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会员通讯第93期

发布时间:2023-09-13

图片

编者按

“面临一连串逐渐恶化的挑战”,需进一步重振多边主义。联合国2.0从数据、创新、数字解决方案、前瞻力和行为科学5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促进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在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转变运作方式。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显示,8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回落2.1%,与2022年3月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了24%,全球谷物供应形势整体较为宽松。
G20峰会通过《新德里宣言》,承诺采取切实行动应对全球挑战;首届非洲气候峰会发布的《内罗毕宣言》,呼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携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敦促发达国家兑现相关的出资和技术援助承诺。
中国方面,伴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的进一步释放,8月份CPI同比由降转涨,PPI环比上涨,消费市场继续恢复,供求关系持续改善,但各项政策仍需继续保持力度。因此,财政部近期出台多项优惠措施,以税费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纾困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促进保险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国家发改委集中发布了4894个重点项目,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IFF会员通讯将持续关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分享最新的资讯及专家观点。

国际观察 Global Review

01. 联合国2.0: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需变革联合国系统
02. 粮农组织:8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回落2.1%
03.  G20峰会闭幕 承诺加快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
04. 首届非洲气候峰会通过《内罗毕宣言》
05. 拉美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创新高
06. 全球公司将加大安保支出,应对经济社会动荡下不断增加的威胁

国内要闻 China News

07. 财政部:以税费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纾困发展

08.中国8月份CPI同比由降转涨 消费市场继续恢复
09. 金融监管总局:下调风险因子,险资入市进一步打开空间
10. 国家发改委集中推介4894个重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11. 中国七省市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12. 今年暑假港人“北上”超900万人次,大湾区深度融合再提速

 

 

01

联合国2.0: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需变革联合国系统

 

图片

近日,挪威和印度尼西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与秘书长办公厅共同举办了联合国2.0愿景圆桌会议。会上,多位联合国官员和专家解释了联合国2.0的潜力与战略。

联合国2.0的核心也称为“变革五重奏”,即数据、创新、数字解决方案、前瞻力和行为科学解决方案的有力结合。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联合国2.0变革的重点是培养在数据、数字、创新、前瞻力和行为科学方面的先进能力,以取得更坚实的成果、会员国的更多支持,以及更快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主管全球传播事务副秘书长梅丽莎•弗莱明(Melissa Fleming)在发言中强调了变革的必要性,并着重指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促进和平与繁荣擘划了蓝图,但目前偏离了正轨。为响应日益高涨的变革需求,联合国2.0代表了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在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运作方式的转变。
主管政策事务的副秘书长盖•莱德(Guy Ryder)解释说,联合国2.0的使命在于使联合国各组织具备相应的现代专业知识,成为会员国在21世纪有效的合作伙伴。
主管管理战略、政策和合规事务的副秘书长凯瑟琳•波拉德(Catherine Pollard)解释说,联合国2.0的主要受益者是其服务的193个会员国的人民,同时联合国2.0也将助力联合国各组织发展新的技能、新的人才、新的目标,以更好地履行联合国的使命。
与现代世界的许多事物一样,联合国2.0将以数字解决方案和尖端技术为支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席数字官罗伯特•奥普(Robert Opp)提倡发挥新技术的潜力,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他说:“当‘变革五重奏’在整个联合国系统成功实施时,联合国在应对新挑战和帮助会员国方面的灵活性将大幅提高。”
联合国正在积极支持会员国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截至目前,联合国已在90多个国家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网络,这个平台旨在分享技术、数据和其他领域的新专业知识。
行为科学也在“变革五重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多学科领域融合了心理学、经济学、传播学、数据科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洞见。
与会者相信,有了新工具的加持,联合国未来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来源:联合国官网)

 

02

粮农组织:8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回落2.1%
 
 
 

 

 

 

图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8日公布谷物供求简报和食品价格指数报告。据报告显示,8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回落2.1%,与2022年3月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了24%。

除大米和食糖价格指数上涨外,其他农食品价格指数整体下降。报告指出,植物油价格指数环比下降了3.1%,部分抵消了7月高达12.1%的涨幅。世界葵花籽油价格也出现了近8%的下跌,主要原因是全球进口需求减少,且主要出口国供应充足。此外,美国大豆作物条件改善拉动大豆油世界报价下行,而国际棕榈油价格受东南亚主要生产国季节性产量上升的影响小幅下跌。

受季节性供应增加等因素影响,谷物价格指数8月环比下降0.7%。其中国际小麦价格下跌3.8%,反映了主要出口国季节性供应量的增长;国际粗粮价格也下降了3.4%,原因是巴西创纪录的收成和美国即将开始收获共同保障了全球供应充足。

受供应增加、部分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影响,乳制品价格指数8月环比下跌4.0%,其中全脂奶粉国际报价跌幅最大。肉类价格指数8月环比下降3.0%,其中羊肉价格跌幅最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米和食糖价格指数八月有所上浮。其中大米价格指数八月份环比上涨9.8%,创15年来的名义高点,这是由于受主要大米出口国印度在7月实施籼稻精米出口禁令影响。与此同时,食糖价格指数在八月环比增长了1.3%,同比增长约34%。

据谷物供求简报预计,2023年谷物产量或达28.15亿吨,而2023~2024年度世界谷物消费量预报数为28.07亿吨。简报认为,尽管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将减少2.6%,但全球粗粮产量将同比增加2.7%,大米产量预计较去年增长1.1%。

2023~2024年度季末世界谷物库存量最新预报数为8.78亿吨,同比增加2.2%,全球谷物库存量与消费量之比为30.5%。简报认为,全球谷物供应形势整体较为宽松。(来源:人民网、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

 

03

G20峰会闭幕 承诺加快实现
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

 

图片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八次峰会1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闭幕,峰会通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新德里峰会宣言》,承诺采取切实行动应对全球挑战。

宣言表示,全球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层出不穷的挑战和危机逆转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进程。宣言强调支持可持续、包容和公正的全球转型的发展模式,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宣言说,G20领导人决心以伙伴关系推进具体行动,并承诺加快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全面有效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宣言重申通过重振多边主义、改革和国际合作应对挑战。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和金融机构决策过程中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重申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为各方营造有利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推进世贸组织改革,在2024年前建立运转良好的争端解决机制。确保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相互支持,符合世贸组织和多边环境协议。
宣言呼吁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表示支持联合国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强调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在前一日举行的峰会上,G20成员达成一致,邀请非洲联盟(非盟)成为正式成员。宣言欢迎非盟成为二十国集团永久成员,将通过《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等继续支持非洲。
下一次G20峰会将于2024年11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来源:新华网)

 

 

 

04

首届非洲气候峰会通过《内罗毕宣言》

 

 

图片

为期3天的首届非洲气候峰会9月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闭幕。20多位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数千名政府官员、学者等围绕气候危机背景下的非洲立场、非洲国家应对气候挑战的具体计划以及扩大气候融资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会议通过了《非洲领导人关于气候变化的内罗毕宣言及行动呼吁》(《内罗毕宣言》),呼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携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敦促发达国家兑现相关的出资和技术援助承诺。
《内罗毕宣言》指出,非洲拥有世界上最年轻的人口结构,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有巨大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非洲国家领导人在宣言中建议,国际社会协助非洲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从2022年的560亿瓦特提升至2030年的3000亿瓦特。宣言还呼吁建立一个新的融资架构,以满足非洲的融资需求,并敦促发达国家兑现相关的出资和技术援助承诺。
峰会上,联合国分享的数据显示,2022年至2030年,非洲因气候变化遭受的损失预计最高可达4405亿美元。肯尼亚总统鲁托说,非洲国家每年因此遭受的损失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至10%。
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发达国家在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COP15)上承诺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但迟迟未能兑现诺言。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的数据显示,非洲大陆要实现2030年气候目标,每年需要约2770亿美元实施绿色发展项目,但目前非洲每年的气候融资仅为300亿美元。鲁托在峰会发言中表示,非洲大陆14亿民众急需资金和技术支持。
在峰会讨论过程中,多位与会嘉宾呼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鼓励国际社会支持非洲金融机构,以帮助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改善宏观经济状况,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国际金融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伙伴,才能协助这些国家以公正合理的方式实现绿色转型。
此次峰会的主题为“推动绿色增长,为非洲和世界提供气候融资解决方案”,非洲国家希望以峰会为契机,协调统一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

 

05 

拉美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创新高

 

 

图片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拉加经委会”)近期发布的《202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报告》显示,2022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5.2%,创历史新高。

报告称,2013年至2021年流入拉美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从未超过2000亿美元,但2022年拉美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超过2245亿美元。其中,巴西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国家,近915亿美元,占地区总额的41%;墨西哥、智利排名其后,分别占比17%和9%。阿根廷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154亿美元,是2012年以来该国的最高水平。哥斯达黎加是中美洲主要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圭亚那是加勒比地区第一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
从投资流向看,2022年拉美地区已宣布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总额增长了93%,接近1000亿美元,项目主要集中在化石燃料、汽车行业和可再生能源行业。54%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了服务业,制造业和自然资源行业吸引的投资也呈显著增长趋势,占比分别达到30%和17%。
近年来,拉美国家积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多样化政策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巴西政府通过给予外国投资者国民待遇、进一步开放市场、实施基础设施一揽子特许经营项目——“投资伙伴计划”等举措吸引投资。智利政府通过进一步发挥投资促进局等专业机构优势,吸引更多外国投资。
2022年,外国直接投资在拉美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提升至4.0%,相关投资在推动地区国家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拉加经委会的报告建议,地区国家更有针对性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将其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战略工具。报告同时建议,将能源转型确定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目前,拉美地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报告强调,如果该地区能够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矩阵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承接更多投资和产业转移。外国直接投资将在加快地区能源转型、促进技术转让和扶持新兴技术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拉加经委会执行秘书何塞·曼努埃尔·萨拉萨尔—希里纳奇斯表示:“未来各国应该把重点放在生产性发展政策上,包括价值链增值、人力资源开发、物流基础设施等。”(来源:人民日报)
 

06

全球公司将加大安保支出,
应对经济社会动荡下不断增加的威胁

 

图片

近日,美国安保和人力资源公司Allied Universal发布的《世界安全报告》——一项针对30个国家1775名首席安全官的调查显示,全球大型企业近一半的安全主管预计,明年将大幅增加安全预算。他们认为,经济和社会动荡将导致更多盗窃、欺诈和敏感信息泄露事件发生。

调查发现,这些公司存在内部员工窃取或是外部人员盗取公司高端商品和知识产权的情况,其中北美地区受到严重影响。2022年,因类似非网络安全事件,受调查公司损失了超过1万亿美元,足以同更引人注目的网络攻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提并论。

当被问及明年预算会发生什么变化时,46%的受访者表示将“大幅增加”,这将进一步造成全球企业成本的增加。

Allied首席执行官Steve Jones介绍,虽然大部分欺诈、假冒和知识产权损失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但一些敏感信息的内部泄露由社会原因引起的,如政治动机等。

报告希望能够通过调查评估安全漏洞的成本和规模,并找到导致这些漏洞的原因。报告将高通胀和生活水平恶化引起的经济动荡,以及气候变化和社会动荡列为可能导致安全漏洞的问题。

在北美,41%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员工或承包商侵犯版权的行为,32%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外部人员导致的实物财产损失,比如科技和零售行业的高端商品被盗,制药行业的假冒产品,数据中心也面临着能源中断和网络攻击的安全风险。

当被问及未来的支出时,4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打算投资人工智能(AI)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控,以更快地发现威胁。(来源:路透财经早报)

 

07

财政部:以税费政策“组合拳”
支持企业纾困发展

 

图片

9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延续、优化、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情况。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介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财政部2023年以来研究出台了一批针对性强的新措施,并积极谋划了一批储备政策,着力系统打出一套税费政策“组合拳”,实打实支持企业纾困发展。

2023年以来出台的新措施主要聚焦七个方面。
第一,聚焦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一是在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将涉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到期税费优惠政策统一延续到2027年底,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二是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轻用人单位负担。三是从财政资金引导、保障融资需求、政府采购政策、扶持稳岗就业这些方面,进一步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
第二,聚焦促增收、扩消费。一是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三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二是延续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三是换购住房个人所得税退税等优惠政策。切实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第三,聚焦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是聚焦研发投入、创业投资、研发设备、重点产业链、鼓励创业创新五个方面,延续和优化完善多项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聚焦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一是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巩固和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二是延续实施民用航空发动机和民用飞机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出台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政策,推动先进制造业升级发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五,聚焦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延续沪港通、深港通和基金互认、支持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创新企业存托凭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等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对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第六,聚焦推动稳外贸、稳外资。
第七,聚焦支持防范化解风险。
王东伟强调,七个方面的政策注重连续性、前瞻性、精准性和协同性。下一步,财政部将在协同高效抓好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策储备研究,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着力为经营主体纾困解难,更好推动经济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来源:第一财经)
 

08

中国8月份CPI同比由降转涨 
消费市场继续恢复

 

图片

国家统计局9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0%,环比上涨0.2%。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分析,8月份,消费市场继续恢复,供求关系持续改善,CPI环比涨幅略有扩大,同比由降转涨。
从同比看,8月份CPI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0.1%。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7%,降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下降约0.3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5%,影响CPI上涨约0.41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8月CPI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董莉娟表示,受部分地区极端天气影响调运、养殖户压栏惜售及中央储备猪肉收储支撑市场信心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11.4%;鲜果供给充足,价格下降4.4%,降幅比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8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保持稳定。
说明伴随着各项宏观政策适度刺激、合理宽松、及时补强,以及逆周期调控的空间进一步释放,各项增量措施的扩内需效果不断显现,供需两侧进一步平衡的态势更为明显。
董莉娟分析,受部分工业品需求改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PI环比今年以来首次转正,同比降幅收窄。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2%。受沙特减产、夏季出行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上涨带动国内能源开采、加工行业价格环比上涨超过5%;国内基建项目施工进度加快,加之政策力度加码提振市场预期,部分行业补库需求增加,铁矿石、铜、铝等主要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0.4%至1%。
从同比看,PPI下降3.0%,降幅比上月收窄1.4个百分点。
8月份通胀数据改善,结合此前公布国内制造业PMI新订单扩张,反映国内需求复苏动能在增强。工业企业出厂价格指数改善快于购进价格指数,也反映在国内市场需求改善,政策支持情况下,工业部门整体经营状况在好转,此前公布的工业利润、产能利用率及制造业生产均呈现改善态势。
核心CPI环比持平、同比涨幅不变,服务强而商品弱,整体稳健但谈不上强劲,因此需要稳增长、扩内需政策继续保持力度。考虑到有效需求仍需呵护以及通胀不足背景下实际利率偏高的情况,在9月份降准的机会窗口后,后续仍有进一步降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来源: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

 

09

金融监管总局:下调风险因子,
险资入市进一步打开空间

 

图片

为促进保险业回归本源和稳健运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保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监管标准不变的基础上,根据保险业发展实际,优化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知》共十条,主要内容包括差异化调节最低资本要求,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源、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等。
在引导保险公司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通知》对于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份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调整为0.4。对于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中未穿透的,风险因子从0.6调整为0.5。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投资收益长期考核,在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中公开披露近三年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
一般而言,风险因子就是保险公司投资和经营业务的资本占用,下调风险因子,将提高保险公司的资本使用效率。
在市场分析看来,风险因子的降低,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为险资入市进一步打开空间,对活跃资本市场有一定意义。
此外,《通知》引导保险公司支持科技创新。保险公司投资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风险因子赋值为0.4。保险公司经营的科技保险适用财产险风险因子计量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
《通知》中对保险公司投资上市公司、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和经营科技保险的最低资本计量的风险因子进行了一定幅度下调。一方面,风险因子的优化,是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在风险计量上更为精准的体现。同时,风险因子的降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资本要求,促进保险公司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提高经营业绩;另一方面,这项政策能够很好地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通过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长期资金,特别是有针对性地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保驾护航,保障其健康稳定发展。(来源:第一财经、中国证券报)

 

10

 国家发改委集中推介4894个重点项目,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图片

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8日通过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集中发布了489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27万亿元,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推介的项目,从行业领域看,城建、农业、旅游等项目数量较多,城建、公路、水路港口等项目规模较大。从地区分布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推介2213个、1020个、1497个、164个项目。从参与方式看,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控股或参股项目公司等多种方式,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运营。(来源:新华社)

 

11

中国七省市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图片

6日,中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在“融入碳交易战略布局助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分论坛上,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经济部主任韩文亚介绍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发展情况。

他介绍,目前,中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探索不同特点地区碳市场建设途径,7省市试点碳市场覆盖7种温室气体、十余个行业,近十年累计成交额152.63亿元。
据介绍,碳交易机制作为显性碳价机制,在多数发达国家是推动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的政策工具。
全球各类碳市场分别覆盖了1至7种温室气体,分别纳入工业、电力、航空、交通、建筑、废弃物和林业等行业,碳排放量分别占其所在地区碳排放总量的18%至85%,碳排放总量约占当前全球碳排放总量23%,年度配额上限从500万到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不等。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交易量最大、运行时间最长的碳市场,年覆盖排放量约18亿吨,交易量100亿吨左右,主要是期货交易,碳价高达80欧元/吨。
韩文亚说:“全国碳市场年覆盖我国火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全球覆盖规模最大,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2.30亿吨,两年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
2019至2020年是中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国共纳入发电企业2162家,配额履约完成率为99.5%。
韩文亚介绍,在试点工作基础上,中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有序,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交易价格每吨在40至60元范围内波动,未出现暴涨暴跌现象,基本反映电力行业降碳成本。(来源:中国新闻网)

 

12

今年暑假港人“北上”超900万人次,
大湾区深度融合再提速
 

图片

香港入境事务处统计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29日,已有超过900万人次港人入境深圳,到港的内地旅客及其他旅客为533万人次。

从今年1月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到“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内地游客蜂拥挤满“购物天堂”香港的同时,港人“北上”消费的热度也持续高涨。跨境流动呈现“双向奔赴”趋势。
据深圳皇岗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统计,7月1日至8月31日,经深圳皇岗、福田口岸和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出入境人员逾1088万人次。
通关车流量方面,“港车北上”实施两个月以来持续火爆。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8月31日对外公布,7月1日至8月30日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旅客数量超过30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数量达55万辆次,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47.8%和266%,均处于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位。
“跨境消费”也持续升温。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7月,深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0.66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少不了“北上”港人的消费助力。
香港入境处最新统计,仅今年7月就有超过468万人次香港居民北上,估算消费金额达到40亿港元。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访港旅客约1650万人次,其中内地旅客约1308万人次。
跨境消费背后,有市场“无形的手”助力,更有政府多措并举推动。
今年3月,深圳落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自助发卡机,港人可使用“八达通”APP自助兑换粤港澳大湾区硬钱包卡充值,为短期过境港澳人士提供便捷高效的消费支付服务;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季,29个展播综合体在广州海心沙直播,发放超10亿元消费红包;7月“港车北上”落地实施,惠及45万香港车主……粤港澳三地积极联合各方推出系列举措,加速推动跨境支付更便捷、跨城交通更畅联、消费优惠更实在。
大湾区交通、物流网络的“硬联通”在提速,金融、标准、创新合作等规则机制的“软联通”也在加速推进。
金融方面,深圳各区积极开展深港跨境信用改革,深圳市口岸还设立临时便民金融服务点,协助香港旅客掌握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扫码支付功能。
医疗领域的“港澳药械通”政策试点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扩展至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的医疗机构。
从跨境消费体验,到对文化、风俗、习惯的理解,意义不止于扩内需、促消费,还在于对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加速促进。(来源:南方日报)

 

图片

 

免责声明:本产品是在公众媒体或其他第三方公开披露的信息基础上摘编而成。国际金融论坛(IFF)对其承载的信息、图表、数据等的可靠性、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本产品内容不代表IFF的观点和意见,所提供的信息仅供接收者参考,任何人依赖本产品的任何信息、观点、图表、数据行事而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行事者自负,与IFF无关。本产品内容的版权由IFF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图片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