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中短期展望丨中国经济论坛
作者:程蕾
来源: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3-11-02
本期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呈现的是国际金融论坛(IFF)20周年全球年会的精彩内容。IFF学术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专家张燕生,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及北亚首席经济师丁爽和IFF学术委员、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资深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共同对中国经济中短期发展进行解读和展望。
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之源,那么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又是什么?
提振市场情绪和信心,改善中长期预期的关键在哪里?
中短期中国经济的看点和亮点在哪里?
短期内面临的挑战和政策要点是什么?
长期来看,中国如何维持可持续的、更具包容性的增长?
怎样理解对市场情绪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如何解决中短期市场隐忧,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中国出口的“新三样”,是什么?
现阶段适宜出台强刺激政策吗?
实现经济长期中高速发展,金融体系需要如何改革?
为什么说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还有很多可以发挥的余地?
如何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潜能?
如何完善推动增长的制度框架和监管框架?
本期嘉宾主要观点:
张燕生
IFF学术委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专家
1.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的疫情影响、经济转型和国际环境变化的三大挑战不可低估
2.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5%的增长目标
3.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疫情三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增长2.8% ,低于4.3%的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4.稳外贸的难度加大,我国外贸亟需转型
5.影响中国外贸的三大因素
--外需萎缩
--地缘政治
--中国外贸企业的转型力度
6.进入新经济阶段,以创新来驱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7.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等6省市研发投入强度超3% ,是中国创新驱动增长的第一阵营
8.有12个省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开始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是中国创新驱动的第二阵营
9.中国创新驱动第三阵营共有13个省市自治区,仍处于资源驱动的阶段
10.弥补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就要把基础研究搞上去,同时要转变体制机制
11.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源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以及技术进步等进行推动
12.电动车、光伏、锂电池成为中国出口的“新三样”,是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13.促增长中短期政策发力建议:需通过改革完善逆周期调节、以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推动宏观调控治理
14.中国经济中期发展要提振大宗消费,长期发展要构建有利于扩大内需的制度条件
15.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需推进放管服便利化改革、解决准入和退出机制的矛盾和短板问题,并与国际高标准营商环境对接
丁 爽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及北亚首席经济师
1.近期短期的经济指标和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正在转好
2.名义增长数值低于实际增长与物价低迷等因素,对市场情绪产生不利影响
3.近期市场的积极因素:出口新订单增加、PPI似乎已经触底、工业库存增长率开始上行、工业企业利润连续两月实现同比增长
4.社会融资总额增长明显高于GDP,货币政策相对比较宽松
5.财政政策方面,要把现有的财政赤字用足,不要留余地
6.经济出现反弹时,不适宜出台强刺激政策,更重要的是利用较宽松的政策环境进行结构性改革
7.恢复民营经济和家庭消费的信心以及调动民营经济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8.强调发展是首要任务有利于改善市场情绪和提振信心
9.妥善解决不良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通过调整使资源配置更高效,从而维持经济较长时间的中高速增长
10.中国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机会
埃斯瓦尔·普拉萨德
IFF学术委员
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资深教授
1.中国没有推出“大水漫灌”的货币刺激政策非常明智
2.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还有很多可以发挥的余地
3.房地产不会在中国引发金融危机,政府有足够的工具解决问题
4.中国需要解决金融体系的低效率问题,所有低效问题都会产生代价
5.刺激措施往往都是短期的,并不见得是实现持续强劲增长的真正需要
6.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至关重要
7.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是生产率增长的关键
8.民营企业要通过技术升级向高价值链迈进
9.民间投资疲软和居民消费不振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10.中国需要思考推动增长的制度框架、监管框架以及更好的公司治理,这些将有助于经济更好的发展
11.建立双循环和自主创新的支持框架将有助于中国发挥更大潜能
电视节目播出敬请关注第一财经频道、香港NOW TV 12月2日23:00;12月3日08:30;12月4日17:05;12月7日17:00;12月9日08:30;12月10日22:50。东方财经浦东频道:12月9日、10日10:00 16:30---《中国经济中短期展望》。
项目制作人:
傅 娆
制片编导:
吴 磊
许 姗 姗
王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