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融入世界: 中国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发布时间:2018-11-26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孙时联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虽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改革的步伐永不停止。

在全球化处于变革的关键节点,世界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之际,中国迎来改革开放 40 周年。围绕改革无止境,开放无穷期,中国正融入世界这一议题,国际金融论坛(IFF)第 15 届全球年会的与会嘉宾在年会的“中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题峰会”上,对此展开讨论。

融入世界

IFF 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表示,中国融入世界,连续四年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 30%。1 对于中国而言,改革无止境,开放无穷期,融入世界,永远是一个进程。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在中国改革开放40 周年之际,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IFF 副主席、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40 年来,中国经济的规模,从 1978 年的 2684 亿美元发展到 2017年的 12.34 万亿美元,增长约 15 倍之多。中国的外汇储备1978 年只有 1.67 亿美元,今天超过了 3 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 年中国的人均 GDP只 有 220 美元,2017 年中国的人均 GDP 超过了 8800 美元,中国正在向突破人均 GDP1 万美元前进。中国的经济 40 年来平均增长在 9% 以上,中国的变化造福了中国人民,中国的变化也影响了世界。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成功的关键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是中国过去取得成功的关键。IFF 理事、菲律宾众议院众议长、前总统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Gloria MacapagalArroyo)1970 年代中期就曾来到中国,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阿罗约谈到,过去四十年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不是按照西方的发展模式,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阿罗约认为,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就是提高生产力,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最重要的是思想解放。朱光耀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同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题做重要报告,统一全党的意识、统一全中国人民的意识,达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个共识,“这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朱光耀说。

改革奠定了开放的基础,开放也促进了中国国内的改革。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处于游离于世界以外的封闭状态,是当时世界上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之一。IFF 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说,开放过程强烈冲击了传统的集中计划型政策体系,并引发国内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价格体制改革、增值税改革、出口退税、汇率市场化、开启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等影响深远的改革。其中,制造业开放让中国成长为世界工厂,不少领域正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并且较早参与开放和竞争的大多数业最终表明都发展壮大得快、竞争力强。服务业开放体现了与制造业类似的规律,也是通过对外开放引入竞争,推动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并带动国内相关政策改革。

IFF 副主席、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也谈到,在中国领导人和经济工作者确定改革目标和改革步骤的过程中,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经济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长期对最贫困国家开展援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 30% 以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IFF 联合主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葡萄牙前总理若泽·曼努埃尔·杜朗·巴罗佐(JoséManuel Durão Barroso)说,“中国追求以市场为主的开放政策,带动了四十年经济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对于中国本身十分重要,而且对全球经济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围绕着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行,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改革开放前,银行仅是财政的附庸,扮演出纳和会计的角色。在改革开放初期,银行被推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融资主渠道地位。到 1991 年,小平同志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了,经济就活了”。2017 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把金融的地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竞争,开放促进发展。周小川表示,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大开放。从全球经验来看,绝大多数金融行业都是竞争性服务业。从中国金融业过去发展看,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国有银行从竞争中学到很多,不仅为中国金融业带来产品演变、市场建设、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一系列变化,也对国内政策带来改革压力,包括会计准则、监管标准以及营改增等。有些人或是出于自身利益,或是出于自身研究,主张对金融业进行保护,等成长壮大了再开放,再参与国际竞争。但各国经验(包括中国自身经验)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当前国内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走出去”了,适应了国际竞争,已有五家金融机构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成为资本金充足、经营稳健的市场化经营主体。从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开放的经验可推导出,金融行业不是例外,同样适用于竞争与开放规律。金融服务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由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动力、进步和繁荣,会发展得更好。

金融机构改革是金融改革的基础性内容,金融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认为,中国过去金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法人治理变革,其中的关键问题还是预算软约束和道德风险的参与,这一领域的改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金融改革表面是防控系统性风险,实质是进一步金融资源配置主体和渠道,就是谁来配置金融资源,谁来保证有效且是适度风险的。过去 40 年的改革表明,货币是总闸门,但货币当局绝不是金融资源的直接配置者,中央银行只能在事前或事后纠正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资源错配。杠杆率是风险的总源头,降低杠杆率与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必须依靠发展直接融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如果依靠间接融资以银行为主导的体系,很难同时兼顾降低杠杆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目标。

金融发展要重视培育审慎稳健的金融文化。IFF 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谈到,过去四十年,金融机构因为审慎稳健不足、交了大量学费。随着中国金融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风险集聚也越来越大,处置起来越来越难,未来更要重视审慎稳健的金融文化。此外,金融监管的目标应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过去很长时间,中国对于这个目标并不是十分地清晰,而且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就把促进发展作为一个监管目标,带来了很多问题,有些还是很致命的问题。在新时期,怎样明确金融监管目标,在中国就显得非常地重要了。

让改革再出发,让开放更包容

改革开放没有休止符,也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新时代改革开放需重点解决全要素生产率和软约束问题。IFF 副主席、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谈到,1985 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提出了很多体制性建议,大多数议题后来都通过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提出的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对于
新时代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仍具有借鉴意义。一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体制改革和技术引进带来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大幅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但下一阶段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在中国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时期,仍需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普遍打破软约束问题。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名义债务不高,但隐性债务风险突出,包括银行在内的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政府兜底、财政买单的思维。在市场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的领域,破除软约束问题,过去普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未来也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说,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切实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水平,面对深层次的矛盾和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二是继续走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在经济低成本优势,逐步下降的条件下,要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将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资本投入转变为依靠自主创新和扩大内需。三是切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尊重市场规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市场的失灵和降低试错成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四是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地区的差距,加大对脱贫乡村振兴中西部等领域和地区的支持力度,补齐民生的短板。五是鼓励金融多元化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完善金融生态,建立多元化金融发展的合作体系,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中国营商环境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从 2016-17年的第 78 位 2 提高至 2017-19 年的 46 位,一年间上升了 32位。3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着巨大的改进空间。巴罗佐认为,欧洲希望中国要继续改革开放,包括对外资企业开放,尤其是在金融部门对境外企业能够进一步的开放,进一步搭建公平竞争平台,打造一个更加稳定、更加确定的营商环境。

当前国际竞争激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国需要坚定不移地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好,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要坚定不移地、全方位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地向前推进,让中国的改革再出发,让中国的开放更包容,使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更紧密地融合,使中国人民受惠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


1. Tim Worstall, 福布斯 , 2016 年 10 月 , https://bit.ly/2sTm2JR
2. 世界银行,《2018 年营商环境报告》, https://bit.ly/2xOgfqP
3. 世界银行,《2018 年营商环境报告》,,https://bit.ly/2Psyj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