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会员通讯第64期
发布时间:2023-02-22
编者按
经济方面,因看好中国经济复苏对能源的需求,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近期提高对全球油价的预期。经济竞争的本质是对高端人才的竞争,日本出台新政策大力吸引外国高端人才。截至2021年底,按国籍划分66%的赴日外国高端人才来自中国,远高于第2名印度(6%)和第3名韩国(4%)。
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为规范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中国证监会出台《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及配套指引,相关规定将于2023年3月31日实施。为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中国银保监会近期修订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业内人士认为该办法对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具有历史意义。
国际金融论坛(IFF)近期将推出两场活动,一场是2月24日举行的第6期IFF大湾区报告会,邀请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分享“金融保险高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第二场是3月3日的IFF全球经济高端对话,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主任克里希纳 • 斯里尼瓦桑分析2023年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道。欢迎大家参加聆听。
IFF会员通讯将持续关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分享最新的资讯及专家观点。
IFF动态 IFF News
02. IFF第6期大湾区报告会——周延礼:金融保险高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
03. IFF全球经济高端对话
国际观察 Global Review
05. 联合国宣布拨款2.5亿美元 帮助19国脆弱人群应对饥荒等多重危机
06. 看好中国需求,欧佩克提高石油需求增长预期
07. 日将设“高等人才”居留准证 以吸引国际名校生补劳动缺口
08. 新西兰热带气旋已造成数十亿新元财产损失
国内要闻 China News
09. 证监会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
10. 中国版“巴Ⅲ”:提高银行体系抗风险能力
11. 北交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于2月20日正式启动
12. 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数量达9671万
大湾区资讯 The Great Bay Area News
13. “90后”人口十年翻倍 年轻人越来越青睐大湾区
14. 广州两大母基金落户南沙
15. 广州南沙《八条措施》出台 加快引进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和人才
01
印尼央行驻华首席代表
图图克·卡育侬访问国际金融论坛(IFF)
2月22日,印度尼西亚银行(印尼央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图图克·赛亚·哈迪·卡育侬(Tutuk S.H. Cahyono)率团访问国际金融论坛(IFF)广州秘书处。广州市南沙区金融工作局局长廖晓生和IFF执行委员会委员、IFF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IFF研究院院长宋敏,IFF副秘书长庄珏共同接见了印尼代表团成员。
与会各方对全面深化印尼金融界与国际金融论坛(IFF)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中国-印尼相关行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积极促进印尼金融机构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务实讨论。
02
IFF第6期大湾区报告会——
周延礼:金融保险高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论坛(IFF)第6期大湾区报告会将于2023年2月24日(周五)14:30-17:00,在广州南沙IFF大湾区报告厅举行。本期报告会以“金融保险高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为主题,由IFF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作主旨演讲,并为推进在南沙设立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献计献策。
03
IFF全球经济高端对话
国际金融论坛(IFF)将于3月3日举办IFF全球经济高端对话。活动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 ,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和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同IFF副理事长、IMF前秘书长林建海一起,展望全球及亚洲地区未来经济形势,分析2023年全球及区域经济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04
联合国呼吁二十国集团
为可持续发展增加5000亿美元的融资
联合国近日正式启动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刺激计划》,呼吁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每年大幅增加5000亿美元的额外融资,以帮助实现至关重要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如今的多重危机加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一个不公平的全球金融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未能有效缓解全球危机,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现象,使全球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冲击。为此,我们需要让所有资金流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并改善多边开发银行的贷款条件,从而大规模增加可负担的长期融资。
《可持续发展目标刺激计划》旨在通过投资于可再生能源、普遍社会保障、创造体面就业机会、医疗保健、优质教育、可持续粮食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和向数字化办公的转型,抵消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利市场条件。计划包含三点行动计划:
1.解决高额的债务成本和不断上升的债务困扰风险,包括将短期高息借款转为长期或30年以上的低息债务计划。
2.大规模增加可负担的长期发展融资,特别是通过加强多边开发银行的资本基础,改善其贷款条件,并使所有资金流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
3.向有需要的国家扩大应急融资,包括将灾难和大流行病条款纳入所有主权贷款,并在危机时期更加自动地发行特别提款权。
古特雷斯表示,通过减让性和非减让性融资相结合,以相互加强的方式,每年增加5000亿美元的资金是可以实现的。这种投资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明智和可行的,这对世界来说是一种双赢,因为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回报率非常高。(来源:联合国官网)
05
联合国宣布拨款2.5亿美元
帮助19国脆弱人群应对饥荒等多重危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月18日宣布从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中拨款2.5亿美元,用于帮助19个国家最脆弱的人群应对饥荒等多重危机。
古特雷斯在联合国当天发布的新闻稿中说:“长期存在的发展问题往往与气候混乱、经济冲击和暴力冲突交织在一起,演变成人道主义灾难的旋风。目前,全世界有3.39亿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比去年增加了25%以上。”
此次拨款将用于帮助阿富汗、布基纳法索、海地、马里、尼日利亚、索马里、南苏丹和也门8个国家2000多万正处于饥荒边缘的民众,在乍得、哥伦比亚、刚果(金)、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洪都拉斯、肯尼亚、黎巴嫩、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和苏丹加强人道主义行动,以应对粮食不安全及气候变化等长期危机的影响。
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格里菲思表示,这笔资金将有助于及早采取行动,在包括饥荒在内的危机形成前采取行动。
新闻稿说,2022年联合国及其合作伙伴向近1.6亿人提供了援助,但人道主义需求的激增迅速超过了应对能力。联合国呼吁捐助者向中央应急基金捐款,以帮助更多有需求的人。(来源:新华社)
06
看好中国需求,
欧佩克提高石油需求增长预期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2月17发布的月度报告提高了对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期,称本年度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将达到1.0187亿桶/天,较去年增加232万桶/天,增幅约2.33%,较上月的预测数据高出10万桶/天,这也是欧佩克自去年9月以来首次上调该预期。
中国经济复苏是石油需求增长的关键因素。报告称,本年度石油需求增长的关键在于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以及其对中国、地区和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预计本年度中国的石油需求为1540万桶/天,较去年增加59万桶/天,高于上个月预测的51万桶/天。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将提升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领域方面的石油需求,预计中国一季度石油需求同比增长40万桶/天。其中,运输燃料是复苏的主要动力,中国国内航空旅行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70%左右,国际旅行也在加速恢复,这支撑了中国的航空燃料需求。同时,在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相关活动日渐活跃的背景下,柴油需求预计将增长。报告预计,中国二季度石油需求将同比增长80万桶/天,随着制造业和建筑业活动进一步加快,石化行业需求也将继续扩大。报告称,预计本年度中国的GDP将增长5.2%。
总体来看,欧佩克对全球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并将本年度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值从2.5%上调至2.6%。不过报告同时指出,经济下行的风险依旧显而易见,部分全球性经济问题,包括通胀水平高企、货币紧缩措施、主权债务水平以及地缘政治紧张等,将对需求前景构成压力。报告预计本年度美国经济将处于“过渡阶段”,“持续的相对高利率”会抑制经济活动;欧元区经济在去年下半年成功经受住了诸多挑战,GDP增长数据好于预期,但鉴于通货膨胀持续保持高位以及实行货币紧缩政策等原因,本年度经济增速预计将大大低于去年。(来源:经济日报)
07
日将设“高等人才”居留准证
以吸引国际名校生补劳动缺口
面对人力短缺,日本网罗外来人才的策略从吸引人力延伸到网罗“人脑”。
2月17日,日本法务部长齐藤健宣布,从4月起将为外国人专业人才和外国经营者创设“特殊高端人才居留制度”,以便吸引毕业于国际著名院校的人才到日本就职。
高端外国人才指的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且在日本企业和研究机构工作的外国人。日本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按国籍划分66%的外国高端人才来自中国,远高于第2名印度(6%)和第3名韩国(4%)。
日本目前在审核专业人才居留权之际,是以学历、职历、年收、年龄等多个项目的积分作为考虑。通常外国人需要在日本居住10年才能申请永住权,但在新政策下获得高端人才资格后,仅需3年即可申请在日本的永久居住权。日本将对高端人才资格申请人按照学历、工作资历及日语能力等因素进行打分,总计达到70分,就可以取得高端人才资格。如果申请人分数达到80分,可以把申请永住权要求的居住年限缩短到1年。
据报道,日本人口萎缩趋势持续10多年,预计日本到了2030年将出现644万人的劳动缺口。为了填补空缺,日当局不但极力吸收如外国护理人员等劳动人口,更放眼科技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
去年9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指示建立新制度时曾表明,日本在抢夺人才上不能落后其他先进国。他说:“世界正处于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新加坡,都以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移民。在这方面,日本还需要加倍努力,有必要建立可匹敌的制度来招揽外来专业人才。”(来源:日本《经济新闻》)
08
新西兰热带气旋已造成数十亿新元财产损失
热带气旋加布里埃尔(Gabrielle)席卷新西兰北岛地区后,至今已致11人死亡,数十亿新西兰元财产损失。
新西兰警方2月19日称,受灾最严重的霍克斯湾(Hawke's Bay)又有两人死亡。总理希普金斯在首都惠灵顿受访时说,这场热带气旋是新西兰本世纪遭受的最严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影响,救灾恢复工作“艰苦而繁重”。
报道称,热带气旋引发大规模洪水冲走农场、桥梁和牲畜,并淹没了房屋。供应链中断导致货物运输出现问题,大量农作物被毁,果园也遭破坏。28000户家庭仍处于断电状态。
救灾工作仍在继续。应急部门和军队一直在通过直升机向受困居民空投重要物资。部分地区电信中断、淡水短缺、道路受损,限制了救援力量进入。霍克斯湾和附近的泰拉慧蒂(Tairawhiti)地区还出现掠夺事件,警方已向当地额外派遣100名警员,以维护法律和秩序。新西兰目前已得到12支国际救援队伍的帮助,包括正在灾区协助救灾的澳大利亚救援队,以及即将赶往灾区的斐济救援队。
此外,热带气旋将加剧新西兰面对的经济挑战。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罗伯逊说,政府预计热带气旋造成的财产损失恐达“数十亿”,“重建成本约为130亿新西兰元,与2011年克赖斯特彻奇地震重建成本相当。”(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09
证监会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
中国证监会17日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此次发布的制度规则共6项,包括《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和5项配套指引,自2023年3月31日起实施。
《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共六章三十五条,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监管制度、明确备案要求、加强监管协同、明确法律责任、增强制度包容性等方面。
其中,在完善监管制度方面,对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上市活动统一实施备案管理,明确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发行上市证券的适用情形;在明确备案要求方面,明确备案主体、备案时点、备案程序等要求;在加强监管协同方面,建立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监管协调机制,完善跨境证券监管合作安排,建立备案信息通报等机制。
证监会官网同日发布关于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管理安排的通知。自通知发布之日起,中国证监会停止受理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公开募集股份及上市(包括增发)的行政许可申请,同时开始接收备案沟通申请。自《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施行之日起,开始接收备案申请。
为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中国证监会建立了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参与人可以在证监会官网进入“网上办事服务平台”登录访问。
证监会表示,国家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方向不会改变,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规则的发布实施,将更好支持企业依法合规到境外上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规范健康发展。(来源:新华社)
10
中国版“巴Ⅲ”:提高银行体系抗风险能力
为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推动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修订形成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从2月18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在修订后拟定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征求意见稿》按照银行间的业务规模和风险差异,拟将银行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其中,规模较大或跨境业务较多的银行,划为第一档,对标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资产规模和跨境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纳入第二档,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第三档主要是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商业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并引导聚焦服务县域和小微。
《征求意见稿》还要求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包括信用风险权重法和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标准法和内模法以及操作风险标准法,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要求银行制定有效的政策、流程、制度和措施,及时、充分地掌握客户风险变化,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征求意见稿》还要求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要求银行详细披露风险相关定性和定量信息,增强市场的外部约束。
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差异化资本监管不降低资本要求,在保持银行业整体稳健的前提下,可激发中小银行的金融活水作用,减轻银行合规成本。测算显示,实施《征求意见稿》后,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稳定,未出现大幅波动,单家银行因资产类别差异导致资本充足率小幅变化,体现了差异化监管要求,符合预期。(来源:《经济日报》)
11
北交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于2月20日正式启动
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推进市场改革创新,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增强市场活力韧性,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北交所于2023年2月20日正式启动股票做市交易业务。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23年1月19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细则》和《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指引》发布实施以来,北交所积极做好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各项准备工作,对适格券商开展全面动员和专项培训,组织拟首批参与北交所做市的证券公司完成交易权限开通、做市标的库存准备等工作,指导市场机构改造做市业务相关系统,并完成两轮全网测试和通关测试。
截至2月17日,共有15家做市商经证监会核准取得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其中,国金证券、中信证券、安信证券等13家券商将参与北交所股票做市交易,共涉及做市标的股票36只。其他2家取得做市交易业务资格的做市商目前正在推进各项准备工作,拟于后期开展北交所做市业务。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交所采用成熟证券市场通行做法,在竞价交易的基础上引入做市交易,有助于缩小市场买卖价差,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引入增量资金,能够增加市场订单深度,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市场稳定性。
据悉,下一步,北交所将持续完善各项配套制度机制,加强做市商监督管理和交易风险防范,推动北交所与新三板做市业务良性互动,提升市场估值定价功能,更好地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来源:新华社)
12
我国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数量达9671万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月1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9671万个,较年初增长18.96%。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理财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底,个人理财投资者数量为9575.32万人,占比99.01%。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278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47万只,较年初下降4.41%;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
从产品类型看,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6.40万亿元,占比为95.47%,较去年同期增加2.52个百分点。(来源:新华社)
13
“90后”人口十年翻倍
年轻人越来越青睐大湾区
“90后”人口变化是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指标,展现出大湾区在产业结构、居住环境、生活便利度等维度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据各地官方披露的历年人口数据统计,2010年至2020年,大湾区11市总人口从6382.2万人跃升至8634.5万人,新增的2252万人中,有36%是“90后”。2010年时,大湾区10-19岁人口数接近794万人。随着这些青少年长大成人,大湾区的20-29岁人口也达到了1606万人,翻了一倍不止。
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深的虹吸效应最强,近10年“90后”平均人口净增量均超过20万。2010-2020年间,广州“90后”人口从148.8万升至396.8万,增长166.6%;深圳也从105.8万升至416.6万,增长近300%。同时,过硬的经济实力和全面的产业发展体系,叠加广佛同城、深莞惠同城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加持,快速发展的东莞、佛山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青年人,其间“90后”人口分别增加112.2万、71.2万。
于是,在全国即将迈入中度老龄化国家门槛时,大湾区城市的人口结构却普遍显露出“年轻”的底色,甚至变得愈发年轻。据七普数据统计,2020年,大湾区11市中,有7市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低于10%。而全国这一数字为13.5%,北京与上海分别为14.2%、16.3%。同时,“90后”渐成大湾区人口主力。2020年,深圳、广州、东莞的“90后”(指20-29岁)占比均超过20%,相较2010年的“90后”(指10-19岁)几乎翻倍。整个大湾区这一比例达到18.6%,远高于全国的11.8%,较2010年也提升6.2个百分点。
年轻人之所以爱往大湾区跑,说到底还是因为工作与生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预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很快将超越东京湾区,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湾区。厚实的经济家当底下,是一场年轻人与大湾区之间的“双向奔赴”。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分析:“城市对年轻人最重要的吸引因素,还是就业,这是第一位的。以广州为例,城市产业发展带动了劳动力的空间移动,同时随着各类人才集聚广州,也改变了当地的就业格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4
广州两大母基金落户南沙
2月18日,由广州市政府指导、广州产投集团主办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和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举行。其中,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总规模1500亿元,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总规模为500亿元,均落户南沙,将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据介绍,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将以“子基金+直投”模式运作,重点投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消费等重要产业领域,与链主企业、产业龙头、头部机构合作,以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的大中型成熟项目为重点,为广州引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逐步构建形成超60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
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将发挥“以投促创”功能,服务广州科技创新战略,联动社会资本,用几年时间形成超2000亿的创投基金集群,致力于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创新投资母基金还特别设立了人才与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天使投资和种子投资专项基金,以高精尖领域和硬科技前沿领域初创型实体企业和未来产业项目为重点,支持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
会上,广州市南沙区政府与广州产投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广州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此次迎来两大母基金和研究院的落户,这将成为落实《南沙方案》的重要亮点。(来源:南方网)
15
广州南沙《八条措施》出台
加快引进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和人才
2月17日,广州市南沙区正式出台《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支持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八条措施》。这是南沙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实施涉外法律服务业“筑巢引凤”“暖巢金凤”计划的关键一招,将助力南沙法律服务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南沙区政府介绍,《八条措施》具体包括落户支持、成长进步奖、办公用房补贴、经营贡献奖、突出成就奖、人才引进补贴、人才发展补贴,以及给予特殊激励。《八条措施》相较于南沙以往出台的法律服务业扶持措施扶持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八条措施》的出台,将有力促进南沙涉外法律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为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提供政策支持。
南沙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八条措施》不再对政策适用区域进行限制性规定,适用范围为803平方公里的南沙全域;扶持对象覆盖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港澳律所驻内地代表机构、外国律所驻华代表机构和其他以涉外法律事务为主业的法律服务机构;并通过设置成长进步奖、经营贡献奖、突出成就奖等多种形式的奖项,确保更多扶持对象可以享受到政策红利,积极鼓励扶持对象做大做强。
较国内现行的其他同类扶持政策,《八条措施》扶持力度更大,申请条件更简易。比如法律服务机构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最高给予落户奖励500万元;人才方面,对于引进符合条件法律人才的单位和人才自身均可享受到最高10万元的补贴。
近年来,南沙区充分发挥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优势,全力推进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南沙国际片区建设,积极打造“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平台。目前,广州市首家粤港澳三地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广州市唯一一家域外法查明中心平台在南沙设立,首批4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中的3名选择在南沙执业。(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