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F峰会:中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专题峰会

作者:国际金融论坛(IFF)

来源:国际金融论坛(IFF)

发布时间:2018-11-26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正了中国这一艘巨轮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业发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支撑了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在11月24日至25日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5届全球年会上,与会人士回顾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历程,立足当下环境,放眼未来改革方向 。


图为: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 朱光耀
(中新社 崔楠)

回顾过去40年成就 ,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2684亿美元发展到2017年的12万多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220美元发展到2017年已经超过8800美元,正在向一万美元大关迈进。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40年来平均增长9%以上,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影响了世界。1980年,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同年,中国加入世界银行,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经过15年谈判,中国成为WTO重要成员。自此,中国全方位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发挥着重要角色和积极影响。

 

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南南合作金融中心主席蔡锷生回顾中国金融业改革历程,总结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从1978年的不到2000亿元人民币,到2017年已经达到200多万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可观的成果。历史改革经验显示,中国银行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路径是一致的,金融体制改革要与国家发展总体要求相协调。2017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要解决发展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要防范风险、加强监管,同时还要做好宏观调控,这对中国金融发展提出了要求。


图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  陈文辉

面对中国金融领域40年发展,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感慨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在中国,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6家中资保险公司入围。过去40年的发展成就启示我们,在新形势下,在改革开放发展的新阶段,金融开放的力度应该更大,通过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但也要警惕盲目扩张背后的风险,让金融真正回归本源,专注主业。


图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 陆磊

谈及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认为,金融业仍然面临法人治理的变革,其中关键的问题是预算软约束和道德风险。时至今日,人们还会发现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一旦产生问题或发生风险事件,最终由政府、监管部门和央行来承担。此外,改革早期“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在当前金融创新、综合跨界经营和资本补充等领域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所以,金融改革还是要开放,一要引进规则,二要引进制度,三要引进竞争。“因为,改革有时候会缺乏内生动力,但开放可以倒逼改革。”


图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 祝宪

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看来,中国金融改革下一阶段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重点要打破预算软约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改革开放的40年经验来看,打破预算软约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鼓励良性竞争、有退出机制的领域普遍都取得好的发展。所以,只有打破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银行部门的预算软约束,破除民营资本背后一道道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才能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