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我们做什么>专题>COVID-19

反复发生的疫情、火山喷发引发的海啸,影响2022年全球经济的因素还有哪些?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1-12-04

 


本届国际金融论坛发布了《IFF2021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今后每一年都要做这样的金融与发展报告,希望能够在每年一次的国际金融论坛年会上进行发布。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因为是第一次做,方方面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今后希望在完善的过程中能够有所补充。

这次发布的报告有它的特点,和市场上其他机构发布的报告比较重要的区别是,在绿色发展指数55个国家的排名上颇有新意。这个尝试由于数据可得性和其他方面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今天的会议都聚焦于几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所受的影响,一个是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我想就这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2021年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新冠肺炎疫情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两年前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发生的时候,恐怕很少有人能够预计到两年以后,这个疫情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今后的展望可能要比较谨慎,不可过于乐观。有一些专业人士甚至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可完全消失,也不一定是可能的,这方面要有一个充分的准备。

这方面有两个问题稍微展开讲一讲,第一个问题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我们全人类敲了一个警钟,说明以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出现这种疫情可能不是第一次,也可能不是最后一次,所以痛定思痛,我们一定要在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上有一个新的认识。COP26召开之前,召开了昆明生物多样性会议,大家讲了很多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进入了一种过去所没有的消耗资源方式,城市化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病,特别是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讲,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或者负面影响是过去所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新冠病毒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我们在大规模接种疫苗以后,疫情还是大幅度减少,死亡率也开始下降。但是痛定思痛,今后作为人类,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社会,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得更好一点?能够减少和避免类似的这种疾病的发生。

国际卫生组织曾经在几年前就提出同质卫生的问题,通俗讲现在的公共卫生系统履行管人的公共卫生,但是由于自然界和人之间的交往发生质变,动物、自然界与人的关系和过去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至少能够在同质卫生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在机构上、能力上既管人的卫生,也管动物界和自然界的卫生,能够同质化起来,One Healthy,这是今后全球公共卫生所要走的方向。

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大家注意力还没有完全放在这些方面,但是我觉得应该在这些方面也做一个铺垫,至少是进行讨论,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多数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特别是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进行了超级宽松的政策措施,快速地进行了推行和实施。这方面利弊就不展开讲了,但是现在的条件之下,大家都看到了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其货币当局在宏观经济、在货币政策上进行适当收缩和转型,目前看来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过去我们经常讲,美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个货币现象。但是在去年大规模QE情况下,很多人认为所谓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这一条是不是已经行不通了?但是现在来看,特别是最近美联储主席所发表的意见已经转向,通货膨胀不是一个暂时现象。通货膨胀已经是货币政策一个主要关注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说今天所发生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还是货币现象。我们要考虑的是,一旦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转向的时候,所带来的外溢效应。在过去,一旦发生类似的情况,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本身所承受的可能是利率上升、货币贬值、资金外流、债务指标恶化等代价,这些事情在今天有可能还会发生。明年在此条件下,我们的报告还应该在这些方面走得更远一点,在这些方面做出更多的研究和分析,同时为宏观经济的决策进行一些有益的建议,这是我想讲的关于COP26和宏观政策方面第二个问题。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14日和15日发生剧烈火山喷发,太平洋沿岸多个国家发布海啸警报。

来源:NOAA




 
来源:NOAA



第三个问题,大家都在讲气候变化,讲绿色金融,现在从全世界来讲,如果能够找出第一位国际性的议题,那就是气候变化。但是怎么做?虽然在COP26,全世界各个国家政府都不同程度上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是实际上距离所期望的东西还有一些距离,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跟我们生活完全联系起来了。可是这个转变过程本身还是一个相对中长期的事情。大家都体会到最近发生在欧洲,某种程度上也在中国出现的能源短缺和电力短缺的事情。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我们怎么能够平衡化石能源还不可能完全不使用的时候,同时可再生能源还不能够完全担当大任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大家都了解,比如新能源里面太阳能和风电装机成本已经持平甚至低于煤电。但是大家别忘记两点,第一点之所以新的能源方式风电和太阳能成本到今天这个水平,跟科技进步密不可分;第二点在相关技术发展过程中,它们得到了大力的支持——政府的支持,作为一种半公共产品发展到了今天的局面。以中国为例,中国目前在光伏和风电上,在科技、技术和设备上在全世界是领先的。几年以前其电价还是得到补贴的,能够走到今天一个是科技进步,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但是它们是一种间歇性的电源,这一点依赖于今后的技术进步,能够在储电、传输电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发展到新的水平,从而降低成本。这些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地认识。

今天早上特别对话中,三位多边金融机构的行长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论述。其中有一点请大家注意,金行长提到由于科技创新的变化,很多投资者今天哪怕是在绿色领域进行的投资,也可能将来变成过去时。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化石能源投资,所谓的存量,有相当部分由于监管的原因,要早于它的生命周期就要让它退出运营,实际上就会变成过剩成本。但是这个存量退出的成本由谁来承担?是金融机构承担?还是消费者承担?还是政府承担?在这个转型过程中间,成本某种程度上只能减少,但是不可能完全消失。作为消费者,作为公民,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二个问题,从流量上来讲,如果我们今天认为现在的风电和光电是最优的,对现在的技术进行大规模投资,一窝蜂进去,也可能由于技术进步,在不远的将来,部分也会成为过剩的成本,这方面大家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最后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更多的是从上而下,还是从下而上,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广大的企业和市场,发展市场的信号,提供经济的激励机制,还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个东西,大家像运动式或者口号式的进行,但是没有实际依据是不行的。所以今后的研究和报告,至少在碳定价和碳税方面应该做更好的研究,从全球来讲,欧洲已经开始在做这件事。对中国来讲,无论是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本身对市场和企业采取比较正确的市场信号,在监管的条件之下,倒逼企业进行正确的投资,进行正确的经营活动,更多走向绿色,还是至关重要的。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