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会员通讯第77期
发布时间:2023-05-24
编者按
国际观察 Global Review
01. 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世界经济仍受重创
国内要闻 China News
07. 超越日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
08. 先正达拟在沪上市,有望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
09.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把吸引外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10. 前4个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6.6%
11.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
12. 中国与中亚五国月度进出口规模首破500亿元
13.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突破10万亿元
01
联合国日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依然暗淡。在通胀率高、利率上升、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等诸多因素的冲击下,经济长期低增长的风险依然存在。
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3%,高于联合国1月份预测的1.9%。其中,2023年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0%,高于年初预测的0.4%;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4.1%,略高于年初预测的3.9%;最不发达经济体将增长4.1%,低于年初预测的4.4%。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2.5%,略高于2023年。
报告指出,尽管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均出现了顽固的通货膨胀,被迫纷纷提高利率,但发达经济体家庭支出和就业状况维持了韧性,加上中国走出新冠肺炎疫情,2023年世界经济状况好于此前预测。
尽管经济增长预期有所提升,但与疫情爆发前20年的平均增长率3.1%相比,经济前景依然低迷。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信贷环境收紧和外部融资成本上升,经济增长前景已经恶化。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预计今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略有增长,这进一步加剧了长期经济停滞的趋势。与此同时,报告预计最不发达国家在2023年增长4.1%,2024年增长5.2%,远低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7%的增长目标。
虽然国际食品和能源价格在过去一年大幅下降,但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仍然高企。预计2023年全球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2%,低于2022年达到20年最高水平的7.5%。虽然价格上涨压力预计将逐渐减缓,但许多国家的通胀仍远高于央行的目标。在当地供应中断、进口成本高和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粮食通胀率仍在上升,这对贫困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
美国、欧洲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市场继续表现出非凡的韧性,为持续强劲的家庭支出做出了贡献。在普遍存在劳工短缺和低失业率的情况下,工资增长有所回升。自疫情以来,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就业率创下历史新高,性别差距正在缩小。然而,异常强劲的劳动力市场使央行更难抑制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由于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需求疲软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收紧,全球贸易仍面临压力。预计2023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将增长2.3%,远低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但中国的重新开放有望增加国内需求,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进而对提振全球贸易产生积极影响。(来源:联合国)
02
国际金融协会(IIF)5月17日表示,与2022年底相比,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债务增加了8.3万亿美元,达到304.9万亿美元,是去年第一季度以来最高,也是史上第二高季度数据。
“全球债务现在比疫情前的水平高出45万亿美元,预计还将继续快速增加。”IIF在其《全球债务监测》季度报告中说。
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在2021年达到接近360%的峰值后,已稳定在335%左右,高于疫情前的水平。
IIF的研究人员写道,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成本上升继续给政府带来支出压力,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预计也将推动中期内国防支出的进一步增加”。
该报告还关注了去年利率快速上升对一些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报告说:“尽管最近的银行倒闭似乎更多是个体性的,而不是系统性的”,但 “对危机蔓延的恐惧已经促使人们从美国地区银行大量提取存款”。
IIF表示,担心小银行收紧贷款的做法会对一些企业和家庭造成更大的伤害。“鉴于区域性银行在美国信用中介中的核心作用,对其流动性状况的担忧可能会导致对某些部门的贷款急剧收缩。”
报告显示,在IIF的新兴市场(EM)国家范畴内,75%的国家第一季度以美元计算的债务水平有所增加,债务总额首次超过100万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的增幅最大。
一些较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受益于美元的相对疲软,这吸引了投资者购买其本币债务。但是对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来说,由于发达市场的利率上升导致利差收窄,或者由于借贷成本快速上升,使其入市发债变得更加困难,或者被挡在了市场之外。
IIF说:“随着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之间的利差收窄,新兴市场的本币债务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降低。”(来源:路透社)
03
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总统拜登和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在白宫就提高美国政府31.4万亿美元债务上限进行了会谈。
拜登在与麦卡锡的会谈开始时告诉记者,他对他们能够取得一些进展感到“乐观”。拜登表示,双方需要达成获得两党支持的协议,以便打动他们的选民,他并补充说可能仍然存在一些分歧。麦卡锡在两人会谈后表示,他与拜登的会谈“富有成效”,但尚未就债务上限达成协议。
民主党籍总统拜登和共和党籍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一直难以推进协议的进展。因麦卡锡向白宫施压,要求白宫同意削减联邦预算开支,而拜登认为这过于“极端”。
他们只有10天时间(到6月1日为止)就提高举债上限达成协议,否则将触发前所未见的债务违约。经济学家警告说,违约可能会造成经济衰退。
美国财政部22日重申,如果不提高债务上限,预计只能支付美国政府账单到6月1日,留给白宫谈判代表和国会共和党人达成协议的时间只剩下10天。
财长耶伦三周内第三次致信国会称,如果不采取行动提高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财政部将“极有可能”到6月初(最早在6月1日)就无法履行美国政府所有支付义务,这将引发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违约。
耶伦在信中说:“现在又获得了新一周的信息,我写信是为了说明,据我们估计,如果国会没能在6月初之前(可能最早在6月1日)采取行动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财政部很有可能无法履行政府的所有义务。”
耶伦曾多次警告称,如果国会不提高联邦借款限额,将会给美国和全球经济带来一场“经济和金融灾难”。她说,财政部的借贷成本已经增加,并敦促国会尽快采取行动,以避免甚至在违约之前就可能出现的负面后果。
耶伦在信中表示,“我们从过去的债务上限僵局中了解到,等到最后一刻才暂停或提高债限会对企业和消费者信心造成严重伤害,提高纳税人的短期借款成本,并对美国的信用评级产生不利影响。”(来源:路透社)
04
基于各国监管机构对加密资产服务供应商的监管不一,国际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组织(简称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有意提高全球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标准,为此征求公众意见。
IOSCO在5月23日发布加密货币和数码资产市场的政策建议咨询报告,并提出18项建议,主要涉及利益冲突、市场操纵、跨国风险和监管合作、托管和客户资产保护、运营和技术风险,以及如何接触散户。这份咨询报告由IOSCO旗下的金融科技工作小组负责制定。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助理局长林端利是金融科技工作小组主席,他在记者会上说,投资者除了要对加密资产服务供应商是否值得信赖加以谨慎之外,也要注意从业者是否设在监管不太严格的司法管辖区。
林端利说,报告中的建议将用来规范和监督具有跨境本质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机构是时候跨越国界和不同司法管辖区开展合作,以确保加密资产市场能保障投资者和维护市场诚信”。他还说,新加坡政府对于加密资产市场制定的监管制度,与报告中建议相一致。
IOSCO针对上述建议展开公众咨询,将在今年7月31日截止,并希望在今年年底之前定案。
IOSCO在全球共有130名成员,监管全球95%以上的证券市场,IOSCO董事会由35个地区的证券监管机构组成,新加坡是其中之一。
IOSCO主席瑟维(Jean-Paul Servais)说:“IOSCO董事会提供大力支持,确保所有IOSCO成员能及时落实建议,以限制监管套利风险。随着各成员之间增强合作,并通过全球框架来监管市场,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并威慑那些不合规者。”
加密货币交易平台FTX去年11月突然破产,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FTX创始人弗里德与他创立的投资基金公司Alameda Research之间的关联交易更是遭人诟病,这进一步推动各国监管机构对加密资产市场加以约束,避免投资者权益受到侵害和操纵。
欧洲议会今年4月20日批准首个全面规范加密资产市场的法案,涵盖比特币、以太币和非同质化代币等可交易代币。新法案通过后,还需各成员同意才能完成立法程序,预计从2024年7月起,逐步在全欧盟范围内推广实施。(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05
第19届世界气象大会22日在日内瓦开幕。本届大会将就加速和扩大国家层级的行动进行高级别对话,以确保2027年底前全世界人人享有气象预警服务。
世界气象组织22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1970年至2021年间,全球各地报告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洪水相关事件引发的灾害达11778起,导致超过2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4.3万亿美元。
不过,报告也提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得益于气象预警改进和灾害管理协调,气象灾害导致的伤亡人数已大幅削减。全世界报告的死亡人数90%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球有记录的灾害死亡人数共22608人,相较于前10年的年均数进一步下降。
在亚洲,1970年至2021年间,由极端气象事件引发的灾害有3612起,造成984263人死亡,热带气旋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从经济损失来看,在此期间全球因极端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中,超过60%由发达经济体报告,仅美国的损失就高达1.7万亿美元,占51年里全球气象灾害经济损失的39%。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其经济规模而言,遭受了不成比例的高额经济损失。
“不幸的是,最脆弱的社区首当其冲受到与天气、气候和洪水相关危害的影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在新闻公报中说,多亏有了气象预警和灾害管理,那种灾难级的死亡率已成为历史。(来源:世界气象组织、新华社)
06
法国官方当地时间22日发布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行动计划,旨在推动法国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减少50%。
该计划主要针对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工农业等领域,仍须通过法国官方进一步讨论并提交议会审议。按照已披露的日程,相关行业的部长和能源、农业等相关领域人员将进行一系列主题会议,以便在6月底之前完善有关计划,并为届时举行的“生态理事会会议”做好准备。
法国总理博尔内当天对有关计划的出炉表示欢迎。她指出,气候变化的挑战是巨大的,我们必须加强在生态转型方面的行动和投资。她暗示企业应在减排方面做得更多,其次才是家庭和地方政府。
法新社报道称,法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的水平相比降低了25%,但若要达到减少50%目标,则需要“重大努力”。报道指出,法国官方此前推动的燃油税和增加车辆排放限制引发了抗议活动。
不过近期人们对气候变化愈发关注,主要是由于去年法国发生的大范围炎热干旱,导致农作物枯萎和影响广泛的水资源短缺。上周发表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法国今年炎热干旱和水资源短缺问题可能比去年更加严重。法国总统马克龙已表示,将在他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把应对气候变化议题放在重要位置。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若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内,需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到2030年前该排放量要比2010年减少43%。(来源:法新社、中新社)
07
2023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加的同时,日美欧车企纷纷从俄罗斯撤退,也使中国对俄出口攀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为107万辆,同比增长58.1%。而日本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同期汽车出口量为95万辆,同比增长近6%。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进入4月后,中国的汽车出口仍保持增长。据预测,全年汽车出口有望达到400万辆,同比增长约三成。
据报道,中国在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近年来,中国政府把握住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趋势,通过发放补贴、减免税收、完善充电设施等方式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行业。
新能源汽车对扩大汽车出口起到了推动作用。2023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几乎翻番。据报道,该领域出口量最大的品牌包括特斯拉、上汽和比亚迪等。特斯拉的上海工厂主要面向欧洲、日本等地出口,其今年一季度出口量同比增长约20%。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前三大出口目的地分别是比利时、澳大利亚、泰国。即便是在日本企业占据优势的东南亚,中国也凭借电动汽车占据大量市场份额。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5月18日报道称,多年来,日本一直是全球汽车出口冠军。不过,今年一季度中国的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拿下全球第一。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商品出口金额排名前10位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墨西哥、英国、比利时、日本、澳大利亚、德国、阿联酋和韩国。它们约占全部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48.5%。
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汽车市场增长强劲。据俄罗斯卫星社报道,2022年俄罗斯人购买了12.18万辆中国轿车。俄罗斯《消息报》称,2023年一季度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达42.5%。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如果一季度的出口趋势持续下去,中国2023年的汽车出口将达到400万辆。这样一来,中国很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来源:《日本经济新闻》)
08
先正达拟在沪上市,
有望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
总部位于瑞士的种业巨头先正达集团(Syngenta)计划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筹资650亿元人民币,有望成为今年全球最大IPO,这将有助于提升海外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境内股市的兴趣。
先正达的上交所主板上市申请上星期五(5月19日)获受理。在上交所今年3月份突然取消该公司科创板上市审议会议后,中资股东转向推进先正达申请主板上市。
和玉资本管理合伙人哈伯格说,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因为主板市场更成熟并且更具流动性”,也与中国寻求通过改进监管和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途径来吸引海外投资者的目标相符。
锐联首席投资官许仲翔也说:“上交所和北京都希望看到IPO成功。北京希望更多跨国公司在境内证交所上市。这将进一步帮助中国成为一个可靠的资金中心。”
中国去年A股IPO募资规模高居全球之冠,虽然今年以来的募资步伐有所放缓,但269亿美元(363 亿新元)的筹资额仍然高于美国、欧洲和日本股市的总和。(来源:彭博社)
09
5月22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上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美资企业在华经营情况以及对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上海美国商会以及强生、3M、陶氏、默克、霍尼韦尔等美资企业代表参加座谈。
王文涛指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吸引外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向好态势,市场潜力持续释放,这些都将为包括美资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来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商务部将继续精准、高效做好外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与各国企业共享中国庞大市场和开放发展的红利。
王文涛强调,中美两国经济深度融合,双方在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整个世界。中方将继续欢迎美资企业在华发展,实现共赢。
与会美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感谢商务部特别是重点项目工作专班为外资企业提供的服务保障,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愿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来源:商务部、《证券日报》)
10
商务部5月22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中国对外投资持续增长,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89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6%(折合4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7.6%)。
数据显示,1至4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5.3亿美元,同比增长9%,占同期总额的17.8%。
数据还显示,1至4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87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6%(折合420亿美元, 同比增长2.7%);新签合同额406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折合592.8亿美元,同比下降5.3%)。
同期,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30.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97.4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额的54.9%和50.2%。(来源:新华社)
11
5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
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软件业务收入达1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5%。
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增长至58.6%和77.0%。
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79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7.2%,创历史新高。
数字企业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中国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联网企业总研发投入达3384亿元,同比增长9.1%。科创板、创业板已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数字领域相关企业占比分别接近40%和35%。(来源:人民网)
12
具体来看,进口方面,前4个月,中国自中亚五国进口煤、原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324.5亿元,占同期中国自中亚五国进口总值的55%;进口金属矿砂105.9亿元,同比增长13.7%。此外,中亚国家丰富的优质农业资源为双边农业合作走深走实提供了更多机遇,同期,中国自中亚五国进口农产品25.8亿元,增长42.9%。
出口方面,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机电、劳动密集型产品“并驾齐驱”。前4个月,出口机电产品515.8亿元,同比增长68.3%,占同期中国与中亚五国出口总值的45.2%;出口纺织服装、鞋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474亿元,增长75.2%,占41.6%。
从经营主体看,前4个月中国民营企业对中亚五国进出口1108.8亿元,同比增长64.6%,占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总值的64.1%,提升10.6个百分点,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
为促进中国同中亚五国贸易畅通,当前,海关部门积极推动中国与中亚毗邻国家公路口岸恢复客货运输常态化运行,进一步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此外,为促进农食产品贸易发展,海关还积极推动中亚国家粮食、水果、油料、乳品、畜牧产品等优质农食产品输华,持续扩大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
据悉,目前中亚国家有百余种农食产品可对华出口,批准注册企业超过4000家;海关已面向中亚国家开通8条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实现了公路口岸全覆盖。(来源:新华社)
13
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资金首次突破10万亿元,增长3.6%,重点支持基层“三保”等领域。 什么是基层“三保”?一般来说,“三保”指的是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其中, 保基本民生,主要是按照国家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制定的基本民生保障政策,包括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支出。
保工资,则包括公务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等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工资附加等支出。
保运转,指的是为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自身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办公设备购置费等支出。(来源:央视新闻)
免责声明:本产品是在公众媒体或其他第三方公开披露的信息基础上摘编而成。国际金融论坛(IFF)对其承载的信息、图表、数据等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本产品内容不代表IFF的观点和意见,所提供的信息仅供接收者参考,任何人依赖本产品的任何信息、观点、图表、数据行事而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行事者自负,与IFF无关。本产品内容的版权由IFF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