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畅通高效沟通机制必不可缺

    5月29日,以“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举行中美绿色合作圆桌会议专场,就中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寻找合作机遇,以及中美企业在碳交易绿色发展领域合作机制的方式方法等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出席当晚圆桌会议的中外嘉宾有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罗伯特·恩格尔,IFF副主席、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IFF副主席、金砖国家新发展银行副行长、世界银行原副行长祝宪,IFF理事、美国史带财团战略控股总裁钮小鹏,以及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葛国瑞。与会的中外嘉宾一致认同,目前阶段中美关系有竞争,但最重要的依然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中美进行合作面向未来的重要领域,需要构建畅通且高效的沟通机制。

    碳中和和绿色金融被视作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自从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在不久前做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美国也重返巴黎协定,在此国际环境下会给中美合作带来哪些机遇呢?

    祝宪表示,中国和美国在气候变化上确实应该进行合作。虽然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市场和技术领域,某种程度的竞争不可避免,但竞争应该厘清边界,以公平、透明的方式,去做符合全球利益的事,“这样我觉得竞争应该是一个受欢迎的事情”。

    罗伯特·恩格尔则从气候风险的角度演示了气候变化对金融领域的挑战。在他的研究模型中,把气候风险当作一种系统性风险,“我们观察大部分全球大的银行时候,气候值变化和波动非常大,最近尤其大,在气候变化的压力测试下,资本金的缺乏和市场情形下降时,衡量系统风险的情形非常相似。这对于如何维持财政金融以及相关政策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谈到推动ESG投资的时候,朱光耀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制定统一的、可靠的、可对比的、可实施的标准,以帮助解决ESG的相关问题。其实早在2019年初,国际金融报告标准基金会就曾提出建议,希望制定统一的标准,将气候变化和ESG相对接。

    对于企业界来说,他们认为中美都在向环境友好以及ESG的方向努力。钮小鹏认为,对于美国而言,无论在基础还是理念上,都已经完全拥抱应对气候变化的想法,“无论是2024年还是中期选举,美国社会将会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贡献者”。

    葛国瑞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和美国共同的目标。在一些尚未开发的技术产品和服务领域,中美企业可以共同研发与合作,“我们要是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碳中和方面有所突破,或许中美的关系可以有一个好转。商业是两大国之间的基础,我们始终认为中美的商业是它的压舱石和推进器”。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总部设于北京的国际组织,自2003年创立至今,成功举办17届全球年会,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家国际和地区组织、200多位全球财经领袖保持了紧密联系,在促进国际金融战略对话、交流合作、学术研究中产生广泛影响。

    今年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由中国贸促会和国际金融论坛(IFF)共同主办,由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北京国际金融论坛有限公司承办。本次会议在各国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世界经济早日复苏的背景下举办,旨在凝聚全球财经界合作共识,呼吁国际社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对倡导团结合作、增进全球经济体理解与互信、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产生积极影响。(完)

主办机构
承办机构
首席协办机构
支持机构
合作伙伴
媒体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