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IFF专栏第8篇:新时代中国企业出海:挑战、机遇与全球共赢
作者:梁锦松
来源:IFF
时间:2025-03-06
如果要对当前的形势进行评价,我想我们先从宏观的视角来看。与特朗普第一次担任总统时相比,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七国集团(G7)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已经显著降低。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但如今的全球格局已经远远超越了G7所能代表的范畴,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其他任何人担任美国总统,我们看到,美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去遏制中国的发展。这种遏制政策并不新鲜,历史上我们也曾见证过类似的情况。美国一贯试图压制任何可能对其全球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而现在这一目标是中国。过去,他们也曾对其他西方国家采取过类似的策略。因此,我认为,中国企业需要为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做好准备。这个时代与我们过去所经历的完全不同。目前,中国企业通过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竞争力,这为它们“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对我的朋友们说,在未来的5到10年内,我们将看到新一波中国企业加速出海。
我们以特朗普上台后的中美关系作为讨论的出发点,但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只是中美之间的问题,而是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复杂的全球化世界。
同时,我相信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思维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我经常对朋友们这样形容:在西方,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像国际象棋,追求的是明确的赢家和输家;而在中国,我们的思维更接近围棋,注重的是如何建立和扩大影响力。在围棋中,胜利的关键不在于直接打败对手,而在于通过布局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掌控全局。同样地,在现实世界中,建立影响力的关键并不是通过压制或击败别人,而是通过广交朋友、寻求共同利益来实现共赢,这是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方式。类似的思维差异也体现在其他领域。例如,在武术中,西方更强调拳击,以力量取胜,讲究直接和刚猛的对抗;而中国则讲究太极,以柔克刚,通过巧妙的借力方法化解对方的力量。这些方式和思维的差异是我们在制定战略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
我们注意到,许多中小型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出海,或者正在出海的路上。这些企业涵盖了制造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个细分领域。那么,中国企业应该选择哪些目标市场“走出去”呢?这需要根据每个企业的业务目标来决定。您的目标是想要占领新的市场、获取新的资源、降低成本,还是获得技术优势?不同的目标将决定不同的出海选择。同时,企业在出海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市场潜力、经济和贸易关系、目标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基础、监管环境及文化上的互通性。地理位置是否足够接近、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是否稳定、能否在当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品牌、合作模式和合资企业的要求,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出海决策。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首选的目标市场包括东南亚、发达经济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例如哈萨克斯坦。同时,也有部分企业选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这表明,中国企业在出海时,必须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匹配的策略,既要降低风险,也要有清晰的增长路径。也就是说,在出海之前,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例如,中国商务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企业可以加以利用。同时,香港地区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香港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贸易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为中国企业提供支持。此外,企业还可以聘用当地的咨询公司,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以确保顺利进入目标市场,并实现平稳运营。
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展望未来5至10年,我认为我们将迎来新一轮中国企业的“出海潮”。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降低风险、规避潜在问题,将是所有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市场环境是非常内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未来几年出海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我在南丰集团还有另一家我创立的企业,专注于医疗领域,这是一个主要面向中国内地市场的企业。医疗行业仍然是一个小风口,因为中国正面临老龄化问题,而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健康、长寿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中国企业与当地企业以及当地经济的合作,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全球的共同繁荣与和平。我认为出海的目的应该是三赢,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共享,更应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平共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因此,我们的视野不能仅局限于自身企业或国家,而是需要更多关注合作伙伴的经济、环境,以及如何为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只有具备这样的目标和视野,出海才能真正实现三赢。
在这个方面,我认为中小企业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何出海,关键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像香港和新加坡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美国孤立主义抬头的背景下,香港可以帮助中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实现更紧密的连接。例如,美国此前对某些国家实施制裁,不仅切断了其SWIFT支付系统,还冻结了外汇储备。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是否可以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全球支付结算系统,从而规避过于依赖单一系统的风险?目前,香港的监管局正与中国人民银行及其他中央银行合作,探索另一个支付系统——IBPS。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也加入其中。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国家越来越多,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短期内或中期内都不会实现完全自由兑换,这导致形成了两个独立的资金池,而境外人民币最大的资金池就在香港。因此,香港有责任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人民币的全球使用。此外,香港还应着力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明确哪些资金可以投资、哪些不能投资。
除了金融领域,香港在其他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比如,香港是少有的、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个拥有五所大学跻身全球前100名的城市。这是我们的优势之一。然而,在帮助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这种优势。过去,香港对美国和欧洲这些发达经济体相对熟悉,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未来,正如刚才提到的,南南国家(Global South)的市场份额和GDP将越来越大。因此,香港的大学也需要转变思路,培养能够与南南国家打交道的人才,同时为这些地区的投资和商业活动提供支持。此外,我们还可以吸引更多南南国家的学生前来香港求学、做研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香港的大学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培养更多能够帮助中国企业顺利出海的人才,尤其是在面对南南国家时,如何更高效地与当地建立联系。事实上,目前香港的多所大学不仅与内地和欧美的高校有广泛合作,还与许多南南国家的领先高校展开了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这表明,香港在这方面完全有能力。同时,考虑到未来几年美国的排华情绪可能会持续升温,许多在美国和欧洲工作的科学家可能希望前往香港从事研究和工作,某种意义上,这为香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高等教育与人才中心的地位。特别是在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香港已经拥有良好的基础,而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将为香港和国家发展带来更多助力。
本文由国际金融论坛(IFF) 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财政司司长、南丰集团行政总裁梁锦松为11月22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21届全球年会“扬帆出海:中国企业的大航海时代 ”议程演讲改写而成,并授权本专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