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新闻稿

《大公报》IFF专栏 第17篇 :2025:中国崛起与全球深化合作之年

作者:法里德·法塔赫

来源:IFF

时间:2025-03-06

2025年已经拉开序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全球经济保持稳定,2025年和2026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均为3.3%。在美国,2025年的通胀率预计将接近(尽管仍略高于)该国2%的目标,而欧元区的通胀动态预计将更为温和。与此同时,中国的低通胀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意味着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预期政策利率差距正在扩大。

        2015年5月19日,中国政府公布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计划,名为《中国制造2025》。即使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战争、全球竞争和贸易战的世界中,伴随着关税和报复性措施,人们也应该停下来反思中国在过去十年中的崛起,看看该国政府计划是如何执行的。这对于展望未来十年的全球贸易至关重要,中国在多个领域成为重要的领导者。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许多跨国公司基于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而建立了商业模式,耐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这为中国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并帮助其在价值链上攀升的同时变得更加富裕。

        为了应对诸多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规划战略,通常被称为“五年计划”,这一战略在过去45年中指导了中国的发展,并将继续如此。政府还根据各地区的制造能力和专业领域进行了专业化分工。例如,河北、辽宁和山西等北方省份以重工业为主,而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都市已建立世界级的创新生态系统,汇集了领先的初创企业和风险投资、证券交易所等融资来源。

        作为向“4.0”经济转型的一部分,中国依靠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比亚迪、大疆、华为以及目前的DeepSeek等新科技巨头和创新公司,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其经济更加自立、多元化和复杂化,只有美国在技术引领的转型规模上可以与之媲美。

        中国长期以来为自己设定了宏伟的目标和计划,包括旨在到2025年将中国转变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和创新者的全面产业政策,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由于地缘政治动荡加剧,中国的一个主要目标——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特别是在半导体、软件、先进机械和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中国从低成本制造中心向创新驱动生产中心的转变,专注于研发(R&D)和知识产权(IP)发展,确实令人瞩目。《中国制造2025》计划还宣布,“到2025年,关键行业的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应超过1.68%,专利申请数量应比2015年增加50%。”2017年,中国在年度专利申请数量上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知识产权创造的领导者。目前,中国还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和全球专利竞赛中领先,这意味着DeepSeek在2025年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

        中国的研发支出已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4%,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的2.2%。自2022年以来,中国的研发支出约占全球研发支出的25%,仅次于美国。这一举措帮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比亚迪等公司迅速获得全球认可。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也因拥有一家能够设计制造用于国际航班且载客量高的飞机的企业而成为头条新闻,从而可能挑战长期以来以双头垄断方式主导该行业的欧洲和美国的空中客车和波音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OMAC)也展示了与这些行业领导者以及其他国际公司合作的强大能力。这种崛起表明,中国在另一个领域展示了其促进共同增长和贸易协调的能力。例如,法国媒体强调,COMAC的C919可能为法国公司赛峰集团带来150亿美元的收入。

        中国的创新也与全球关注点和政策保持一致,其快速增长的国内电动汽车车队与欧盟汽车行业的脱碳和绿色化目标相符。2023年4月19日,欧盟通过了《2023/851号条例》,修订了《2019/631号条例》,以加强新乘用车和新轻型商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性能标准,与欧盟提高的气候目标保持一致。该条例指出:“为了保护所有成员国的环境和公民健康,脱碳现有车队也很重要。二手车市场存在将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气污染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风险。为了加速减少现有车队的排放并加速向零排放交通的过渡,鼓励将内燃机车辆转换为电池或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至关重要,包括评估如何在成员国中促进此类解决方案的部署。”

        随着更严格的欧盟排放标准从2030年开始生效,汽车制造商将不得不在欧盟市场部署更多的零排放车辆。在这种情况下,零排放和低排放车辆的激励机制将不再服务于其原始目的,并可能削弱《2019/631号条例》的有效性。因此,应从2030年1月1日起取消这一激励机制。在此之前,也就是在本十年余下的时间里,零排放和低排放车辆的激励机制将继续支持部署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从0到50克的车辆,包括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使用氢气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以及性能良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然而,应修订零排放和低排放车辆的基准,以考虑到欧盟市场中零排放车辆的快速和加速采用。2030年1月1日之后,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将继续计入制造商必须满足的欧盟车队范围目标。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实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转型,从劳动密集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中国无疑增加了其在全球技术标准和供应链中的影响力,尽管它仍然面临一些国内挑战,包括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以及应对生产过剩的问题。

        在迈向2035年的未来十年里,中国的发展道路将会是怎样的?

        过去十年,中国已在多个行业崛起成为全球领导者和创新者,例如比亚迪、极氪等众多品牌引领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大疆引领的休闲无人机行业,抖音引领的社交媒体行业,Shein引领的快时尚行业,Temu引领的电子商务行业,华为和小米引领的智能手机行业,腾讯引领的游戏行业,以及DeepSeek引领的人工智能行业,且这一名单还将继续增长。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也将持续显现,中国的贸易和创新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紧张局势和贸易战。与中国国家层面、政策制定者以及作为全球贸易私营主体的中国企业建立关系时,合作将是关键。

        一个令人鼓舞的趋势是,在比较全球政策制定者的目标和举措时,可以明显看到全球趋同的现象。在绿色政策以及应对全球变暖和可持续性挑战方面,大多数国家现在正在制定激励措施,以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并逐步淘汰依赖化石燃料的车辆。在数据传输和监管方面,欧盟率先建立了一个包含个人数据处理和个人数据自由流动保护法规的框架。欧盟于2016年4月27日废除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随后美国在2018年通过了《云法案》,而中国也于2024年9月30日批准了《网络数据安全管理规定》,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愿2025年成为通往真正共同和平与繁荣的道路。

作者系国际金融论坛(IFF)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际并购律师法里德·法塔赫。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