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合作是坦诚相对的友谊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发布时间:2018-11-26
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主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葡萄牙前总理及前外长若泽·曼努埃尔·杜朗·巴罗佐(José Manuel Durão Barroso)分享过往四十年与中国的往来经验,强调开放与合作精神。
1992-1995 年在我担任葡萄牙外交部长期间,葡萄牙与中国在澳门回归问题的谈判中进入关键阶段。谈判拉近了我和中国的距离。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我屡次访华,见证了中国了不起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在担任葡萄牙总理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期间,我与中国的交流进一
步扩大,代表欧盟与中国进行了多次对话和合作。
《中欧合作 2020 战略规划》于 2013 年开始实施。欧盟与中国之间建立了有组织的合作关系。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的外交关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欧盟早在 1975 年就与中国建交 , 现在双边已经形成了 70 多个对话机制。这些长期对话机制覆盖范围广泛,且战略意义重大。
2018 年 7 月举办了第二十次中国 - 欧盟峰会,双方最高级别的领导人都参与了此次峰会。中国的与会代表为中国总理李克强,而欧洲的与会代表则是欧盟委员会的主席以及欧洲理事会的主席。
我也曾参与了往届的会晤,不仅与中国总理进行了会谈,还曾与中国前主席胡锦涛和现任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交流。我也非常清楚地记得,2014 年习主席任后首访欧洲,到访了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机构。
中欧的经贸关系尤为重要。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洲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商品的日贸易额已经达到 15 亿欧元,很快就会到 20 亿。而对双方而言,重要的是巨大的交易额和广泛的贸易合作领域,这都已经成为整合供应链的一部分。
贸易已是今时不同往日。然而,某些人依然抱着守旧的观点来看待贸易,认为国家贸易只不过就是把自己国家生产的东西卖给其他国家。但时代已经不同了,现在的贸易是,一个国家将一些组件出口到另一个国家,辗转之后又回到那个国家或其他国家。
这就是整合型供应链,也是中国和欧盟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原因。欧盟的官方数据表明,2017 年欧盟在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总额达到了 1980 亿欧元,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则达到了 3750 亿欧元。虽然在商品总额方面,中国对欧盟有着贸易顺差;但从 2016 年的数据来看,在服务业方面,欧盟则对中国略有贸易顺差。我所掌握的最新数据显示,欧盟的服务出口总额达到 380 亿欧元,从中国进口的服务总额达到 300 亿欧元。
扩大投资机会
中欧关系在经贸方面内涵丰富,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欧盟正与中国就全面投资协议进行谈判,早在我担任欧委会主席时就决定于 2013 年正式启动谈判。彼时,已经在讨论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可能性。但是,欧盟内部当时并没有达成共识。争议焦点在于双方经济结构
不同,以及对中国的市场经济认知不一致。这些都是欧盟与中国领导人交流时经常谈到的问题。我们认为,与其讨论如何马上建成一个自由贸易区,不如先签署一个全面投资协议,以便为双方创建一个公平的商业竞争平台,提高市场准入和自由度,为双方带来新的机遇。
在欧盟看来,这一理念也能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助力。2018 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 40 周年,欧盟对此也非常支持。
欧盟的关注点之一是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以葡萄牙为例,葡萄牙最重要的发电公司、最重要的配电公司、最重要的私立银行以及最重要的保险公司和最重要的医院都由中国公司控股。由此可见,葡萄牙对外资非常开放。以上例子中所举的电力公司可谓是葡萄牙最重要的公共事业,然而葡萄牙政府还是坚持开放的原则,欢迎来自各国企业来葡兴业。当时与中国竞标的公司,还有巴西和来自欧盟成员国德国的公司,但是中国企业出了最高的价格,成功竞标。试想,如果情况相反,由一家欧洲公司控股中国公司在中国可行吗?让我们开诚布公的讨论这个问题。目前,在中国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虽然中国已决定深化改革,但目前这种投资形式还不可能在中国出现,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所以中国政府当局和中国民众必须考虑,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为境外投资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如果中国愿意这样做,就会向世界传递出积极的信号,消除不同国家之间贸易方面的关键障碍。除了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其它方面的因素,试图为中国贸易制造更多紧张关系的人惯用的理由,就是中国没有为外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开放直接投资符合中国的利益。如果我们认为彼此的经济应该更加一体化,那么这种一体化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贸易机制来实现,如关税和配额等,更需要放宽对直接投资的限制,完善法律制度,使得可预测的法律法规更好的服务于中外投资者。
欧洲新共识
欧盟无意指导他人,但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欧盟建立于二战之后,当时称为欧洲共同体。最初的设想是建立一个政治上的联盟,使得所有欧洲国家都不再遭受战火的摧残。
在此之后,西欧国家之间确实再无战争。
如今,欧盟成员国之间完全不可能发生战争。欧盟中许多历史悠久的国家是独立主权国家,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但是依然选择了建立这种一体化的机制,这样不仅拥有了共同市场,也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没有配额,没有关税。葡萄牙的一个小公司也能没有任何障碍地向德国展开贸易,反过来也是如此。从另一方面来说,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也应该归功于海关联盟以及国家层面之上的统一措施,包括统一的货币欧元。欧元已成为 19 个国家的通用货币,这也是区域一体化中最为先进的案例。
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一体化的案例,如亚洲的东盟。但如果从超国家的层面来衡量,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一个联盟达到欧盟的标准,不论是商业投资、货币政策、社会,还包括在预算中配置资金给最贫困的国家的分配政策等方面都实现一体化。
一体化有各自的结构,全世界不一定要采取相同的方式,但欧洲国家在移除障碍、为投资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及促进贸易方面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对未来的发展一定有所裨益。
一体化永不停止
欧盟同样也展现了在面对风浪时的韧性。在 2004-2014期间,欧盟成员数量由 15 个发展成拥有 28 个,成员数量几乎翻了一倍。新加入的国家中,有些曾属于社会主义集团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如三个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有些曾属于经济互助委员会,即华沙条约组织,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后来分成了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还有前南斯拉夫国家,如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
但英国很有可能在 2019 年脱欧,如此一来,成员国只有 27 个。不过,仍有一些国家希望加入欧盟。欧盟在成立50 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时期,成员国还是从 15 个增至 28个,还为一体化建立了更多的机制。例如,正在建立一个银行业联盟,虽然还未建成,这也是来自欧盟的倡议,旨在为欧洲的银行和金融部门建立一个单一监管机制,为银行建立精准的应对危机机制。有时,危机反而能加快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因为之后在危机的重压之下,各国的领导人才愿意为推进欧洲一体化做出一定的妥协。
在曾经的 G20 峰会上,当时不少人认为希腊将脱离欧盟,欧元区也将崩溃,而处于困境中的希腊则会不可避免地离开欧元区。然而所担心的状况并没有发生。相反,我们创造了欧洲稳定机制这一新的工具来应对这次的危机。这项新的机制相当于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目前仍在不断完善之中。这些新机制使得希腊得以留在欧元区,也使欧元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货币。借此也展示了欧盟与欧元的韧性。
在希腊危机期间,中国在欧元市场低靡,市场参与者抛售欧元的情况下,依然给予了欧盟和欧元支持。中国非常清楚欧元的存在具有战略意义,并且始终是一种重要的货币,这也是中国在向世界表明欧盟存在的重要意义。现在的中欧关系亲密无间,没有任何问题吗?当然有,而且如贸易在内的很多问题会持续存在。但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独立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把这个问题延申至其他领域,伤害双边关系。
在国际外交中,如果总是对某一问题反应过激,那么交流只会产生更多问题。国家就像人一样,也有感情,能感受到骄傲和挫败。然而,国家要避免带着傲慢的情绪制定国际政策,任何形式的傲慢都是不明智的,要避免制造怨恨。
中欧关系还有提升的空间,但一些领域需要进一步融合应当牢记我们的战略目标,那就是中国和欧盟的良好外交关系。
中国的增长就是全球增长和繁荣的机遇。欧盟真诚地钦佩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使数亿人摆脱贫困。不管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欧盟多次向中国的领导人表达了钦佩之情,中国也对欧盟能化解宿敌之间的矛盾,实现真正和解表示极大的尊重。
亚洲在经历过去可怕的纷争之后,亚洲各国之间并没有实现真正地和解。一体化进程任重而道远,对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即将到来的乌云
全球经济近期表现良好,因为主要经济体中的支柱型行业集体发力,使得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美国,虽然出现这种惊人的经济增长势头,部分是由于美国当局实施税改为经济注入的强心剂。但是相比较之下,可以看到美国的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好过欧洲。但欧洲国家也没有经济衰退,增长幅度较为平缓。一些成员国所取得的增长超过了之前的预期,对于欧洲这些成熟的经济体而言实属难得。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的推动力,日本经济和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也一直保持增长。
最近,有一些阴霾笼罩在这些新兴经济体上。我们认为如果贸易摩擦仍将继续,美国无法保持这种迅猛的增长势头,而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可能会放缓。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2019 将成为中国经济弹性的一个重要考验。
中国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在避免产生更多债务的条件下,如何继续保持增长,现在中国的债务水平已经高到了领导人不愿意看到的水平。来自欧洲的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就是,中国保持增长速度和长期繁荣的关键在于结构性改革和推进市场改革。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进一步的释放社会生产力,才能抵消一些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的的负面影响。2019 年也将无可避免看到更大的市场波动及经济波动。
这也是欧盟和中国应该本着开放、坦率和友好的精神继续共同努力的另一个原因。双方都应当牢记战略关系的总体目标,加强协作;不仅要考虑本国公民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对方国民的利益乃至世界的利益。
中欧之间的持续合作,也将有利于全球更高程度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