨胀率在今年第四季度达到13.3%,并在明年年中之前保持在10%以上。
英国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表示,当前能源价格的上涨加剧了英国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并因此使英国乃至全欧的经济前景进一步被看衰。英国GDP增速已经放缓,并且相关预测显示,今年晚些时候英国经济将陷入衰退。(来源:华尔街日报、央视新闻)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简称粮农组织)8月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世界粮食商品价格基准指数7月大幅下跌,其中主要谷物和植物油价格跌幅百分比均达两位数。
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的国际价格月度变化情况。该指数7月平均为140.9点,比6月下降8.6%,这是自今年年初创下历史新高以来连续第4个月下降,也是自2008年10月以来的最大单月环比跌幅,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高出 13.1%。
具体来看,粮农组织植物油价格指数7月环比下降19.2%,创10个月以来的新低。各类植物油的国际报价均有所下跌,其中印尼出口供应充足的前景带动棕榈油价格下跌,菜籽油价格因新作物预期供应充足而走低,大豆油价格则因需求长期低迷而下挫。尽管黑海地区的物流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全球进口需求疲软导致葵花籽油价格也显著下行。原油价格走低也对植物油价格造成下行压力。
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7月环比下降11.5%,但同比仍高出16.6%。该指数涵盖的所有类别谷物价格均有所下跌。领跌的小麦国际价格降幅高达14.5%,一方面是因为乌克兰与俄罗斯就解除对黑海主要港口的出口封锁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则源自北半球持续收获带来的季节性供应。
世界粗粮价格7月下滑11.2%,其中玉米价格跌幅为10.7%,部分原因同样是黑海地区协议达成以及阿根廷和巴西的季节性供应增加。国际大米价格也出现2022年首次下跌。
粮农组织食糖价格指数7月环比降幅为3.8%,原因是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的预期引发对需求前景的担忧。印度出口预期增加以及产量前景向好也促使世界食糖价格下行,而欧盟炎热干燥的天气引发了对甜菜单产水平的担忧,食糖价格跌幅因此未能进一步扩大。
粮农组织乳制品价格指数环比下降2.5%,但同比仍上涨25.4%。奶粉和黄油价格下跌,而奶酪价格则受欧洲旅游目的地需求提振而保持稳定。
粮农组织肉类价格指数7月环比下降0.5%,源自牛肉、羊肉和猪肉进口需求减弱。相比之下,全球进口需求坚挺和北半球禽流感暴发导致的供应紧张,双双支撑国际禽肉价格创下历史新高。
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表示,“粮食商品价格从极高位回落令人鼓舞,对粮食获取的意义尤为重大;然而,不确定性依然普遍存在,包括肥料价格高涨可能影响未来生产前景和农民生计、全球经济前景黯淡以及货币走势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压力。”(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随着美国芯片法案获得国会通过,美国要求韩国与日本、中国台湾等全球芯片主要产地在芯片研究开发、供应链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并邀请韩国参与“芯片四方联盟(Chip4)”。
近期韩国《中央日报》对韩国国内芯片、外交安保等领域的5名专家进行了专访,大部分专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韩国加入Chip4是不可避免的”。首尔大学名誉教授尹永宽(韩国前外交部部长)说:“若不加入Chip4,韩国芯片产业将会蒙受巨大损失,因此我赞成加入。”成均馆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教授金容皙表示,选择中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他也对加入Chip4表示肯定。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美洲组组长姜九相(音)称,“鉴于美国总统拜登正在强力推动政策支持芯片产业发展,我们加入Chip4积极响应这些政策,一定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
与之相反,也有看法认为韩国应保留意见暂缓做出决定。韩国产业研究院专门研究员金良彭(音)表示,“应该低调地保持中立立场,尽可能地推迟公布决定最为合适”。釜庆大学中国学系教授徐畅培表示,“我想供应链危机将逐渐得到平息,芯片市场也将迎来行情转折的时期”,“届时中国市场会有更多商机”。对此,尹永宽教授反驳称, “中美矛盾可能还会持续20~30年,恐怕很难避免其影响”。
对于韩国加入Chip4时,中国采取报复性措施的可能性,专家们预测称,“除芯片行业以外,其他领域遭受打击的可能性很大”。金良彭研究员表示担忧称,“如果中国禁止进口韩产芯片或对中国国内的三星电子、SK海力士工厂进行制裁,最终也将难免对中国国内产业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也有可能禁止向韩国出口一些对华依赖度较高的产品”。
姜九相表示,“韩国在向美国强调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正在对美国本地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同时,应该要求美方尽量不要挑起争端”,“韩国也应该对中国耐心做好说服工作,清楚地向中方解释,韩国加入Chip4的目的在于保证从美国获得原创技术和高新装备以确保芯片生产的稳定性,而不在于对抗中国”。(来源:韩国《中央日报》)
海关总署8月7日发布数据,今年前7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外贸克服诸多不利影响,实现较快增长。
具体来看,前7个月累计,我国出口13.37万亿元,增长14.7%;进口10.23万亿元,增长5.3%;贸易顺差3.14万亿元,扩大62.1%。
今年以来,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外贸进出口克服外部环境趋紧、疫情短期冲击等诸多不利影响,前7个月累计增速达到两位数。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说:“其中,7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长16.6%,延续了5月份以来外贸增速持续回升态势,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地区外贸持续快速恢复。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进出口同比增长11.7%,比上半年增速加快2.5个百分点;7月当月同比增长25.7%,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从主要贸易伙伴看,前7个月,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是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3.53万亿元、3.23万亿元、2.93万亿元和1.39万亿元,分别增长13.2%、8.9%、11.8%和8.9%。
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更加紧密,进出口同比增长19.8%,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同比增长7.5%。
从外贸主体看,随着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外贸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数据显示,前7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52.6万家,同比增加5.8%。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1.8万亿元,增长15.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继续发挥外贸“主力军”作用。
从出口货物品类看,前7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7.57万亿元,增长10.1%,占出口总值的56.6%。其中,汽车1757.4亿元,增长54.4%。同期,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41万亿元,增长15.2%。
进口方面,前7个月,我国铁矿砂进口量价齐跌,原油、煤炭、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来源:新华社)
商务部等27个部门近日出台了《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具体任务举措包括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扩大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贸易、鼓励优秀广播影视节目出口、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28项。支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是文化贸易的重要载体。为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创新发展,建设文化出口集聚区,商务部等部门于2018年6月和2021年8月分别认定了两批共29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在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木子锦囊公司正在设计、赶制一批5000件手工帆布包的订单,陆续出口日本。目前,企业已经有30多款帆布包出口海外,出口额达3000多万元,而以前,这家企业是做内销市场的。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这里搭建的非遗创新平台近年来与多家国际一线时尚品牌合作,采用我国非遗技艺等传统文化技法,对国际时尚品牌进行艺术创新和诠释。
中新天津生态城商务局文化创意产业科科长李子彪表示,希望通过传统文化跟时尚品牌的融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广到全球,让世界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凸显中国文化自信。
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和数字文化国际合作区被先后认定为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近些年,他们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平台,推动国产动漫影视剧高质量“出海”。(来源:央视新闻)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意见》要求,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一是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例如,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居家医疗服务。二是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例如,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机构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意见》指出,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一是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例如,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将上门医疗服务向养老机构拓展,为符合条件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二是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例如,支持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合作,为养老机构提供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上门巡诊等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年学研究所教授黄石松认为,实现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面努力,既要扩大社会力量办医,充分调动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发挥其机制灵活的优势,扩大医养结合服务的增量资源供给;也要给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松绑,充分调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盘活医养结合存量资源。
《意见》指出,完善价格政策,加大保险支持,盘活土地资源,落实财税优惠。例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等人群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采取“医药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的方式收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可用于建设医养结合项目;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养结合服务。
《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医养结合体系所包含的服务对象、服务供应主体与供应场域,为我国构建连续性“医—养—护”服务框架奠定了基础,以满足老年群体不断变化的医疗与长期照护需求。从本质上讲,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在照护缺口期内较为脆弱,“医—养—护”连续性服务体系填补了老年群体医疗与长期照护之间的缺口。(来源:人民日报)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发展,农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在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拉动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实际增长4.2%。
农产品加工业恢复向好。上半年全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6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比制造业高1.8个百分点。农产品电子商务较快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2.4%。乡村休闲旅游业逐步恢复。农村就业创业势头良好。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据介绍,全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主要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重点引导各地立足县域和特色优势资源,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就业。截至6月末,返乡农民工就业率90.7%,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这是继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两家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许可之后,规范产融结合、强化风险隔离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协同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进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从近些年发展规律看,这两类资本的融合路径包括:一是金融综合经营,即金融资本介入产业资本,大型金融机构跨业投资,逐步形成金融集团;二是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介入金融资本,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多家、多类金融机构,成为金融控股公司。
在实践中,风险交叉感染并不鲜见,其根源在于缺乏隔离机制。部分实体企业盲目向金融业扩张的教训十分深刻。此前,在复杂股权架构掩盖下,监管部门识别金融机构实际控制人十分困难。利用此漏洞,个别大股东将中小金融机构异化为自己的“提款机”,企业的经营风险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相互交织,最终“火烧连营”,甚至引发区域性风险。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不是不能合作,而是要在监管的覆盖之下,规范合作,不可留有死角,要筑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防火墙”。
首先要明确规则,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市场准入管理,严把准入关口。从国际通行规则看,金融业是特许经营行业,理应实施依法准入的监管政策。此外,金融控股公司通常规模大、业务多元、关联度高,其经营跨机构、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若疏于监管,极易导致风险交叉传递,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此前国务院已发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接下来要进一步落实落细相关政策措施,补齐监管规则方面的短板。
其次要加强监管,确保应该看到的企业家底能及时看清楚,监管要一竿子插到底。一要抓好股东资质,大股东要核心主业突出、资本实力较雄厚、经营规范且投资资金真实合法;二要给股东行为设“红灯”,明确禁止行为,尤其要严防银行保险资金被用于盲目加杠杆;三要规范股权结构,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结构应简单、清晰、可穿透,能够识别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
最后要稳妥发展,稳妥有序推动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为具备一定实力且依法经营的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强监管的最终目的是规范市场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发展环境向好、金融体系稳定,依法合规经营的企业才能避免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才能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的优势,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