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 亟需发挥金融作用践行国际合作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全球很多国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后疫情时代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在应对疫情造成的巨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面对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全球经济将怎样实现“绿色复苏”?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的“全球气候合作:推动后疫情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分论坛上,IFF联合主席、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国前总理韩升洙,IFF理事、法国前总理、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艾哈迈德·赛义德,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原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等中外嘉宾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整场分论坛围绕《巴黎协定》落实、评估机制,推动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全球碳减排、实行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市场机制和政策举措展开。
论坛一开始,韩升洙就指出,气候变化已经不是未来的威胁,而是变成了现实,虽然《巴黎协议》在2015年的全球气候大会上得以通过,目前已有约200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签署了该协议,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有缺口待弥补。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认为,缺口有三个,即承诺缺口、技术缺口和资金缺口。尤其是资金缺口,他认为目前掌握的资金不足以支持各类行动的需求。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他指出,目前全球资金并没有与气候变化危急程度相匹配,虽然疫情中的部分资金的确用到了正确的地方,比如说西班牙在绿色基础设施上投入了100亿,中国在绿色交通方面付出巨大努力,但是研究后发现,上述国家仅为少数,一些大的经济体并没能够将疫情后的资金投入绿色发展中,“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他认为必须要有更多的研发、更多的投资,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以及绿色建筑。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有更好的国际协作,以便将绿色融资和暂缓债务协议以长期的形式执行下去。
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所长弗兰克·里斯伯曼表示,虽然一些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对气候问题贡献最少,但是他们同样依赖气候金融,有权期望国际发展援助,以实现更绿色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艾哈迈德·赛义德也认为,绿色复苏将是有韧性的复苏,这个有韧性的公平复苏将令所有人受益。因此全球的问题需要全球的解决方案,全球的解决方案需要全球合作。他指出,到2030年,亚洲开发银行会的绿色金融将达到7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际合作和国际协作显得极为重要。
论坛上,与会嘉宾积极评价中国在“绿色复苏”方面做出的努力与贡献。韩升洙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司都承诺了2050年的目标,而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宣布了到2060年中国的碳中和目标,“我们认为它已经成为全人类到2050年不可逆转的一个目标,所有人都需要在这个道路上要做出更好的努力”。
弗兰克·里斯伯曼希望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项目能够更加绿色,并寻找到有效路径来分享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电动交通以及其他在中国得到有效开发并且使用的绿色技术经验。
对此,原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表示,绿色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调,创新与变革必将成为中国实现“30、60目标”的基本动能。
刘燕华也说到,中国正处于工业2.5阶段,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从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换的关键期,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向。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把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提效能、低碳研发推广体制机制,以及增加碳汇作为重点,真正把绿色复苏落地。
他强调,全球气候合作任重而道远,后疫情的“绿色复苏”是气候合作的大好时机。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总部设于北京的国际组织,2003年10月由中国、美国、欧盟、联合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领域高级别常设对话交流和研究机构,被誉为全球金融领域的“F20(Finance 20)”。今年国际金融论坛春季会议以“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为主题,希望共同探讨全球未来重构与转型发展,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应对重大危机和社会挑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