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我们做什么>专题>数字经济/科技金融

西班牙对外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浅谈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时间:2021-12-05

由国际金融论坛(IFF)、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及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F20峰会)以“全球挑战下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变革、合作”为主题,深入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竞争、变革、合作中寻找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和举措,为构建全球开放共赢新格局建言献策。

 

以下为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主旨演讲的具体内容:

我今天主要讲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就是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央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11月初,这个项目发布了用例手册,使我们能够获知更多信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项目。

中国在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和试用方面一直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数字货币的研发产生了兴趣,投入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美国的美联储以及欧洲央行都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将来会成为非常重要的趋势,并投入了很大力量进行相关研究。中国的数字人民币现在已经进入试用阶段,希望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能有一个更好、更集中的应用场景,这是非常令人期待和鼓舞的。

央行数字货币的功能是有一些差别的。在奥运会中试用的央行数字货币也称为“数字人民币”,更多的是一种零售型数字货币。所谓零售型数字货币是指使用者是个人消费者,用小额的支付来购买一些小额的商品。在使用过程中,它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其实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它并不是非常稀奇,因为我们早已熟悉并普遍使用了一些线上移动支付工具,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等。当然央行数字货币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支付选择,其未来的应用场景也将更加丰富。

有很多人提出是否可以利用数字人民币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我认为这种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是不适合作为主权货币向海外推销的,因为在推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将会面临其他国家货币主权的冲击。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跟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小国进行交易时使用数字人民币,其国民都可以开数字人民币账户,享受数字人民币交易的便捷,将会导致该国无人再愿意使用本国货币,造成对该国货币主权的严重冲击,当然这是个极端例子。


世界银行、IMF以及国际清算银行在全球的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在欢迎数字货币的同时,也担心其国家货币主权遭到其他国家数字货币的冲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果。

所以,我认为目前数字人民币应该主要用于零售,特别是在我们国内小额使用,而不应该急于把它作为一个人民币国际化的工具向海外推行。

这种货币数字技术能否推动中国货币的国际化?现在除了零售型数字人民币,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开始合作开发批发型数字货币。这种批发型数字货币就是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这是几家央行合作进行的国际交易、结算。这里面有很多种场景,包括国际贸易、外汇买卖、跨境电商,甚至有一些是供应链金融,这些都可能涉及跨境支付的应用场景。在这个背景下,各国央行共同研究如何用一个数字化的系统来帮助双方进行更快的结算。


从披露出来的信息看,目前已经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整个试用过程中,很多私营金融企业都参与了进来。批发型数字货币发生在央行之间,好处在于它不会直接对其他国家的货币主权产生影响,因为它是一个双边结算的过程。以前双边结算是由民间机构通过国际银行机构,包括SWIFT(银行结算系统)的系统来完成。未来通过这种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可以由两个央行直接协助自己辖下的商业银行进行结算。

批发型数字货币的优势主要有三项。首先,对于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根据现有的研究项目显示,交易完成的时间可能节省到之前的三分之一。第二,把之前很多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小规模银行,通过央行层面上的合作联系起来,让它们协助自己的客户进行结算、跨境支付。这样在金融服务的普惠方面也有很好的增进。第三,减少对其他货币的依赖性,特别是对美元、欧元这类“国际硬通货”的依赖性。

现在在进行外汇交易时,比如中国要想买泰铢需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再用美元换泰铢,事实上美元充当了“中介货币”。这一做法的好处是,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进行中介交易能够避免损失;不好的地方是加深了几乎所有交易对美元的依赖性。未来,通过央行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可能就会避免美元成为外汇交易的“中介货币”,两家央行直接交易,人民币兑换泰铢就可以直接进行。这个项目对于未来国际金融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它将会极大地削弱美元、欧元等作为“中介货币”存在的意义。

最后,我想评价一下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未来还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之间是互相提供信用的,我们叫信用行为。这种交易清算也就是有货的和有钱的,谁先把东西交给对方。以前通过商业银行来完成,必然会涉及很多商业银行之间的信用行为。现在上升到央行的层面,在交易过程中当然有很多办法避免这种所谓的信用风险或者说是对手风险。但无论如何,我认为在交易过程中,央行之间由于有信用行为的存在,必然会有一些信用风险。我们倾向于认为所有的央行都很负责任,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但是,我认为未来大家在这方面也需要研究,如何控制央行之间在发生信用行为时出现信用风险的可能性。

第二,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能够大大提高交易结算效率,但是也必然会对目前使用最多的商业银行间的结算系统产生影响。由于央行参与到跨境批发型数字货币的开发和使用中来,央行一方面既是裁判者,另一方面也是运动员,如何平衡央行在这方面的角色?特别是当你想把项目做大时,到底是把它做到完全替代原有的项目,还是把它做到一定规模,然后让两个项目以传统渠道和创新渠道形式共存?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竞争。

第三,我们都知道金融危机在国际上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之前呈现金融危机的时候,各个银行会把自己原有的结算渠道砍掉,当然这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很痛苦,但这是一个避免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的机制。未来我们要通过数字货币桥项目,把中央银行连接起来,通过中央银行进行国际支付和结算,但是如果出现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怎么样应对?是否要预先设定一个标准,在某种情况下,要把这个货币桥暂时断开或者终止,来避免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未来货币桥项目的研究和测试中进一步深入探讨,取得一定的共识。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