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方兴未艾
顶层设计、安全监管关系其健康发展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在悄然改变传统的金融生态,并催生出数字货币,无论是企业数字货币所经历的跌宕起伏,还是央行数字货币如今的方兴未艾,这一新生事物是否会挑战法定货币的地位,未来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大中小型企业又该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30日,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的“数字货币与未来数字化转型”分论坛上,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国际清算银行亚太区代表悉达多·蒂瓦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庆平、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安青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平、IFF学术委员、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维也纳区块链中心首席科学官亚历山大·艾斯尔。领主科技公司合伙人易爱民、磁云科技副董事长兼高级合伙人陈毅等中外嘉宾济济一堂,他们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及生产力数字化转型,以及央行法定货币与数字货币的关系等。
“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央银行有必要主动创新法定货币,发行和流通方式,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以优化法定货币支付功能,缓解私人支付工具的冲击,提高法定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说。他从技术路线、价值属性、运行架构、是否计息、发行模式、智能合约、监管考量这七个维度出发,分享了他对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考量。
数字人民币究竟是基于账户还是基于代币?姚前认为,从公开报道看,数字人民币采用了账户路线,在他看来,基于账户和基于代币两条技术路线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实际上代币也是一种账户,只不过是新型账户,称为加密账户,相比传统账户,用户对加密账户的自主掌控能力更强。未来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央行数字货币也会吸纳各种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其技术架构体系。
数字人民币采用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姚前认为,双层运营和单层运营也并非二选一的关系,就像公交车和出租车,二者是可并行不悖、兼容并蓄,以供用户选择。至于是否计息,以及发行模式,姚前说,目前数字人民币不考虑计息,它的生存是发行还是兑换取决于它的定位以及货币政策的需要。
此外,姚前还指出,数字货币不能只是对实物货币简单模拟,若要发挥数字优势,未来的数字货币一定走向智能货币,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在隐私保护与监管合规之间取得平衡。
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代表,达多·蒂瓦里认为,央行在发布数字货币时,首先要既要保证货币固定价值的稳定,也要保证整个体系运行的稳定。他指出,CBDC被认为是实体现金代替的解决方式,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它的韧性、安全性、便捷性,并且需要全球标准以及稳定的法律架构来执行运营。
何平认同数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存在,但也从商业银行角色、支付边界、在国际支付中扮演的角色和和智能化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新型的电子支付手段,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方法实现智能化,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推动智能化,“因为永远存在成本和收益的权衡问题”。
在谈及数字货币的安全性问题时,夏乐认为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为数字货币增加一些摩擦,比如对于个人持有数字货币进行一些限制,对于每次支付数额进行限制,将数字货币账户与银行账户相关联,从而“让数字货币不那么容易的承担价值储藏手段”。
亚历山大·艾斯尔以欧洲的《个人数字隐私法》,以及反洗钱方面的监管规则为例,指出安全性将会是央行数字货币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重点。
易爱民也着重谈及对于数字货币安全性的解决方案,他举例说,首先想到的是共识算法的优化,共识算法近几年也开发出了像POS、DPOS,还有拜占庭算法以及Casper CBC等等,这些算法虽然有一定突破,但是由于共识算法必须考虑到兼顾去中心化,交易确认速度,扩展性,网络成本,安全机制和容错能力等诸多方面因素。所以共识算法优势虽然取得一定突破,但在提高区块链性能并没有太明显的进展,就像刚才讲到的数据。第二是分片技术,分片是一个比区块链早得多的概念,广泛用于大型数据库。分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高区块链的吞吐能力,但是分片存在冲突检测、一致性、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的。第三个问题,人们想到改变区块链链式结构,有向无环图结构,但是同样存在一致性和安全的问题,其他的尝试,比如侧链,离链计算,主要的思路是把一些工作挪到链外,而结果写到区块链上。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区块链的处理能力,但是最终还是有一个一致性和安全性解决不了。
他认为,“要实现一个可实用的区块链,必须突破现有的体系理论,突破现有计算机体系结构,否则的话,在现有计算机体系上要实现可实用的区块链,就类似于用牛顿理论来解决相对论的问题,这个基础是不合适的,所以最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央行在设计数字货币时有顶层设计的考虑,证券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于数字货币及证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又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聂庆平对此有两个观点,首先他认为虚拟的数字货币本质上是一种证券类的资产,“必须要加强监管,甚至发行者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法定数字货币CBDC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支付工具,“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货币”。
安青松则从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入手,他说,数字化转型改变了证券服务能力的生存方式,拓展了证券服务能力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证券风控体系的有效性和系统性,增强了证券服务体系的适应性和普惠性。但是,他也坦言证券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比如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以及理解认知,技术相应的业务应用场景需要开发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金融风险防范和网络安全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以及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作为全场唯一一个中小微企业的代表,陈毅认为要从产业中台、金融中台、数据中台下手,构建三圈生态。产业中台即要到产业当中去建立数字化,数据中台即以金融为抓手打通上下游,数据中台即以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赋能,“只有这三个都能够去投入、去架构,才能够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够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取得成功”。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总部设于北京的国际组织,2003年10月由中国、美国、欧盟、联合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从创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7届全球年会,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家国际和地区组织、200多位全球财经领袖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共计1600多名世界特邀嘉宾,10000多名全球业界精英参与了IFF历届年会和相关活动,在促进国际金融战略对话、交流合作、学术研究中发挥了较好作用,取得了广泛国际影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