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我们做什么>活动>全球年会>2017IFF第14届全球年会>嘉宾演讲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复兴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发布时间:2017-11-20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认为,依靠结构调整和改革,提高发展中经济在全球市场中的成熟度,壮大它们的力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界主要的经济体现在都开始恢复增长,至少和一年前相比,无论是市场还是国际金融组织,对经济增长的预测都比过去更为正面、积极。但同时世界经济并未跳脱出 IMF 所说的平庸经济(newmediocre),未见主要经济体的强劲增长。正如一些评论所言:世界经济增长的前途可能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这或许不算一个太差的评价。
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做好准备:我们未必能够看到下一轮强劲、持续的经济增长。因为十年前发生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周期性的,也可以说是结构性的。
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及改革方向和力度不一样,但从政治、经济、社会整体而言,我个人认为目前改革还不到位。就好比本应该进行比较快速手术的地方我们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疗法。在很多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可能也不得不如此。所以就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而言,政策不到位给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全球化的回潮
我想从以下两点来谈这个问题。首先,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再分配的问题。因为这 10-20 年间,在金融领域和其他领域再分配的不公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低收入、中产阶级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这一点我认为在下一轮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治理中不应该被低估。这同时也反映了旧经济和新经济之间的关系和矛盾。西方国家现在民粹主义抬头,一些既得利益者对全球化的认知非常消极甚至反对全球化,这些矛盾和利益冲突不应该低估。中国面对这种复杂的、不确定经济形势要做好应对准备,完成自己的使命——即在十九大的形势之下深入改革,特别是改变自己经济结构中的失衡问题,使我们的经济能够更快地转型,转向质量型、效益型,而不是进行投资性、扩张性、外延性的经济发展的模式。
其次,不少人认为目前的全球经济治理的体系已经不适合全球化的新要求。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在过去二十年中,它们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达到 80%,其中最大份额来自于中国。新兴市场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也达到了近 4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理解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希望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有更大的声音,有更大的发言权,但进展比较缓慢。同时,世界经济体系的规则制定者还是以美国为首的 OECD 国家。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在制定规则时,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的经济层面和利益,同时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双重标准。在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常刻板地用 OECD 国家的要求约束发展中国家,不顾及这些国家的实际条件,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承受能力。比如说在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和欧洲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很少有货币当局考虑它的外溢效应对其他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但是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也还没有拿出一套清晰、可操作性方案改革现在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在世界经济范畴内,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份额现在在上升,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包括它们的成熟度也不应被小看。所以什么是斗而不破的方针,能够达到最大公约数,应该是下一轮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一个重点。可能大家记得在 WTO 上一轮多方谈判中间,由于双方分歧意见太大,最终造成破裂的局面。我们还是要在一个同舟共济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商量好未来的计划。
“一带一路”倡议和金砖国家
很多人把“一带一路”倡议看成是互联互通,在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倡议。但从战略层面来讲,按照中国改革开放的 40 年经验,可以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它可以帮助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入下一轮正能量的全球化。这可能是一个契机。同时也可以帮助这
些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融入全球的供应链。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战略认识,而不仅仅把它看成是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金砖国家创立的银行,新开发银行更关注金砖国家。尽管除了中国,其他国家在经过上一轮金融危机后,经济基本期指开始回升,但同时也面临一个挑战。这些国家的政府有没有政治勇气进行急需的结构调整,特别是那些过多地依靠初级产品出口作为经济重要支柱的国家,也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由于拥有相对容易的初级资源,其他的经济部门,比如制造业、服务业可能都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所以目前金砖五国出现了比较好的增长势头,但是这个势头是否能够持续,取决于本国的政府有没有勇气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
但是总体上来说,这五个国家都是大国经济,我相信它们可以让金砖五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支柱,同时也成为新兴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最佳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