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新闻稿

《大公报》IFF专栏第18篇:AI海啸下领导力的转变

作者:李静

来源:IFF

时间:2025-03-06

        机场候机室,大家在安静地等待航班,轻声细语,偶尔有孩子的笑声,突然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跳起来大声嘶吼,出言不逊,歇斯底里,旁边母亲一样的人抱住她,应该是情绪失控了。周围的人面带同情,默不作声。都说现代社会焦虑无时无刻不在,不确定性,社交环境的压迫......普通人看到这一幕除了同情应该也会心有戚戚焉吧。

        等待的过程中,手机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封马斯克发给联邦雇员的邮件,“请在截止时间前发出上周你完成了什么,解释重要性,收不到回复就辞职!”有人收到邮件在问:“我应该开始做什么?”“是不是回复也是AI在审核?”不禁在想,如果是他的leader该怎么回应?想到现在日新月异的AI滲透,人人必谈AI应用,最近萦绕的话题又想起来,我们古老的主题领导力在这个AI时代该如何适应和转型才能让我们自处和发展他人呢?

        出于多年培训的习惯,从why,what,how 来思考解决方案吧。

        AI时代领导力重构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设想一下,当一个企业多了AI这个电力的输入,会带来什么变化?

        1.决策,这个和领导力直接相关的流程已经彻底转变,传统的"季度生意计划"进入"实时迭代",传统SWOT分析将被动态风险预测模型取代,否则企业就要被市场响应速度更快的竞争对手取代。MIT 2023研究,依赖传统商业直觉的失误率将比AI增强决策高47%,这就是决策悬崖。

        2.有了AI这个电力,认知维度彻底跃迁,人类工作记忆平均4个决策变量,AI可同时处理200+变量交互,传统的领导者的经验直觉已经被抛弃,需要转向数据直觉 。

        3.新的电力输入下将彻底改变组织效能架构,仅仅裁员不能解决问题,重构组织架构适应新的智能调度才是方向,团队将越来越向液态改变,需要重新设计岗位,能力模型,更加灵活及时的岗位调度,从纯人力资源与AI的竞争转变为人力资源与AI互相赋能模式,否则将导致人才流失。

        具体的领导力需要改变什么呢?让我们用keep/stop/start工具来思考吧。

        哪些需要保留呢?首先想到的是人性洞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共情是机器无法达到的,也是团队的凝聚力所在,它构成了人机协同的"情感操作系统"。AI顾问可以生成逻辑严密的方案却无法捕捉员工焦虑崩溃的一个眼神,AI顾问也无法在谈判中判断对方一个小动作带来的微妙变化。其次在危机处理上,如公关危机时,突发AI宕机时,合规冲突时,就需要道德判断、价值观及人类进化赋予的风险评估本能来发挥作用。

        哪些是我们必须舍弃的。从前面为什么要改变不难看出,经验主义崇拜,信息垄断型权威已经过时。举个身边的小故事,一位妈妈应付孩子说环球影城今天不开门,孩子拿起手机告诉妈妈KIMI说今天开门,最后可想而知。知识获取民主化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同时,过去的单一线性决策流程与AI加持下复杂系统决策已经无法并肩。

        最后想想我们需要获取的组件是什么?需要发展新的知识,如何人机协同,数据资产运营能力,智能应用的治理,这些都是leader需要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包括目前我们还不知道的新的进化需求,。

        因此我们要怎么做呢?

        自我能力的提升总是从自我认知开始,打破经验依赖,建立AI时代基本认知框架,理解AI, 使用AI,把自己变成"双核处理器":人类直觉(右脑)与AI推理(左脑)的决策融合训练,养成使用AI的习惯。

        重新构建“知识图谱"。我作为一家咨询公司的CEO,有个小目标,打算将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在AI模型帮助下重新梳理,建立更加结构化和更加前沿全面的我的知识库,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被AI增强的结构化认知资产,以前难以想象做这个的工作量,但现在已经有了AI加持,非常期待。

        除了以上这些,在企业内进行双向赋能、人机融合、决策机制升级、组织架构重塑与AI决策红线设定等,都有非常多的内容和工具进行探索实践,使自己成为AI赋能型的领导。 面对新事物行为模式转型,可能不是一个规范的路径能实现,但边思考边实践总能走得快一点。

        写在最后,在快速变化的过程中,不要忘了领导者需要keep的特质,尊重人的自尊和了解真相的需求,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完善自我,给我们周围的人带来善意,带来信任,守住道德价值观,员工不需要在AI面前自证清白,AI也不要成为领导者手里的大棒,而是一起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去拥抱更大的世界,共勉!

 

作者系OUTSMART咨询CEO、人工智能伦理专家李静。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