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我们做什么>活动>全球年会>2017IFF第14届全球年会>嘉宾演讲
长远目标法: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发布时间:2017-11-20
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副主任陈炳才认为,以目标为导向的发展计划,有助于中国人民以大局为重,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繁荣而努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国家长远目标
2017 年 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制定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工作思路和方法,也是中国改革以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
既往中国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变化
中国的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不是不变的,而是根据国际国内时局变化进行调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奋斗目标,这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制定了党纲党章,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并分阶段实施。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就是打倒封建军阀统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曾经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
1984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到 20 世纪末翻两番,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199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即 2021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就是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周时即 2049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是对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完善,增加了“美丽”,将“现代化国家”调整为“现代化强国”,对 2020 年后的发展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有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有了理想和目标,治国理政、发展经济等就有了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执政者就能始终不忘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远战略目标法和阶段实施法的作用制定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制定长远目标,有利于把握未来趋势,指导未来发展。国家有了长远目标,发展就有了方向。长远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度和政策,因此长远目标是为稳定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服务的,它是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乃至调整的重要依据。提出实现小康社会和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与之适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就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门、产业和地方政策也是围绕这些目标来制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是以私有制、利润最大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及其开放、发展为前提制定的,兼顾社会公平政策。中国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是依据长远目标来设计的,长远目标兼顾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比如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调动农民增加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这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和中国社会的稳定问题。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进行脱贫攻坚,就需要制定详细的脱贫、扶贫政策,这也是保持国家长期稳定的政策。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前提不同,经济学分析的制度框架不同。因此,用常规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及其趋势,乃至根据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来判断中国经济趋势,往往会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其次,长远目标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和行动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大国,各省、市等地差异很大,做法也不同,治理起来很不容易。有了一个长远目标,就可以使大家认识到,矛盾和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通过做大蛋糕来解决,而不是通过简单的区域、城乡利益调整和存量利益结构调整来解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处于贫穷、落后的边缘,经济接近崩溃,思想认识不一致,力量不集中。制定了长远目标,目标与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休戚相关,地方、企业、个人都有积极性共同发展经济,从而使得国家经济强大,人民生活富裕,企业和国
家竞争力提高。不仅如此,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问题和矛盾,甚至社会动荡,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就是始终围绕目标不动摇,保障政局社会稳定,在稳定的环境下,坚持改革开放,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外,在开放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众多国际社会思潮冲击和非议,包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价值观选择等方面的不同看法。中国始终坚持既定的目标和制度、政策设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改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改善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证明,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成功的,改革、开放及其经济制度和政策也是成功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也是成功的。中国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成功,道路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有多种选择,关键在于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国家历史、文化、国情和社会特征的政治和经济等制度和政策。
最后,阶段法和步骤法是落实长远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长远目标不是当下所实现的,需要有历史的耐心,更需要当下的细心。需要分阶段、分步骤予以实现,甚至需要进程表和具体的工作任务表、制度和政策设计调整表。为保障长远目标的实现,中国政府每五年就制定国家发展的五年、十年规划,部门、地方乃至企业也会制定五年十年发展规划,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地点、企业、资金安排和政策设计及调整。不仅有五年计划,还会对年度计划和行动措施、政策保障加以落实。1979 年改革开放以来到 2018 年,中国制定了八个五年规划,近四十个年度计划。
从实践来看,中国政府制定的长远目标都得到了实现。翻两番和小康社会在 1997 年就提前实现,每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也都提前实现。2017 年中国经济与 1979 年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8000 美元以上,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地位也大大提高,过去中国人崇拜发达国家的产品,今天中国的很多产品开始出口到国外。目标法是中国经济成功发展的重要经验。不仅是国家目标获得成功,部门乃至地方的目标也基本都是成功的。其能够成功,也在于长远目标的制定综合了国家长期发展的经验和不足,集中了国内外专家和不同部门人员的智慧,进行了深远的、全方位的思考和论证。
过去四十年,中国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成长,未来三十多年,中国将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需要建设现代化强国,这需要更全面的制度政策设计和调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实现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共同富裕的政策,强调增长的速度,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未来中国将走向强起来,需要实行共同富裕,经济要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长远目标及其要求的调整和改变,具体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也需要调整,因此中国将继续实行改革、开放,并出台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制度和政策。
总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功,制定长远目标和年度计划、五年发展规划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政策,是一个非常重要值得重视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