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关键是各国应务实合作

    面向未来,进行全球卫生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成为大家面对疫情后越来越具备的共识。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的“全球抗疫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分论坛上,众位专家学者就完善全球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合作机制,以及未来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健康安全的国家合作机制及政策建议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

     


    在抗击疫情和和稳定恢复经济的双重挑战面前,面向未来,进行全球卫生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成为大家对后疫情时代越来越清晰的共识。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指出,唯有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团结协作,才能真正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张毓辉表示,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未来方向来看,主要有三个非常大的领域:第一,维护全球的卫生安全;第二,促进健康可持续;第三,推动合作创新科研和产业创新。

    维护全球的卫生安全方面,IFF联合主席、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国前总理韩升洙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期间,人类社会正进行深刻的转型。新冠病毒在此时出现,由于有了很多新兴的技术和创新,使得能够有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来应对疫情。

    韩升洙所说的“科学和有效的方法”是指,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有效工具进行国际合作,应对疫情。“有一些技术平台,可以产生一些数字化证书,这些证书能够提供给那些核酸检测为阴性,或者是已经获得疫苗接种的公民。我们也能够通过在医院获得的核酸检测结果,将这些结果加入到人们的出行证书之上。那么,这样的一些数字出行证书可以帮助政府和国家各界来更好预防疫情的传播。”

    IFF理事、新西兰前总理希普利也提及,未来可以设置像“疫苗护照”这样的可能性,比如航空公司的航班不允许没有打疫苗的人登机,国家不允许没有打疫苗的人入境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更多的策略,一直到最终疫苗接种率能够达到有效水平。

    促进健康可持续方面,新开发银行全球卫生高级顾问埃尼斯·巴里斯认为,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务实的合作,而且我们要去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因为其是在全球卫生健康中起到非常关键作用的机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球的平台和机制,更加有效的进行像疫苗这样的公共产品分发和分配方面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推动合作创新科研和产业创新方面,IFF首席经济学家、亚洲开发银行前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指出,“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全球的机制,我们需要确保价格,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对于生产者来说也是可以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疫苗的合资企业。”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社会基础设施局局长金宪表示,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建立自己的疫苗生产能力,就是如果那些攸关性命的疫苗不能够光由市场力量来主导,更不能受到疫苗生产国政治决定的影响。

    金宪说:“我们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的疫苗生产进行提供融资将会在后疫情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我们知道有一些国家,像孟加拉国,或者印度、埃及、阿根廷等等,这些国家他们是有可能有能力在国内生产疫苗的,如果有足够的外部支持的话。”

    而在合作创新科研方面,巴西联邦议员、巴西前卫生部长亚历山大·帕迪略盛赞了中国对巴西的帮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初期,尽管困难重重,但中国通过运输防疫用品、设备,分享防疫知识和经验,使巴西能够建立应对疫情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通过布坦唐研究所和巴西圣保罗州和巴西进行的合作,生产了新冠病毒疫苗,并且将其提供给巴西人民。实际上我国人民使用的疫苗中有80%以上都是由中国政府、中国企业和大学与巴西疫苗生产机构之间双边合作的结果。”

    此外,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也提及,除了疫苗,不要忘了还有一些非医药性的干预手段。比如洗手和戴口罩要使之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我觉得我们必须要携手合作才能把新冠疫情变成一个普通的季节性流行传染病。

    正如IFF联合主席、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主席、欧盟委员会首任主席、葡萄牙前总理巴罗佐巴罗佐所说,当面对全球性问题时,我们必须在全球层面上应对它,如果可能的话应以真诚的合作和团结的精神共同的应对它。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总部设于北京的国际组织,2003年10月由中国、美国、欧盟、联合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领域高级别常设对话交流和研究机构,被誉为全球金融领域的“F20(Finance20)”。从创立至今,国际金融论坛已成功举办了17届全球年会,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家国际和地区组织、200多位全球财经领袖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完)

主办机构
承办机构
首席协办机构
支持机构
合作伙伴
媒体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