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发布时间:2017-11-20

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王沅认为,中国要鼓励市场在配置资源当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2010年中国已经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金融的支持,无论是从银行机构还是资本市场融资,或是其他各方面的借贷,仅仅靠企业的自有资金和财政资金,中国制造业不可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所以,整个经济改革发展的历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银行机构和资本市场支持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银行对企业的融资与增信作用

有人认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得不够,没有把应该支持的方面都支持到位。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一个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投资资金基本上来自财政。银行没有长期的投资,它所提供的资金基本上都是流动性贷款。例如,制造业需要一些短期的周转,大都是一年半载。对于长期投资,尤其在国有企业,几乎都来自于财政预算拨款,但这是完全不可以持续的。如果要实现高速发展,资本的投资要么就是通过银行的长期大额,要么就是通过资本的直接投资,这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发展中需要改革的一个层面。所以,在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增量快速增加的过程中,银行资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

企业如果面向社会融资,或者到资本市场上市,银行就不仅仅是一个资金提供者。在企业贷款的过程中,企业如果从银行成功借到资金,银行不仅给的是资金,实际上相当于给企业的增信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要发债券,评级公司首先看这家企业向银行借贷的能力。如果企业从银行借不到资金,企业评级会下降,再想发行债券更加不容易,而且债券成本会提高。所以,中国的银行所扮演的角色,除了融资以外,还有一些隐性的增信作用。

大型银行应主动与优质客户保持联系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的几家大型银行都不叫国有商业银行,而叫专业银行。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主要做储蓄,针对工商业信贷客户的贷款;中国建设银行做基本建设投资;中国银行做外汇;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点铺在广大的农村。相互之间的业务没有交叉,且除了中国银行以外,其他的银行都不可以做外汇业务。但是在整个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国银行自身也经历日新月异的改革,回首这二十多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银行体制。

从传统的银行业务来说,原来都是国有的银行,从专业银行到国有的商业银行,从国有商业银行到上市公司,国家仍然持大股。银行习惯打交道的客户全都是国营企业,所以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做业务的方式实际上非常传统。而且银行虽然吸储的时候可能会追逐客户,但是一到贷款,银行就变成了一个“坐商”,坐在那等着所有的客户上门。

上述实际上是一种很不好的模式。如果市场在配置资源当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无论银行规模大小,都应该去追逐最好的客户,积极主动地去与优质客户保持联系,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而不是仅仅提供一般的信贷。所以,中国银行业在主动营销和客户方面做得还是不够的,尤其大银行做得不如小银行,也不如股份制银行和其他私有资本进入的银行。

建立多层次银行业体系

中国银行业在类别上还要进一步多样化,不仅需要工、农、中、建、交,还需要招商、民生这种股份制银行,也需要有小额信贷公司,这样才能在一个非常完整的框架内把各个层次、各个层级类别的客户的融资需要包含进去。有很多专门做小额信贷的银行提出的口号就是“了解你的客户”(KYC),这样银行与客户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银行才能找到好的客户,客户能从银行贷到资金,客户获得资金支持后,不断经营成长并进入良性循环,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同样进入良性循环。

国家开发银行虽然是一个很大的银行,但是有小额信贷业务。陈元董事长曾提出,人人都要享有平等的融资权。这是一种金融服务理念的创新。通常认为,银行嫌贫爱富是一个现实现象,但国家开发银行是一个“批发的银行”,把资金批发给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让这些银行去找熟悉的中小企业贷款,甚至是很小的个体,最小单项的贷款额有可能是五千、一万。这种业务大银行做不到,也没有这样的人力。所以,国开行就是通过与其他银行合作进行,用批发的方式来带动零售。


金融业是一个协同发展的行业,银行无法独善其身。对银行诟病比较多一点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资金根本不出金融体系。按照中国现行的监管体系和制度,银行资金是不允许进资本市场的,这也是造成金融乱象的部分原因。

银行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路

如果国企改革没有发生全面的改革,银行系统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银行不得不承担支持国有企业的义务。但这样的融资方式将不是可持续的。与此同时,我们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银行业对亏损企业贷款的负担。

很多银行已在香港和上海上市,获得盈利成为银行运营的重要目标。如果希望金融体系能够可持续地支持我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包括实体经济在内必须要进一步改革。否则在硬性的行政规定下,银行作为一个营利性的金融机构一定会拆东墙补西墙,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今后 5-10 年的发展是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金融体系一定要在这个轨道上发展才有前途。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金融体系仍然不健全,国有金融机构资产占比仍然很大。今后,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服务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最近证监会又宣布,允许外资进入,原来像证券等金融服务都不允许外资超过 20%,现在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 51%,

目前,香港也在讨论十九大以后香港的市场怎么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自己如何定位。香港业界也非常关心如何参与进来。其实全球都看好中国,但是同时又对中国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讲话提出来一些要点和方向性的内容,但媒体和社会大众鲜有进行脚踏实地的讨论。其实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开诚布公地讨论下一步的政策应该怎么制定、政策应该怎么落实、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多种所有制形式也是在十九大当中提出来的非常明确的方向, 外资进入以及国内的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是今后的发展的方向。要支持实体经济不能只作为一句口号,而是要下大力气把整个政策体系、监管制度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框架制定好,才有有能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所以,无论是金融业,还是实体经济,如果实现两者今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进一步地改革,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行政干预,让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