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倡议的新型全球化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发布时间:2018-11-26
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马儒沛认为,全球化趋势依然不可逆,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周边国家正在打造新一轮更加平等的全球增长和合作。
2016年在国际金融论坛(IFF)第 13 届全球年会上,联合全球市场和民间资本的力量,邀请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前政要、专家学者、经济金融机构和全球领袖共同倡议和发起了丝路国际联盟。丝路国际联盟的成立对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动力。
两年多来,丝路国际联盟积极开展务实合作,重点打造金融优势,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经济增长及全球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丝路国际联盟何去何从,使命担当尤其重要,我想应该任重道远。
20 世纪后半期,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快速发展,和价值链理论的广泛传播,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主要表现为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以及劳务的全球化。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建立了高效的国际分工体系,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国际利益融合,加快了世界多级化发展的趋势,促进了国际组织发展,重塑了全球治理体系。
然而,这一传统的经济全球化也存在弊端。主要是利益分配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主导了传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然而又没有很好地处理一国主权与全球公共利益的关系。尤其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放缓,甚至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
在美国优先思想的影响下,贸易保守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缺少全球经济制度和政治秩序的顶层设计。逆全球化虽然带有地域性、周期性和阶段性特点,但是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虽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我坚信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同时,很高兴看到新兴经济体对全球化的影响正在逐步的扩大。如亚太地区拥有谋求发展的强烈愿望,顺应了各国人民携手应对挑战的共同需要,坚持开放与合作,已成为全球最具有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多边贸易体制为各国带来共同的机遇。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联系,各国都是全球合作链条中的一环,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事实证明,坚持走新型全球化之路是正确的选择。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新型全球化的推动做出了贡献,从而使新全球化的特征初见端倪。我认为,这就是坚持平等合作,实现各国利益互利共赢;坚持与时俱进,提高全球贸易投资的包容度;坚持创新驱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坚持平衡发展,塑造多元货币格局;坚持包容开放,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新全球化未来之路对丝路国际联盟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我从具体工作层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丝路国际联盟要抓住绿色、普惠、诚信三大重点,发挥金融资本雄厚、技术通道先进、调控手段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等特点,为推动新全球化出力献策。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与协调的全球化践行正能量,产生正效应,闯出正路子,总结好经验。
第二,丝路国际联盟要抓住产业、贸易、基础设施三大领域,引导和影响国际金融机构。按照五通原则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输入金融血液,增添金融动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 30 亿,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沿线国家在多边交流中秉承和平友好、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充分表现出强烈的发展愿望。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但是该地区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经济圈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
如何助推丝路经济带健康持续发展?我认为,丝路国际联盟要充分彰显金融优势的先导作用,要用好金融杠杆,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引发国际产业格局和经贸关系变化的实际状况,金融资本应该在新旧动能相互转换的市场大海中,找到用武之地。
要用金融的力量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当务之急,丝路国际联盟应积极鼓励、全面影响和大力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加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贸易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大与金融合作,加快货币流通,加快域内本币结算,推进货币互换,在推进项目对接上再下工夫;推动域内产业、贸易、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上深下功夫;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三部曲上重下功夫。
第三,丝路国际联盟要以深度融合为先,引导影响国际机构,为丝绸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增添金融资本含金量,增加金融杠杆的撬动力,增强金融手段创新力。
当前一个重要任务是面对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使地球变小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产业链布局,追求利益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地区、行业之间的繁荣与衰落对比鲜明,资本和国界矛盾凸显,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滞后于经济全球化进程,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问题,略显突出。
我们必须回答,如何在域内建立科学完备、包容公正的金融环境的问题;如何在域内加强金融制度体系化问题;如何在域内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问题;如何在域内制定金融安全法律法规的问题;如何通过金融助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创造平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解决好上述问题,就能把握好金融的规律,发挥好金融的活力,运用好金融的动力,服务好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第四,丝路国际联盟要以人才资源为先行,抓住华侨、华人、海外留学生三大资源,引导和影响国际金融机构,在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资本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金融业态催生经济质量提升上,发挥好三大资源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华侨、华人、海外留学生是中国独特重要的人才资源优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海外华侨华人超过 5 千万,分布五大洲 198 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 66 个国家有四千多万。2017 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首次突破 60 万大关。
这三大资源具有很大的能量和优势,他们熟悉驻在国国情,对驻在国资源禀赋、法律法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都比较了解,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发挥重要的作用。拥有广泛的政商人脉,拥有驻在国良好的沟通渠道,拥有良好的产业实力和社会网络,拥有民间优势,这一群体的重要作用一旦得到最大化发挥,产生的正能量不能低估。其可以为金融疏通,连接实体经济的经络,为金融反馈投融资状况的社情民意,为金融探寻产品项目落地生根的渠道,为金融创造财富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为金融服务丝路经济,发挥人才智库作用。
第五,丝路国际联盟要以创新开放为先机,抓住三大变革。这三大变革就是新全球化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开放的胸怀、创新的姿态,组织引导国际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重组、资源整合,开发联合体,始终把握新经济、新业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丝路产业的有效模式,拓展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比较的成功方式。要始终把信用建设、诚信金融摆在国际产能合作的前端,体现以人民为本、以丝路为先的理念,打造更具专业、便利、高效、绿色、一流的金融服务,要始终把激发丝路产业新活力,共创开放共赢新格局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为努力打造更安全、更公平、更繁荣的丝路经济建言献策,贡献丝路智慧、丝路方案,为丝路经济向前迈进注入持久的动力。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体现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决策。来自全球 151 个国家和地区的 3617 家企业参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意向成交 47.2 亿美元。中国首届进博会从侧面有力佐证:尽管“一带一路”进程中,还会遇到考验,面临大风大浪的严峻挑战,但是新全球化未来之路必定是前途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